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施與后悔,假借不還

心懷卑鄙卻指著天地來證明自己清白,做了壞事又引請神明來鑒察自己無辜,布施之后覺得后悔,借了錢物不肯歸還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施與后悔,假借不還(心懷卑鄙卻指著天地來證明自己清白,做了壞事又引請神明來鑒察自己無辜,布施之后覺得后悔,借了錢物不肯歸還)

天地無私,神明正直,順吉逆兇,其應如響。小心寅畏,尚虞[1]獲罪,況敢指引,以證鑒鄙懷猥事,不亦瀆乎?豈天地神明,肯助人為惡耶?徒自速其禍耳。

天地公正無私,神明正直不偏,順天就得吉祥,逆天就招兇災,其感應如聲隨響一樣。行事小心、心懷敬畏的人尚且擔心獲罪,那些指天地引神明來作證,進而否認自己本來已犯卑鄙、猥褻等壞事的人,不更是褻瀆天地神明嗎?難道天地神明會助人為惡嗎?他們只是徒然加快為自己招來災禍的進度罷了。

張中乖氣[2]萃于一門,父子兄弟、婦姑妯娌,動有忤爭,往往呼天地,指神明,欲自表白。及析箸[3]之日,紛爭益甚,互為祀神設詛。自此妖祟頻興,疾病屢作,數年中,死喪殆盡。

張中一家充滿了不祥之氣,無論父子、兄弟、婆媳、妯娌,動不動就發生爭執,他們往往呼天喊地指著神明,都想以此表白自己是清白的。等到分家產那天,家人紛爭更加劇烈,設壇祭祀神明來互相詛咒對方。從此妖魔作祟之事頻頻發生,家人疾病連續不斷,幾年之間,幾乎全死光。

明蓮池大師曰:“世俗許愿:如求子、求壽、求解危、求功名、求財祿等事,不可告許宰殺牲牢之愿。此名惡愿,有孽無功。乃至許袍、許旛、許造殿堂、許置供器,只宜以莊嚴像教。普愿眾生,攝心敬畏為心,不可有意求福。蓋大悲平等名佛,正直不偏名神,若人但只私心求福,天地鬼神豈有因賄降祥之理?據理而論,惟在自盡己心,廣行眾善,忠孝友悌、憐貧愛老、救災濟苦、戒殺放生,種種陰騭、種種方便,隨分所能,盡力行之。善功所感,自然降福。”[4]若不為善,但生祈愿覬望,便是鄙懷猥事,褻瀆神明矣。普告世人,當篤信此言。

明朝高僧蓮池大師(其介紹見“算盡則死”一章)說:“世俗許愿:如求子、求壽、求解危、求功名、求財祿等事,不可許諾事后殺牲畜來祭祀,這種愿叫作惡愿,是只有罪孽沒有功德的。至于許愿施衣袍、建旗旛、建殿堂、購供器等事,也只宜用以莊嚴佛像和道場。希望一切眾生收攝私念,心生敬畏,不可刻意求福。大悲平等名為佛,正直不偏名為神,若人只以私心求福,天地鬼神怎會因你賄賂而降福呢?依據道理來說,只有克盡己心,廣行眾善,忠孝友悌、憐貧愛老、救災濟苦、戒殺放生等種種陰德、種種方便,隨自己本分,盡力去做,那么功德所感,上天才會降下福報。”若是不去行善,只想通過祈求達到希望,便是鄙懷猥事、褻瀆神明了。普告世人,應當堅信這些話。

“施與”一事,立功最速,然必樂善不倦,方有進步。即或財力不逮,亦須常存此心,況可以轉念之吝,喪其初念乎?未與而悔,則不果施;已與而悔,則不復施。賊仁害義,心病之本也。故太上不錄其施與之善,而但摘其后悔之惡。蓋圣人所最取者,莫如遷善改過;所最惡者,莫如為善不終也。

“施與”這件事,建立功德最快速,然而必須樂善不倦,才會有所進步。即使財力不足,也須常存此心,怎可轉成吝嗇的念頭,而喪失施與的初衷呢?若還沒布施就已經后悔,當然就不會布施;如已施與后再后悔,也就不會再施與。這種賊仁害義的行為,是心病的根本。所以太上不說施與的善舉,只摘錄后悔的罪過。因為圣人所最稱許的莫過于遷善改過,最厭惡的,莫過于為善不終。

施與而后悔者,究其初,畢竟非真心樂善,不過一時高興,求名幸福[5]耳。發源處已錯,烏得不后悔?若真心施與,人我皆空者,決不至此。是以為善者,不可不致辨于一念之萌也。

布施了而后悔的人,他的初心終歸不是真心樂做善事,只不過是一時高興,為求好名聲祈望得福罷了。出發點就已錯誤,他怎會不后悔呢?若是真心要布施,就會看空人我一切,決不會后悔。所以要行善的人,不可不先辨明自己那最初生起的一念。

