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見殺加怒

看見眾生被殺,非但不哀憐,反而更加憤怒

見殺加怒(看見眾生被殺,非但不哀憐,反而更加憤怒)

曾子曰:“如得其情,則哀矜[1]而勿喜。”此言有罪之人,當其受刑之時,猶當原其犯事之情,不可率意加刑也。況死者不可復生,雖彼罪由自取,然目擊心傷,方且掩面揮淚之不暇,加怒何為?忍心極矣!至于六畜[2]禽魚,被人宰殺,更當憐其無罪無辜,方便救護,若見而加怒,則殘虐嗜殺之惡人而已。

曾子(簡介見“忠孝”一章)說:“你如果了解了案子的實際情況,就應當憐憫犯人,為之感到悲痛。”有罪的人要受刑時,我們還應有原諒他罪行的感情,不能輕率加重其刑罰。更別說那些死后不能復活的人,雖然他是自作自受,然而看他受刑被殺,心中也應感傷,為他掩面哭泣都來不及,怎么還能加怒于他呢?這實在太殘忍了!至于被人宰殺的六畜、家禽、魚類,它們無罪被殺更值得憐憫,我們要隨時救護,若見它們被殺反而更加憤怒,那他一定是非常殘暴酷虐喜歡殺戮的惡人!

譯者補充:

《論語·子張篇》中曾子說:“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這句話的意思是:孟氏任命陽膚做法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上層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人心渙散了。你如果了解了案子的實際情況,就應當憐憫犯人,為之感到悲痛。”

曾子這段話,譯者已經在《論語禪》(曾琦云著,文化藝術出版社)這本書中解讀過,現摘錄如下:

孟氏任命陽膚做法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上層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人心渙散了。你如果了解了案子的實際情況,就應當憐憫犯人,為之感到悲痛。”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體現,犯人已經犯罪,他后悔也已經來不及了,還有比這更值得憐憫的嗎?

《安士全書》里有一個故事:明朝盛吉做廷尉時,判案沒有冤屈,也從不拖延。每到冬天定囚犯時,妻子拿著蠟燭,盛吉拿著罪人名冊,兩人相對落淚。妻子對盛吉說:“您替天下執法,不能濫辦人罪,禍及子孫。”盛吉辦案十二年,天下太平。有一天他家院子里的樹上忽然有白鵲來做巢生子,人們都認為這是吉祥的征兆。后來他生了三個兒子,都很顯貴。

唐太宗曾對身邊的臣子說:“古代用刑時,君王會撤藥減食。我宮廷內無常設之藥,因此無法效仿古人,但就會不吃酒肉。”唐太宗的做法也是仁心的表現。帝王有仁心,他管理范圍內的犯罪率就會比較低。貞觀年間,據說某年一整年只有二十多個犯人。如果君王使用嚴刑峻法壓迫的人不犯罪,犯罪的人反而更多,最后發展到顛覆天下,連皇帝的命也保不住。秦王朝滅亡得那么快,不就是如此嗎?

宋盧多遜,貶珠崖。諫議大夫李符[3]入見趙普,言:“珠崖雖海外,而水土無他惡,流竄者多獲全;春州雖內地,而去者必死。望追改前命,外彰寬宥,實置之死地。”普頷之。月余,符坐事,貶春州,至郡而死。

宋朝的大臣盧多遜(簡介見“受寵若驚”一章)被貶官流放到珠崖(今屬海南瓊山東南),當時的諫議大夫李符為此事去見宰相趙普(簡介見“殺人取財,傾人取位”一章),說:“珠崖雖在海外,但水土氣候適合人住,被流放那里的人,多能保全性命;春州(今廣東陽春)雖在內地,但流放到那里必死。希望您能變更前令,將盧多遜放逐春州,對外可彰顯您的寬宏大量,而實際上則是要置他于死地。”趙普聽了李符的建議,點頭表示同意。一個多月后,李符自己卻因為出事被流放春州,到那里后沒多久就死了。

