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凡四訓》注解
- (明)袁了凡著 顧四國注解
- 2513字
- 2021-01-08 19:43:50
第三節 反求諸己
一、反躬內省(之一)
【原文】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云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频谥腥?,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譯文】
禪師問我:“孔先生算你終身命運是怎樣的?”我如實相告。禪師說:“你自己好好想想,你就應該考得功名嗎?應該生兒子嗎?”
我反省了很久,說:“不應該。有功名的人,都是有福相的。我福氣微薄,又不能積功累德來修福、培福;加上我遇事不能忍耐,沒有耐心,對人沒有包容心;好勝心強,經常借助聰明和才能把別人比下去;做事隨意,說話輕率。這些都是薄福的相,怎么能考得功名呢?”
【注釋】
[1]自揣 自己思量。
[2]煩劇 繁雜細碎。
[3]蓋 掩蓋、超越。
二、反躬內?。ㄖ?/h3>
【原文】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譯文】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大地藏污納垢卻化育生物,池水清澈見底反而常常養不住魚。我性情孤潔,喜歡挑人毛病,應是無子原因之一;和氣能化育萬物,我卻容易生氣,應是無子原因之二;慈愛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殘忍是不育的原因,我太愛惜名聲,常因放不下自我而耽誤救人,應是無子原因之三;說話太多傷耗氣血,應是無子原因之四;我愛喝酒,酒又容易消散精元,應是無子原因之五;我喜歡熬夜久坐,不曉得保養元氣精神,應是無子原因之六。其他還有許多過失,說也說不完?!?/p>
【注釋】
[1]好潔 此處常被誤解為“有潔癖”,實為“性情孤潔”。《心相篇》:“如何老后無嗣?性情孤潔。”《菜根譚》:“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薄俺稚聿豢商?,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p>
[2]愛 仁慈心、慈悲心、惻隱之心?!墩撜Z·學而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離婁篇下》:“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薄睹献印す珜O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薄抖Y記》:“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3]忍 殘忍、冷漠、刻薄。
[4]矜惜 吝惜、愛惜?!恫烁T》:“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p>
[5]多言耗氣 好講話、消耗真氣。《心相篇》:“多言好勝,縱然有嗣必傷身。”
[6]喜飲鑠(shuò)精 鑠:消損。喜歡飲酒、消損精力。
[7]葆元毓(yù)神 葆:同保。毓:同育。保養元氣元神。精氣神為人之三寶,形之所存,命之所寄,生之所托,全在此三寶之真全旺盛。不足則病,過虧則衰,太竭則老,全竭則死。
三、厚德載物
【原文】
云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后者,德至薄也。”
【譯文】
云谷禪師說:“不是只有功名之事是這樣!在這個世界上,擁有千金財富的人,一定是有千金的福德;擁有百金財富的人,一定是有百金的福德;會餓死的,一定是福德用盡以至于餓死。命運的區別只因各人福德不同,哪有一點命運自己的想法?
再如生兒子,有百世之厚的福德,一定有百世的子孫承傳家道;有十世之厚的福德,一定有十世的子孫承傳家道;有三世兩世之厚的福德,一定有三代兩代的子孫來承傳家道;家族斷絕、后繼無人的,福德太薄啊?!?/p>
【注釋】
[1]天不過因材而篤 出自《中庸》:“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鄙咸焐B萬物,一定會借助它自身的材質而使之更加豐厚,所以對有根基的就加以培養,對不正的就使它消亡。《心相篇》:“餓死豈在紋描,拋衣灑飯;瘟亡不由定數,罵天咒地。”
[2]斬 斷絕。
四、改過向善
【原文】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对姟吩疲骸姥耘涿?,自求多福?!?/p>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譯文】
“你現在既然知道錯了,那就把得不到功名子嗣的福薄相盡力改得干干凈凈。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對人包容,一定要和氣慈愛,一定要愛惜精氣神。從前種種的一切當作在昨天死了,以后種種一切就如今天重生,這是道義人生的開始。
血肉之軀總有命數,道義人生能不改變命運嗎?《尚書·太甲篇》說:‘過去造的惡業,現在能懺悔改過,還是能轉變的;如今明白道理還去造惡,那就無可救藥了。’《詩經》上也講:‘人應該時常反思所作所為是否合乎天理,這樣才能求得福報。’
孔先生算你不得功名、命無子嗣,這是天命注定,還是可以改變的。你現在起要擴充自己的德行,努力多做善事,多積陰德,這是你自己修的福,哪里可能享受不到呢?”
【注釋】
[1]發科第 科考得功名。
[2]包荒 包容一切?!恫烁T》:“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p>
[3]格 通達、感動。
[4]太甲 為五經中《尚書》之首篇。太甲是商朝的君王,早年的時候太甲胡作非為,后來在大臣伊尹的教導之下,改過自新,這是他后來對伊尹所說的感激之語。
[5]永言配命 經常反省自己的心念言行是否合乎天道。《太上感應篇》:“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后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