- 《了凡四訓》注解
- (明)袁了凡著 顧四國注解
- 2398字
- 2021-01-08 19:43:51
第四節 福田心耕
一、敬信教言
【原文】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譯文】
“《周易》是君子為人處世、揚善止惡的謀略,如果說命運是無法改變的,那福氣怎么能求得到,而災禍又怎能避免呢?《周易》開篇第一章就說:‘積德行善的家庭,必定后福無窮。’你能足夠相信這句話嗎?”
我相信禪師所說,恭敬拜謝,領受教誨。
于是,我把從前所犯的罪過,在佛前發露懺悔,寫下疏文一篇。我先祈求能夠中舉,發愿行三千件善,以報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云谷禪師拿出《功過格》給我看,讓我記錄每天所做的事情,有善行就記數,有過錯就減除,還教我持念準提咒,希望我有求必應。
【注釋】
[1]發露 謂顯露表白所犯之過失而無所隱覆。
[2]疏 條陳于上天或皇上之文章。
[3]功過格 記錄功過之表格。
[4]準提咒 佛門十小咒之一,整體咒語為:南無颯哆喃(nā mó sà duō nán),三藐三菩陀(sān miǎo sān pú tuó),俱胝喃(jù zhī nán),怛侄他(dá zhí tuō),唵折戾主戾(ǎn/ōng, zhé lì zhǔ lì),準提娑婆訶(zhǔn tí suō pó hē)。
二、念頭不動
【原文】
語余曰:“符箓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譯文】
云谷禪師對我說:“道家符箓派說:‘如果不會畫符,會被鬼神恥笑。’畫符有一個秘訣,就是不動念頭。提筆畫符,先排除所有干擾,不起一個念頭。就在不動念時下筆,可說是開天辟地。然后一筆畫成,中間沒起任何念頭,這道符就靈驗。凡是向上天祈禱,或想改變命運,都要停息妄念求感應。”
【注釋】
[1]符箓家 符箓為道家術士用來驅神辟邪的特殊文體,以朱墨作書繚繞成文,或燒化和水吞服治病,符箓家即專門以書符書箓行事之人。
[2]萬緣放下,一塵不起 眼緣色,耳聞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雖然接觸外在的人、事、物,但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心如止水,清凈無為,便是萬緣放下。況且,萬物因緣而聚,緣盡而散,世間任何事物都是暫有的、假有的,應放下對這些無常幻相的執念。一塵不起,即一念不生,心誠則靈,曾國藩讀書筆記有言:“一念不生是為誠。”
[3]混沌開基 混沌:天地尚未開辟。開基:首開基端。
三、平等無別
【原文】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二。’夫夭與壽,至二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細分之:豐歉不二,然后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二,然后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二,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譯文】
“孟子說到立命的學問時,說:‘無論短命或長壽都要一心不二。’短命和長壽完全是兩回事,但當我們不動念時,怎會分別哪個是短命,哪個是長壽呢?
再來細分,收入無論豐厚還是虧損,都能一心不二,可以轉變財富運;無論逆境順境、善緣惡緣,如果都能一心不二,可以改變命里的地位;壽命無論短長,都能一心不二,可以延年益壽。
人生在世,只有生死最重要,如果連壽命都已放下,那么一切順境和逆境就更不用說了。”
【注釋】
[1]豐歉不二,然后可立貧富之命 北宋林逋《省心錄》:“能知足者,天不能貧。”
[2]窮通不二,然后可立貴賤之命 《省心錄》:“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忍辱者,天不能禍。能無求者,天不能賤。”《菜根譚》:“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憚初難。”
[3]夭壽不二,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出自《孟子·盡心篇》:“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省心錄》:“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絕。”
[4]該 包括。
四、清凈無染
【原文】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譯文】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積德修福該有這樣的心態。只問耕耘,是指我們身上有過失、惡行,都應對治去除;不問收獲,是指如對結果有一絲貪求,對外緣有一毫執念,都要斬斷。能做到這地步,可以找到真我本性,這是真實的智慧。”
【注釋】
[1]修身以俟(sì)之 出自《孟子·盡心篇》:“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俟:等待。
[2]覬(jì)覦(yú) 非分妄求、急于求成。《菜根譚》:“為善不見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
[3]將迎 出自《莊子·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將:送也。
[4]先天之境 人之本來真如不動面目。
五、持咒攝心
【原文】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譯文】
“你還做不到不起心動念,只要能持念準提咒,不必記數,不要間斷。等持念到極熟,雖常持咒,了無起心動念之相;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咒語常常稱念憶念,咒就靈驗了。”
【注釋】
《遺教經》:“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六、了凡立志
【原文】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譯文】
我之前的號是“學海”,那天起改號“了凡”,因為我已經知道如何改造命運,再也不愿意落入凡夫的牢籠了。
【注釋】
[1]蓋 此處為連詞,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或理由。
[2]窠(kē)臼(jiù) 門上承受轉軸的臼形小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