符雅[6]為人樂施,乞人填門。每曰:“天下財物無定,今日富,后日貧,如轉環耳。”若一日不施,則意不快。時人謂之語曰:“不為權興[7]富,寧作符雅貧。”后官至尚書令,子孫益富。

符雅為人樂善好施,家門前常擠滿乞丐。他常對人說:“天下財物聚散無常,今天富有,后天可能就變窮,這就像轉動的環一樣。”一天不布施,他心里就悶悶不樂。當時的人稱贊他說:“不愿像權翼那樣做富貴的人,寧愿像符雅那樣做個貧窮人。”后來符雅官當到尚書令,子孫更加富有。

譯者補充:

“不為權興富,寧作苻雅貧”,其中“權興”人名有誤,經查證應當為“權翼”,此人似乎為當時一個為富不仁的豪門。

《太平御覽》卷四百七十七引《秦書》曰:尚書令苻雅為人樂施,乞人填門。嘗曰:“天下物何常?吾今日富,后日貧耳?”忽一日不施則意不泰。時人為之語曰:“不為權異富,寧作苻雅貧。”《廣博物志》卷十六引《十六國春秋·前秦錄》也有這段記載,內容大致相仿,惟“權異”作“權翼”。苻秦時有權翼,無權異,《廣博物志》所引是對的。

劉寬好施貧困,辛苦不倦,后為太上收錄,為童初府帥上侯,掌管初得道者。

劉寬(其介紹見“苛虐其下,恐嚇于他”一章)喜歡布施貧困的人,雖然辛苦但從不厭倦。他后來被太上老君收錄,擔任童初府帥上侯的職位,掌管初得道者的相關事務。

永清史秉直[8],筑室發土,得銀數萬兩。嘆曰:“財者人之命也,既為天授,何可獨享?”凡可以周濟貧乏危急者,無不為之。后遇歲兇,出粟八萬石,以賑饑民。未幾,盜賊蜂起,復散家貲,以保鄉里。有司[9]上聞,賜官立坊。壽九十四,子孫蕃盛。

永清(今屬河北省廊坊市)史秉直在建筑房屋挖土時,挖到銀子數萬兩。他感嘆地說:“錢財是世人賴以維生的東西,既然這些錢是上天所賜的,怎可獨享呢?”后來凡是可以讓他周濟的窮困危急之人,他無不施舍。有一次遇到荒年,他捐出粟米八萬石賑濟災民。后來,盜賊群起橫行,他又散盡家產保護鄉里。當政者將他的事跡上奏皇上,皇上下詔賜他官位并立牌坊表揚。后來史公活到九十四歲,子孫眾多。

武進[10]張獻可,性慈好施,嘗施棺三千畢,既而又續施焉。雇丐者,掩道旁尸,一尸與錢若干。丐者每得露尸而喜,以為貨也。自是邑中無露尸。又煮藥膏以施病患者,寒則為粥以食饑者。曰:“掩死人,豈可不活生人乎?”二子登第,受封。

夫荒歉者,災也;窮困者,命也。救災者,天地之心也;造命者,圣賢之學也。數公以誠心施與,而得福壽、富貴、子嗣,且得超生善處者,理也。

武進這個地方,有位張獻可,生性慈悲好布施,曾經施棺三千具,接著又繼續施舍。他還雇用乞丐,掩埋路旁暴露的尸體,埋一具尸體就給一些錢。乞丐每次尋到暴露的尸體都很高興,認為那就是錢財。從此縣邑中就沒有暴露在外的尸體了。他又常煎煮藥膏施與病患者,寒冷時,煮稀飯給饑餓的人吃。他說:“連死尸都要掩埋,又怎可不救活人呢?”后來他的兩個兒子都考取了功名,他也受到朝廷封賞。

年荒歉收是災難,而生活窮困則是命運。救助災難是天地的仁心,改造命運則要靠圣賢之學。以上所說數人,都能以誠心布施,最后得到福壽、富貴、子嗣,而且將來還能超拔往生善道,這就是改造命運之理。

奚百三,本一貧者,偶見一道人,詣一鋪家乞,鋪家不與。百三探腰間,惟余一文,乃與之。是夕,即夢道人與之去贅[11]。及覺,頤贅果落。

一文之施,竟離病苦,可見施與不在力,而在于心矣。世人當自己一心力行,勸人同做,尚且嫌遲,況可悔歟?

