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心想事成

一、果然登科

【原文】

從此而后,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

【譯文】

從此以后,我整天小心謹慎,感覺和從前不一樣:從前只管任性隨意,現在時時處處心存畏懼;即使在無人暗室,也總怕惹怒天地鬼神;碰到別人討厭我,毀謗我,也能夠安然忍受了。

到了第二年(庚午1570年),我到禮部參加科舉考試,孔先生算我會考第三名,我卻突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話開始不靈了。秋天鄉試,我考中了舉人。

【注釋】

[1]悠悠放任 悠悠:悠悠忽忽,悠閑懶散,馬馬虎虎。放:放逸、放縱、放肆。任:任性。

[2]屋漏 出自《詩經》:“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房屋西北角,即室內深暗處,古謂此處恒有神靈駐此。《菜根譚》:“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從臨深履薄中操出。”《了凡四訓·改過之法》:“閑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懔懔?”

[3]遇人憎我毀我 憎:憎恨厭惡。毀:毀謗、詆毀。林則徐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4]秋闈 闈:考場。鄉試每兩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考期在秋天,故稱“秋闈”,也稱“禮闈”。

二、求子得子

【原文】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后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發愿,直至己卯歲,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

遂起求子愿,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汝天啟。

【譯文】

然而,我即使行善也沒做到純粹,檢點反省發現過失很多:有時見到行善的機會缺乏行動勇氣;有時救人患得患失;有時難得做點善事,卻有言語過失;清醒時還能修持,醉酒后就常放松了。功過相抵,總是一天天虛度。己巳(1569年)年發的愿,直到己卯(1579年)年,經過了十來年,才把這三千善行做完。

當時我剛隨李漸庵先生從關外回來,還沒來得及做回向。庚辰(1580年)年我回到南方,才請性空、慧空幾位大和尚,在東塔禪堂做了回向。

于是我又祈愿生子,同樣許愿三千件善行。辛巳(1581年)年生了你,取名天啟。

【注釋】

[1]入關 從山海關進來。

[2]回向 將自己所修之功德回轉到某一對象上。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蠟燭去引燃其它的蠟燭,不但原來的蠟燭本身的光亮未曾減弱,反而和其他蠟燭光光相照,室內更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減少,還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為殊勝。

回向沒有固定的格式,根據各人發心及需要,現列三個版本的回向文供參考。例如:

①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②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③愿以今天……(善行名稱)的功德,回向給……,愿……

三、如愿登第

【原文】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歷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九月十三日,復起求進士愿,許行善事一萬條。

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譯文】

我每做一件善事,隨時都用筆記下來。你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鵝毛管,印一個紅圈在日歷上。有時是送食物給窮人,有時是買活的物命去放生,一天下來,多的時候有十幾個紅圈。

到了癸未年(1583年)的八月,三千條善事已經圓滿。又請了性空和尚等,在家里做回向。

那年九月十三日,我又求中進士,并且許下了做一萬條善事的大愿。

到了丙戌年(1586年),就中了進士,并任命我做了寶坻縣知縣。

【注釋】

[1]硃圈 硃:鮮紅的礦物質原料。硃圈:即紅色的圈印。

[2]施食貧人 以食施者,當施五事。云何為五?一者,施命。若人無食難以濟命。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顏色和悅。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氣力。四者,施樂。以此食故身心安樂。五者,施辯。若饑餓者身心怯弱,言說謇訥,不能辯了,飲食克足,身心勇銳,得大辯才,智慧無礙。

[3]買放生命 狹義單指人命,廣義則指一切人命與禽獸。《孟子》:“無傷也,是乃仁術也。”道家曰:“天道好生”“天人合一”,都體現了古人保護自然、愛護生命的精神。早在魯國時期,中國漢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說法,但持續、廣泛的放生習俗的形成,還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后。

[4]進士 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錄取后稱進士。明清時,舉人經過會試及殿試錄取后稱進士。

四、纖悉必記

【原文】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譯文】

我準備了一本空白冊子,命名為《治心編》。早晨起來去處理公務,家里仆人會帶給縣衙門衛放我桌上。每天所做的善事惡事,哪怕再小也都記在上面。晚上,在庭院中擺上桌子,效仿宋朝的趙閱道,上香,將一天的善惡都告白天帝。

【注釋】

[1]趙閱道 名抃(1008—1084年),字閱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任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勢,時稱“鐵面御史”。平時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夜必衣冠焚香以告于天,不可告者,則不敢為也。人能學趙公之不欺己,不欺天,自能如趙公之臨終詞氣不亂,安坐而逝矣。累官至參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謚清獻,蘇軾曾為之作《清獻公神道碑》。許止凈謂:“公之修行精進,至老不懈,深山老衲,尚不多遘(gòu遇也),況富貴至極者乎?學道有得,大愿度人,極大丈夫出世之能事矣。”

[2]焚香告帝 夜晚正心盛服于庭中焚香,將一日所行稟明天帝。

[3]《菜根譚》:“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曾國藩曰:“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五、一行萬善

【原文】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

適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

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譯文】

你母親見所做善事不多,就皺著眉頭說:“我從前在老家,可以幫你做善事,所以三千件善事能做完。現在許愿一萬件,衙門里又沒什么善事可做,這要等到什么時候才能做得完呢?”

晚上,偶然夢見一位天神,我就說了善事難以完成的原因。天神說:“就憑你減糧稅這件事,你的一萬件善事就已全部做完了。”

寶坻縣田稅本來每畝兩分三厘七毫,我籌劃安排,減到了一分四厘六毫。確實有這事,心里不禁又驚詫又疑惑。

正好幻余禪師從五臺山來到寶坻,我把夢告訴禪師,并問這件事可以相信嗎?禪師說:“做善事如果存心真誠懇切,哪怕只做了一件善事,抵得過平常一萬件善事,何況你減免全縣糧稅,萬人受益啊!”

我立即捐出俸銀薪水,請禪師在五臺山替我供齋一萬僧人并做回向。

【注釋】

[1]顰(pín)蹙(cù) 皺著眉頭,憂愁的樣子。

[2]區處 分別整理,籌劃安排。

[3]五臺山 位于山西省,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相傳為文殊菩薩道場。

[4]俸銀 為官所得之薪俸。

六、消災延壽

【原文】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

【譯文】

孔先生算我五十三歲時有難,我從來沒有祈天求壽,五十三歲那年竟然一點小病都沒有,今年已經六十九歲了。

七、禍福自求

【原文】

《書》曰:“天難諶,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誑語。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譯文】

《尚書》說:“天命不能完全相信,人的命運不是恒常不變。”又說:“人的命數是沒有一定的。”這些話一點都不假。我現在知道了,凡是講人的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這些話實在是圣賢人的話;如果說禍福都是上天注定無法改變的,那是世上凡夫俗子所講的。

【注釋】

[1]諶(chén) 相信。

[2]常 不變的,固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溪市| 丹寨县| 达州市| 如皋市| 霍林郭勒市| 阳江市| 安岳县| 大方县| 四会市| 邵阳县| 兴和县| 通海县| 金湖县| 桂阳县| 宿松县| 北辰区| 阳春市| 洞头县| 宁河县| 玉林市| 泗洪县| 安宁市| 沽源县| 卢氏县| 北碚区| 武安市| 天峨县| 五大连池市| 慈溪市| 西乡县| 绥滨县| 霞浦县| 西畴县| 馆陶县| 策勒县| 台北市| 班戈县| 大邑县| 思茅市| 水城县| 葫芦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