羊道生,為邵陵王參軍[4],有兄海珍,任溠州刺史。乞假省之,臨別祖送[5],見一人縛于樹,泣請道生曰:“溠州欲見殺,乞求救解!”道生問:“汝何罪?”曰:“造意[6]逃叛。”道生怒曰:“此最可忿。”即以佩刀剖其睛,吞之。須臾兄至,囑決斬之。道生遂覺睛鯁不下,漸至脹塞,在路不食而死。

羊道生是邵陵王的參軍,他有位哥哥海珍擔任溠州(今湖北境內)刺史。有一次他請假去看哥哥,臨別餞行時,見到一人被綁在樹上,哭著懇求羊道生說:“溠州刺史要殺我,求您救救我吧!”道生問說:“你犯了什么罪?”那人說:“我是首倡叛離的人。”羊道生非常生氣地說:“犯這種罪最令人生氣。”說完就用身上佩刀挖出他的眼睛吞了下去。不久,他哥哥到了,就命屬下將這人殺死。隨后,羊道生忽覺吞下的眼睛鯁住喉嚨,漸漸膨脹而阻塞(食管),最后因無法進食而餓死。

春秋時衛高子羔,刖[7]囚足,臨刑愀然[8]。后蒯瞆[9]之難,子羔出走,刖者守門,謂曰:“于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踰[10]。”又曰:“于彼有竇[11]。”曰:“君子不隧[12]。”又曰:“于彼有室。”乃入焉。追者罷。子羔曰:“我親刖子之足,子乃三逃我,何也?”刖者曰:“斷足,固我之罪,君臨刑愀然,君豈私我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今所以免君也。”

春秋時代高子羔(即孔子學生高柴,見譯者補充)在衛國當刑獄官,有一次要砍囚犯的足,臨刑時子羔面露憂傷,顯出很悲痛的樣子。后來蒯瞆之難時子羔要逃走,剛好遇到被他斷足的人守門。那人告訴子羔說:“城墻那里有個缺口。”子羔說:“君子不能跳墻。”那人又說:“那里有個洞。”子羔說:“君子不能鉆洞。”那人無奈,只好說:“那里有個房間。”子羔就進去了,追殺的人找不到子羔只好返回。子羔問他說:“我親自斬斷你的腳,你卻讓我有三次逃脫被追殺的機會,這是為什么呢?”被斷足的人說:“被砍斷腳本來就是我應得的罪行,但您在臨行刑時卻很難過,難道是您偏私我一個人嗎?這只是因為您有君子的天性,君子之道本該如此,因為您是真正的君子,所以今天才能免于被追殺的災難。”

譯者補充:

高柴(前521—?)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字子羔,又稱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季子臯,少孔子三十歲,齊國人。

高柴在魯、衛兩國先后四次為官,歷任魯國費宰、郕宰、武城宰和衛國的士師,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魯哀公十五年,衛國政變,高柴急忙逃離衛國,并勸子路不要回到宮里去,子路沒有聽從他的勸阻,回到宮中,結果遇害。高柴以尊老孝親著稱,拜孔子為師后,從未失禮,以自己的行為影響著他轄下的民眾。他任衛國獄吏時,從不徇私舞弊,一直按法規辦事,為官清廉,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受到孔子的稱贊、民眾的贊揚。高柴為人性格直爽,與子路是好友。子路認為他忠厚純正,能守孝道,并善為吏。

張慶,一獄吏也,矜慎自持,獄具必沐,暑月灑掃尤勤。嘗戒人曰:“人之犯法,豈得已哉?飲食臥具,必加精潔。”素奉佛,每囚受戮,為之齋素,虔誠誦經念佛,愿彼脫苦超生。其余陰功甚多。壽八十三,無病終,子孫后成顯宦。

張慶是一位獄吏,為人莊重謹慎,獄中囚犯所用器具,必定清洗干凈,夏天灑掃牢獄尤其勤快。曾告誡他人說:“人之所以犯法,是因為不得已。所以給他的飲食及臥具,一定要清洗干凈。”他一向信佛,每當有囚犯被處死,張慶都為他們持齋,并虔誠誦經念佛,希望他們能脫離苦海往生凈土。他在暗中所做的其他功德非常多。他八十三歲時無疾而終,子孫后來都當上了大官。