奚百三本來是一個窮人,他偶然看見一個道士前往一個店鋪求乞,店家不愿施與。奚百三摸摸腰間,只剩下一文錢,但他還是拿出來布施給道士。當天晚上,他就夢見道士將他的瘤子除去。等到醒來時,他臉頰上的腫瘤果然已脫落。

奚百三僅僅一文錢的布施,竟然使他脫離病苦,可見布施的功德不在數量的多寡,而在內心是否真誠。世人應當鞭策自己專心去力行,規勸他人一起做,這樣尚且嫌遲,所以怎么可以施舍之后后悔呢?

“假借[12]”,所以通有無,濟緩急,蓋美事也,被德已自不小,而可恃強負固,恃狡遷脫乎?詎知未了宿債,死后當償?輕則為其奴婢,甚則為其驢馬牛犬以償之。亦可畏也!

“借人錢物”,可以靠它疏通有無,以緩救急,這本來是件好事。受人恩德已經不小,怎可依靠強橫或勢力、使用狡詐手段推托不還呢?殊不知積欠債務未還,死后還是要償還的。欠得少的,就投生為人奴婢來還債;欠得多的,就投生為驢、馬、牛、犬來償債。這也是非常可怕的事!

凡借人物,須加愛護。向人借物,非不得已,不須借也,借而用畢,隨即歸還。如此,不特無厭于人,亦且無愧于己。至借貸錢財,尤須清楚償人。今世每多假借不還者,不思財非吾財,即留之亦終去。財既無有,只落債在,何益何益?請一思之。

借他人東西須加愛護。向人借東西,若非不得已就不要借,既然借了,用畢就要立刻歸還。這樣做不但不會使人討厭,自己也無愧疚。至于借貸錢財,更要清楚歸還。現今常有很多人借錢不還,他們也不想想,錢財本來就不是我的,就算據為己有,最后也會失去。到時錢財沒有了,債務還在,這對自己有何好處呢?請大家仔細想想。

清康熙戊午秋,燕京居民張元,畜一驢,日行二百里,好蹄嚙人。惟張父子三人乘之,則馴伏,他人莫能乘也。偶一楊姓者,姑試借之,帖然就馭,遂騎以行。既歸,楊夢黑衣人告曰:“我張氏驢也,前生借君錢三百不還,今當補償。昨乘我二百八十里,乞再乘我二十里,我事畢矣。”楊問:“汝欠張錢幾何?”顰蹙曰:“多多多,不可說。”楊寤,果復借以行,去路稍遠,忽躍楊墮地,計程果二十里矣。楊益異之,祝曰:“吾知故矣,但今去寓十里,不乘汝,何能歸?歸當以十文買芻食汝何如?”驢佇視良久,復馴伏就道。嗣后楊故欲試之,甫近鞍,即蹄嚙長鳴矣。

清朝康熙戊午年的秋天,北京居民張元養了一頭驢,這頭驢一天能走二百里路,但卻喜歡踢人咬人。只有張元父子三人騎它時,它才非常馴服,其他人都不能騎。一位姓楊的人試著借來騎,這頭驢也服服帖帖地讓他騎,就騎它去辦事。當晚回家之后,楊某夢見有位穿黑衣的人告訴他說:“我是張元家的驢子,前世向你借三百錢不還,現在應當償還你。你昨天已騎著我走了二百八十里,求你再騎二十里路,我欠你的債就可了結。”楊某就問:“你到底欠了張元多少錢?”黑衣人就皺眉憂愁地說:“太多太多,很難說清。”楊某醒來后,就又借它來騎。但去的路程稍遠些,驢子忽然跳起來,將楊某摔在地上,推算一下路程,果然是二十里了。楊某更加驚異,祈求說:“我明白原因了,但現在離家還有十里路,如果我不騎你,怎能回到家呢?我回家后就拿十文錢買草料喂你,如何呢?”驢子站著看他,考慮了很久,又溫馴地載他回家。此后,楊某故意試著靠近它,才接近驢鞍,驢子立刻就踢咬長鳴了。

朱在庵曰:“人有貧而負債者,有富而負債者。貧而負,此力不足也,若依《中誡經》,勤勤思償,自然無過。至于有而不還,非系假威挾勢,定是昧理喪心。孰知生生世世,償還方了乎?”

朱在庵先生說:“人有貧窮而負債的,有富有而負債的。貧窮而負債的是因財力不足。若依《中誡經》所說,經常想著還債的,自然就無過失。至于富有而不還債,若非憑借自己威勢,必是昧了天理喪了良心。要知道欠債不還,就要生生世世償還,一直等到債償完了才了結。”

徽商吳某,信義自持,臨終示二子曰:“吾所有千金,適符所貸,汝一一清還,寧受饑寒,勿作負心人也。”其子悉遵父命,貧苦無聊。忽于枯井中,得銀二千兩,鐫唐時年號,閉戶密藏,無有知者。明日忽有鄰邑人至:“曰君非吳某子乎?”曰:“然。”曰:“君有大財至矣,日前予病至東岳府,見財帛司有解錢者至,自稱‘井泉之神’。主者曰:‘此唐朝內庫銀也,上帝以吳某財帛分明,其子苦遵父志,給此項與之,世享大富。’予蘇而異之,故來奉訪。”兄弟驚訝,以實告。今吳氏鼎富甚多,皆其裔也。

