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怨天尤人,呵風罵雨
- 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第四卷)
-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 2335字
- 2021-01-18 11:13:16
怨天尤人,咒罵風雨
怨天尤人,呵風罵雨(怨天尤人,咒罵風雨)
閻浮世界,素號缺陷,人安得每事稱心。其不稱意者,必因積累薄,而受享亦薄也。惟當守分思過,修其天爵,此千古處窮之善道,亦趨吉避兇之善法也。怨天,則天愈怒;尤人,則人愈疾。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我們生活的人類世界,向來都被稱為缺陷世界,世人怎能事事都稱心如意?那些不能稱心如意的人,必定是積累的功德微薄,所以享有的福報也微薄。只有謹守本分反省思過,努力修補福祿,才是千古以來處于窮困之中的善法,也是趨吉避兇的良方。若你怨恨上天,上天就愈生氣;倘你怪罪別人,別人就愈忿恨。不但于事無補,反而害了自己。
焦俊明早歲登第,久而不遷,屢以坎坷怨天,又上章致禱。是夕有一幅素書墜爐前,細視,乃天篆[1]一十六字。俊明聞何仙姑有道,往問之,姑不言,俊明苦告,姑乃曰:“受金五兩,折算十年;枉殺一人,死后處分。爾有之乎?”焦語塞,不能對。
焦俊明年輕時就考取功名當了官,但很久都沒能升遷,因此常因仕途坎坷埋怨上天,又寫疏文禱告。一天晚上,有一幅用朱墨寫在白絹上的道書落在香爐前,焦俊明仔細一看,原來是不可識的十六字天書。他聽說何仙姑有道術,就前往求問,仙姑看完后不說話。焦俊明苦苦哀求后,仙姑才說:“受賄五兩黃金,折算十年壽命;枉殺一條人命,死后再做處理。你曾做過這些事情嗎?”焦俊明被問得答不出話來。
宋章惇為相,安置元佑宰執于嶺南,范純仁與焉。時純仁年已七十,聞命怡然就道。每戒諸子,不可小有不平,凡聞諸子有怨惇者,必怒止之。及在道,舟覆于江,純仁衣盡濕,顧謂諸子曰:“此亦章惇為之耶?”范公此案,全是樂天知命之學,人能達此理而順受安處之,自無怨天尤人之事矣。
宋朝章惇(其介紹見“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一章)當宰相時,將哲宗元佑年間當過宰相的重臣全都放逐到嶺南,范純仁(范仲淹兒子,其介紹見“忠孝”一章)也是其中一位。范純仁當時已七十歲,接到這個命令后,欣然上路。范純仁常告誡兒子們說,心中不可稍存不平,他只要聽到兒子們有怨恨章惇的,一定生氣地加以制止。在前往嶺南途中,他所乘的船只在江中翻覆,他的衣服全都濕透,這時范純仁回頭對兒子們說:“難道船翻了,也是章惇害的嗎?”
范純仁這個案例,說的全是樂天知命的學問,人若通達這種道理,能逆來順受處之泰然,自然就無怨天尤人的事情發生了。
風雨為造化之功,各有司掌之神。孔子“迅雷風烈必變[2]”。《曲禮》曰:“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程子每遇風雨必興,蓋敬天也。無知之民,雨多則怨澇,晴多則怨旱,風烈則怨暴。不思陰陽各有定數,或官苛猛,或民造業,皆能致其不時,而可呵罵乎?徒增逆天之罪耳。
風雨有輔助天地化育萬物的功能,(上天)有掌管它們的神明。孔子遇到急雷大風時,必會整肅儀容祈求上天。《曲禮》說:“若遇大風急雷大雨的天氣,一定要整肅容貌,即使是在夜里,也一定要起床,穿戴好衣帽端身而坐。”程子每次遇到風雨,必定起立嚴肅以對,因為要尊敬天地。無知的百姓,雨下太多就埋怨水災,晴天太多又埋怨干旱,風吹太猛又埋怨風暴。他們想不到陰陽各有定數,有時是因為官方暴政,有時是因為人民造作惡業,這些都能導致風雨不調,怎么可以因此而呵風罵雨呢?這樣做只會白白地增加違逆上天的罪業罷了。
真定[3]咸寧縣學,齋夫[4]楊寬,公宴司酒,見墻角有二旋風,瀝酒酬之。他日與眾至東岳燒香,遇二卒邀飲,未問姓名而散。次日登山,至一神祠,見二卒狀貌,宛如召飲者,心甚恐。至邸仍見二卒謂曰:“君無疑也,我二人皆岳帝部從,某日奉差過貴處,蒙君二瓢之賜,昨故以杯酒答謝耳。”言訖不見。
宋朝康定年間,湖北咸寧縣學里有位學校仆役叫楊寬。他有一次在公家宴會上擔任司酒,看到墻角有兩股旋風,就灑些酒請他們享用。后來有一天,他和眾人到東岳廟燒香,遇到兩位兵卒請他喝酒,他還沒問對方姓名他們就散了。他第二天登山,走到一間神祠,看到兩尊神像,神貌和邀他喝酒的兩位兵卒一樣,心里感到非常害怕。他回到旅館之后,又見到他們,兵卒對他說:“您不用懷疑害怕,我倆都是東岳大帝的部屬,那天奉命出差經過貴地,承蒙您賜給我們兩杯酒,所以昨天就請您喝杯酒來答謝您。”說完就不見了。
宋鄂州一婦人,持沙盆河邊洗滌,忽淋雨路濕。婦出穢語罵天,立為怪風卷婦入河。夫急救之,瓦盆中破,戴于婦首如枷,欲脫則痛入骨髓。觀者填門,數日不堪其苦而死。
宋朝鄂州(今湖北省東南部,古武昌)有位婦人拿著沙盆到河邊清洗,忽然下雨,路面都被淋濕。婦人口出穢言咒罵上天,隨即就被一陣怪風卷入河中。她丈夫急忙去救,瓦盆中間破個洞,剛好戴在她頸上,就像戴上枷鎖一樣,想要拿掉,卻痛入骨髓。觀看的人擠滿了門庭。過了幾天,她因受不了這種痛苦就死了。
【注釋】
[1]天篆:《三皇文》的符字,道教中稱作“天篆云書”。又稱“云篆”,因為在道士的觀念中,此類符書原來是秘于上天的,故稱天篆。又說其系云氣自然結成,天上的神仙也不過是加以摹寫,然后再傳入人間,故稱“云書”“云篆”。其字體多仿篆體及蟲書鳥跡的古文,為突出“云書”的特征,筆畫故作曲折盤紆如云氣繚繞之象。
[2]迅雷風烈必變:出自《論語·鄉黨》,“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譯文: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平常關系很親密,也一定要變得嚴肅和沉重。看見長官和盲人,即使是經常見到的,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就伏在車前橫木上致意。遇見背著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做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改變神色,起身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也一定要改變神色。
[3]真定:屬于哪個朝代年號未能考證,或許舊版刻錯,應當為宋朝康定年間。
[4]齋夫:舊時學舍中的仆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