明劉錫元[13],嘗夢一人拜曰:“余宋將曹翰也,昔在唐為小吏,因聽法師講經有感,設齋一供,自此感報,生生不失衣冠,漸積善因,至宋為副將。因屠城妄殺之故,生生為豬,以償所殺。曾于往歲,佃戶以我抵公之租,蒙公憐而活之。今又在此償報,特來求救耳。”公曰:“何法可救?”曰:“每當屠割之時,苦不堪忍,惟聞念佛聲音,遂解其苦。望公凡見宰殺之際,或當烹煮之時,發大悲心,但念阿彌陀佛[14],或持大悲咒[15]、準提咒[16],不獨解余之苦,且有超脫之益。”言已,悲謝而去。

又鄭鄰暴死,以誤追放還。閻王曰:“汝還陽間,勉力為善,見人殺生,但念南無[17]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彼既受生,汝亦得福。”

乃知念佛能薦亡者,現世能增福壽,身后必生西方矣。或曰:“但念佛名,何以自他俱利?”曰:“眾生迷昧本性,覺悟無期,一聞佛名,如昧斯醒。矧彼以殘忍殺生,而我以慈悲念佛,則舍惡從善之路,即在此矣。”故見殺念佛,功德無量。明憨山[18]大師曰:“余居常,每聞宰殺之聲,不覺心痛,即念佛及往生咒。將謂自盡此心耳。”

今觀此案也,乃知彼受苦者,實得利樂。推此以往,凡見殺聞殺,或見宰割刀砧湯鑊之物,隨時在處,咸發此心,觸目慈悲,應念拔苦。一切世人,若能發此慈心三昧[19],盡是菩薩度生之事,其功德烏可思議乎?

明朝劉錫元曾夢見有個人拜求他說:“我是宋將曹翰(見譯者補充),曾在唐朝當過小官,因聽法師講經而有感悟,就設齋供養法師,從此感召福報,生生世世不缺衣食(都是小官——譯者注),逐漸累積善因,到宋朝時當了副將。后來因為屠城濫殺的緣故,每世轉為豬身來償還所造的殺業。曾在往年,佃戶以我來抵充欠您的租金,蒙您憐憫,讓我存活下來。現在我又到此地償還宿債,所以特來向您求救。”劉公說:“我用什么方法救你呢?”曹翰說:“每次我被宰割時都非常痛苦,難以忍受,只有念佛聲才可解除痛苦。希望您以后凡是見到牲畜被殺或烹煮時,能發大悲心,念阿彌陀佛,或持大悲咒、準提咒,這樣不但可以解除我的痛苦,還有超度的好處。”說完,就悲傷地道謝,然后離去。

還有一個叫鄭鄰的人暴斃,到了冥府才發現是冥吏捉錯了人,于是就放他回陽間。閻羅王對他說:“你回到陽間以后,要努力積德行善,看見有人殺生,你就為它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被殺者即可仰仗佛力超生,你也可以得到福報。”

由此可知,平時念佛可為亡靈超度,現世的人也能增福添壽,壽命盡時可往生西方凈土。有人問:“只是念佛名號,怎可能自利利他呢?”答案是這樣的:“眾生都因久遠劫來迷失本性,一直不能覺悟,但是只要一聽到佛號,迷失之心就立刻覺醒。況且他人以殘忍手段殺生,而我卻以慈悲拔苦之心為它們念佛,那么舍惡從善之路,就在這里了。”所以見到殺生能念佛號的人,真是功德無量。明朝憨山大師說:“我每當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都不覺會心痛,所以會立刻為他們念佛和念往生咒。我這樣做只是為這些被殺生靈盡一份心意而已。”

現在看到以上二則案例,才知那些被殺受苦的眾生聽聞佛號真能獲得安樂。由此推論,凡見到殺生或聽到牲畜被殺的聲音,或看到在砧板上、湯鍋里被殺死烹煮的生靈,我們都要隨時隨地發出慈悲心,為其念佛解除痛苦。若是所有的人都能發這慈心三昧,那就全是菩薩救度眾生的大事,這個功德多么不可思議啊!