安徽商人吳某,為人向來講誠信有道義,他在臨終時告訴兩個兒子說:“我所有的千兩黃金都是向符某借貸來的,你們一定要一一還清,寧愿受寒挨餓,也千萬別做負心的人。”他的兒子們完全遵照父親遺命把債還清,使得生活頓時窮困無依靠。有一天,他的兒子們忽然在枯井中找到兩千兩銀子,上面刻有唐朝年號,他們就關起門來,將銀子嚴密藏妥,沒讓其他人知道這件事。隔天,忽然有鄰縣的人來,說:“你們不就是吳某的兒子嗎?”他們回答說:“是的。”那人又說:“你們將有大財來到,前幾天我生病時,恍惚間到東岳府,看到財帛司解送錢財的神抵達,自稱是‘井泉之神’。東岳大帝就說:‘這是唐朝宮中的庫銀,上帝因吳某處理財物非常分明,他的兒子又能苦心遵守父親遺志,所以贈送這些銀子給他們,使他們代代子孫都能夠享有大富。’我醒來后覺得很奇怪,所以特地來你家拜訪。”兩兄弟非常驚訝,就將實情告訴他。現今吳氏子孫,大富的非常多,都是他們的后裔。

【注釋】

[1]虞(yú):憂慮。

[2]乖氣:邪惡之氣,不祥之氣。

[3]析箸(zhù):謂分家。箸,筷子。

[4]上文出自《云棲法匯》:“世俗許愿:世人祈求子嗣者,祈延壽命者祈消疾病者,祈解災難者,祈取功名者,祈安家宅者,祈益資財者,如是等事。第一不可告許宰殺牲牢之愿,此名惡愿有業無功。縱得遂心,美好一時,苦報在后。乃至許袍、許旛、許造殿堂、許置供器,雖與上之葷祭不同,然大悲平等名佛,正直不偏名神,豈有因賄降福之理乎?縱得遂心,本人命所自致,非許愿力也。據理而論,惟在廣作諸善耳。忠君孝親、憐貧愛老、救災恤苦、戒殺放生,種種陰騭、種種方便,隨力所能,皆力行之,善功所感理必降祥。儻不遂心,則應歸之天命,委之宿緣,不怨不尤,彌加行善而無退悔。”

[5]幸福:與現在的詞義不同,古文中“幸福”二字連用,謂祈望得福。

[6]苻雅:前秦左衛將軍、衛大將軍、秦州刺史、西縣侯、廣平王,才識明達,清廉無私,時人為之語曰:“不為權翼富,寧作苻雅貧。”(《廣博物志》引《十六國春秋·前秦錄》)。咸安元年(371)三月,奉苻堅命率領姚萇、楊安、王統、徐成及羽林左監朱彤等步騎7萬人討伐仇池氐王楊纂,四月,激戰于仇池北面的鷲峽(今甘肅西和東南),收降楊纂,解往長安。楊氏仇池歸入前秦。

[7]權興:經查證,應當為權翼。略陽豪門,早年追隨姚弋仲,屬于羌人灄頭集團中的重要謀士,后來在姚襄的手下當參軍。公元357年五月姚襄兵敗被前秦苻黃眉擊殺后,他跟隨姚萇投向了前秦。苻堅當政時為給事黃門侍郎、司隸校尉、侍中、尚書左仆射。在前秦淝水之戰失敗后,又投靠了后秦。

[8]史秉直:史倫之孫。史倫因修房子得地下藏金,從此樂善好施,善名遠揚。本文所記事為史倫所為,史秉直為其孫,受祖宗陰德庇護,亦富貴,并且繼承祖風。書中誤將藏金之事記為其孫所為。

[9]有司:指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10]武進:今江蘇南,現屬常州武進區和常州市新北區。

[11]贅(zhuì):多余的,多而無用的。此處似為因病而生出的瘤子。

[12]假借: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良县| 鄂托克前旗| 鹤岗市| 翁牛特旗| 八宿县| 福鼎市| 北川| 高平市| 长葛市| 开阳县| 景东| 盐池县| 侯马市| 平陆县| 霞浦县| 江西省| 旌德县| 漳浦县| 来凤县| 邵阳县| 长宁区| 台东市| 黄龙县| 莱阳市| 图片| 宜宾县| 得荣县| 灌云县| 班玛县| 宁都县| 聂荣县| 高安市| 马公市| 林口县| 双牌县| 沙坪坝区| 内乡县| 时尚| 衡南县| 临高县|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