譯者補充:

據《宋史·曹翰傳》記載,曹翰情況如下:

曹翰(924—992),北宋大名(今河北大名東)人。少為郡小吏,好使氣陵人,不為鄉里所譽。初隸后周世宗帳下,從征高平與瓦橋關,入宋,又從平李筠之叛。乾德二年(964),為均州刺史兼西南諸州轉運使,督運軍餉供應入蜀大軍,先后參與鎮壓全師雄及呂翰領導的士兵起事。開寶間,主持塞河有成績。又預擊平南唐,攻克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興國四年(979)從太宗滅北漢,旋從攻契丹。次年,為幽州行營都部署。翰在郡歲久,征斂苛酷,政因以弛。上以其有功,每優容之。后因私市兵器,流錮登州。雍熙間,起為右千牛衛大將軍,分司西京。翰陰狡多智數,好夸誕,貪冒貨賂,飲酒至數斗不亂。每奏事上前,雖數十條,皆默識不少差。嘗作《退將詩》曰:“曾因國難披金甲,恥為家貧賣寶刀。”翰直禁日,因語及之。上憫其意,故有銀錢之賜。咸平元年,賜謚武毅。

《安士全書白話解》有曹翰“為將殺人,世世變豬”(出自《現果隨錄》)的故事,現摘錄如下:

蘇州劉玉受,名錫元,萬歷壬子秋為貴州房考官,路經湖廣之地,夢見一個長面偉人對他說:“我是宋將曹翰,在唐朝時經商,偶然經過一個寺院,看見法師講經,就發心設齋供養,接著又聽了半天經。憑借這個善因,就世世為小官,從不丟官。到宋朝時,當了偏將軍,就是曹翰。后來因為士兵攻不下江州,就怒殺全城(百姓)。因為這個殺業,我世世為豬,以此作為殺生的報應。我還作過您佃戶家的豬,因蒙您可憐沒有被殺。現在您停船的地方就是我即將被殺的地方,明天第一個受宰的就是我。有緣相遇,特來請求救命。”劉受驚而醒,仔細一看,停船之處果然是殺豬場。沒過多久,就有一頭豬被抬出來,呼聲動地,劉就把它買了下來。

按:這頭豬被放在蘇州城門的放生堂中,喊曹翰它就答應,萬人目擊。

刑獄者,國之大事,民之生死系焉。故太上立言,首嚴行賄。至于曲直輕重之間,尤致意于問刑者。以當權易于行方便也。然一人之耳目有限,為吏書衙役者,能去其惡習,倚官行善,以救人患難,造無量無邊功德矣。

夫善惡分途,在一念之微,而借風使帆,為力更易。人道公門不可入,我道公門好修行。古人之言,豈欺我哉?至于殺人殺物,人殺我殺,同是一殺,縱不能遇物救活,難道虔心念佛,亦費財費力不可為乎?思之思之!

刑罰和獄政是國家行政管理的大事,關系著人民的生死。所以太上立言,首先要嚴禁行賄。至于衡量案情曲直輕重,尤其應該提醒審案官員。因為他們握有權力,容易行使方便之法。然而官吏一人耳目所及的范圍有限,所以擔任部屬的書辦及衙役等人如果能去除自己的惡習,在官位上方便行善,救人于患難之中,就可造無量功德了。

須知善與惡的分際,往往在于自己的一念之差,若能借風使帆,行善就更容易。人家說公門不可入,我卻說公門好修行。古人的話,難道會欺騙我嗎?至于殺人或殺物,無論他殺還是我殺,同樣都是殺生,縱然不能在遇到時救活他們,難道虔心為它們念佛也會因為花費自己錢財、浪費自己力氣而做不到嗎?仔細想想!

【注釋】

[1]矜:憐憫。

[2]六畜(chù):或稱“六擾(馴服)”“六牲”,是六種家畜的合稱,即馬、牛、羊、豬、狗、雞。

[3]李符:字德昌,大名內黃人。曾知廣州兼轉運使。太平興國七年三月(982),開封尹秦王廷美出守西京,李符以右諫議大夫權知開封府。后因用刑不當,貶知春州(今廣東陽春)。

[4]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東漢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需求,謂參謀軍事,簡稱“參軍”。晉以后軍府和王國始置為官員,沿至隋唐,兼為郡官。明清稱經略為參軍。

[5]祖送:猶餞行,祖餞送行。如《文選·序》中說:“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丹祖送于易水上。”張銑注:“祖者,將祭道以相送。”

[6]造意:首倡,倡導,首倡某種主意、辦法。有意,故意。

[7]刖(yuè):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腳砍掉。

[8]愀(qiǎo)然:憂愁貌,容色改變貌。

[9]蒯(kuǎi)瞆(ɡuì):春秋時衛靈公的兒子,太子時,不滿其母南子的淫亂,謀殺未成,流亡在外,于是衛就立蒯輒為君,輒是衛靈公的孫子,也是世子蒯瞆的兒子。

[10]踰(yú):越過,超過。

[11]竇(dòu):孔,洞。

[12]隧(suì):隧道,此處為鉆洞的意思。

[13]劉錫元:字玉受,長洲人。約明熹宗天啟初(1621)前后在世。萬歷35年(1607)進士。累官貴州提學僉事。奢崇明反,劉錫元以軍功進右參政。亂平,正當再要升遷之際,劉錫元竟不報功,遂還鄉。錫元著有《掃余之余》三卷,《城守驗方》一卷,《歸涂閑紀》一卷,《四庫總目》傳于世。

[14]阿彌陀佛:意譯為無量光,或無量壽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以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為脅侍,三者并稱為西方三圣,在極樂凈土實踐教化、接引眾生。這是我國大眾最熟悉的佛。

[15]大悲咒: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內證功德之根本咒。據唐代伽梵達磨所譯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此咒全文計有八十四句,誦此咒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于今之密宗、禪宗等顯密宗派均極重視誦持此咒。

[16]準提咒:目前在顯教的《佛教念誦集》中作為“十小咒”之一,整體咒語為:“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馱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準提菩薩,漢譯有準提觀音、準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是以準提咒著稱的大菩薩。禪宗準提菩薩圣像以為觀音部的一尊,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準提漢譯為清凈,贊嘆心性清凈之稱,東密以為六觀音之一,現三目十八臂形象。

[17]南無:梵語。意譯歸命、歸禮、敬禮。音譯又作南謨、南忙、那模、娜謨、納莫、曩謨。其音不是nán wú,而是“那模”,即nà mó。

[18]憨山(1546—1623):明代高僧。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十二歲從金陵報恩寺永寧誦習經教。十九歲出家受具足戒,并至棲霞山從法會受禪法。以慕清涼澄觀之為人,自字澄印。萬歷元年(1573)游五臺山,愛憨山之奇秀,遂取此為號。歷住青州(山東)海印寺、曹溪寶林寺等,宣揚禪宗。倡導念佛與看話頭(禪宗之古則公案)雙修。熹宗天啟三年十月示寂,世壽七十八。世稱憨山大師。與袾宏、真可、智旭并稱明代四大高僧。著述宏富。

[19]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漢譯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成市| 宁城县| 唐山市| 班玛县| 武乡县| 太和县| 上虞市| 麻栗坡县| 长泰县| 巴楚县| 永兴县| 彝良县| 安庆市| 永昌县| 大丰市| 连城县| 松原市| 苏尼特右旗| 肥西县| 维西| 甘南县| 客服| 梧州市| 谷城县| 甘孜| 扎囊县| 乌恰县| 宝丰县| 永仁县| 彩票| 罗平县| 八宿县| 奇台县| 淅川县| 库尔勒市| 土默特右旗| 海南省| 团风县| 苍南县| 康乐县| 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