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賞及非義,刑及無辜
- 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第三卷)
-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 4107字
- 2021-01-18 11:13:14
獎賞無功之人,懲罰無罪之人
賞及非義,刑及無辜(獎賞無功之人,懲罰無罪之人)
賞之為道,崇德報功,朝廷激勸人心之大典也。不宜及而及之,曰“非義”。乖是非,弛法紀,長惡阿私,舉枉錯直,最干天怒。司爵賞者,能不慎之。
獎賞的目的,是為了表揚有德之人,酬報有功之臣,這是國家激勵勸導人心上進的重要制度。不該賞的賞,叫非義。顛倒是非,廢弛法紀,助長惡念,偏私不公,起用奸邪,罷黜正直,這些做法最易觸犯天怒。所以負責晉爵獎賞的人,怎么能不謹慎呢?
譯者補充:有關“舉枉錯直”的含義
出自《論語·顏淵》: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錯,同“措”,放置。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惡。
樊遲問什么是“智慧”,孔子回答說知人是智慧。那么怎樣叫作知人呢?“將正直的人置于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夠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來?!?
樊遲從老師那里出來以后又去見子夏。樊遲對子夏說:“剛才我去請教老師什么叫智,老師說:‘將正直的人置于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夠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來?!@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說:“這話含義多么豐富??!比如說,舜帝有了天下,在眾人之中提拔了皋陶,那些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商湯王有了天下,在眾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仁的人也被疏遠了。”
子夏的話進一步說明,選拔賢才、罷黜邪人,天下才會太平。子夏舉的是正面的例子,堯舜禹三代就是因為讓仁德之人身處高位,所以才天下太平。相反,很多王朝因為奸臣當道而走向衰落。唐朝唐玄宗因為相信奸臣楊國忠,而有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走向衰落。宋有秦檜,才使忠臣岳飛受屈,使宋軍在面對金軍時一敗涂地。
周晉文公[1],有賤臣[2]從亡者,謂公曰:“君行三賞,賞不及臣,敢請罪?”公曰:“導我以仁義,勸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受成立,此受中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三賞之后而賞之,今且及子矣?!睍x人悅,遂霸諸侯。
文公可謂賞合乎義矣。夫如是,則一官一爵,一絲一粒,豈有稍忽之弊乎?自然僨事[3]夤緣[4]者,無自而至;任事者,皆相勸而黽勉[5]立功矣。
東周時有位晉文公,一個曾跟隨他流亡的侍臣對他說:“大王所施行的三種獎賞,都沒獎賞到臣下,敢問我有什么過錯?”文公說:“能以仁義來引導我、用道德勸進我的人,可接受上等獎賞;能以實際行動幫助我,并最終獲得成功的人,可接受中等獎賞;為我沖鋒陷陣,有汗馬之勞的人,可接受第三等獎賞。若只以勞力服侍我,卻對我的缺失無任何幫助的人,要在三種獎賞之后再來獎賞,現在就輪到你了?!睍x國人對文公這種做法都很歡喜,所以晉國最終稱霸諸侯。
晉文公的獎賞稱得上合乎義理。能做到這種地步,那么國家的一官一爵、一疋絲綢、一粒粟米,怎會因為濫賞而出現疏忽呢?那些敗壞事情、喜歡拉關系的人,自然就沒機會靠近;而真正做事的人,就會互相勸勉而為國家效力。
刑以懲惡,圣人不得已而制之,本非吉祥善事。刑當其罪,尚且哀矜勿喜。故古人慎刑,詳審明辨。若濫及無辜,不惟失聽斷明允之公,亦有乖上帝好生之意。況殺人者死,律有明條。今刑及無辜者,所殺不止一人,受報止我一身。抵命之法,不知當如何也?吁!此等罪業,即素行公廉者,尤不免于疑似之際,偏執意見,不為虛心詳察,遂至夜臺[6]飲恨。怨怨不舍,矧[7]漫不存心者乎?可畏哉!
刑罰是用來懲治惡人的,圣人不得已才制定,本就不是吉祥的事。縱然要用刑罰給他人治罪,也要憐憫他,不可心生歡喜。所以古人動用刑罰都非常謹慎,一定要詳細審察案件,明辨是非。如果濫施刑罰,刑及無辜,不僅有損判案的公正,也違背上天有好生之德的本性。更何況殺人要判死刑,這是法律明文規定的。給那些沒罪的人判死罪,所殺的就不止一人,但受報應的只我一人。依殺人償命的辦法,不知該如何處理呢?唉!這種罪業,就算平時為官公正廉明,也不免在案情疑點很多時,因為偏執己見、沒能虛心詳察,而使受害者含恨死去。冤冤相報難以了結,那些查案漫不經心的官員,果報就更加嚴重了,好可怕??!
明呂坤[8],字叔簡,著有《刑戒八章》:
一曰五不打:老不打;幼不打;病不打;衣食不繼不打;人打我不打。
二曰五莫輕打:宗室[9]莫輕打;官莫輕打;生員莫輕打;上司差人莫輕打;婦人莫輕打。
三曰五勿就打:人急勿就打;人忿勿就打;人醉勿就打;人隨行遠路勿就打;人跑來喘急勿就打。
四曰五且緩打:我怒且緩打;我醉且緩打;我病且緩打;我見不真且緩打;我不能處分且緩打。
五曰三莫又打:已拶[10]莫又打;已夾莫又打;要枷莫又打。
六曰三憐不打。盛寒炎暑憐不打;佳晨令節憐不打;人方傷心憐不打。
七曰三應打不打。尊長該打,為與卑幼訟不打;百姓該打,為與衙門人訟不打;工役鋪行該打,為修私衙及買辦自用物不打。
八曰三禁打:禁重杖打;禁從下打;禁佐貳[11]非刑打。
明朝呂坤,字叔簡,曾在他所著《刑戒八章》中說:
第一,有五種情況不該打:年老不打;年幼不打;有病不打;衣食不繼的窮人不打;別人已經打過的不打。
第二,有五種人不可輕易去打:朝廷宗室不輕易打;官員不輕易打;生員(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名生員,習稱秀才,亦稱諸生)不輕易打;官廷所派差役不輕易打;婦人不輕易打。
第三,有五種情況不要立即就打:著急時不要打;忿怒時不要打;喝醉時不要立即打;走遠路剛到不要立即打;剛跑來還喘氣未定時不要立即打。
第四,有五種情況要緩打(指主刑的人來說——譯者注):發怒時要緩打;酒醉時要緩打;生病時要緩打;未見到真憑實據時要緩打;對案件處理不了時要緩打。
第五,有三種情況不要再打:已用夾指之刑的不要再打;已用夾棍之刑的(用棍夾腿)不要再打;將要上枷鎖的不要再打。
第六,有三種值得憐憫的情況不要打:在寒冬或炎夏,要可憐犯人不要打;在佳節良辰時,要可憐犯人不要打;人正傷心時,要可憐他不要打。
第七,有三種情況應打而不要打:尊長有錯應該打,但他若是與年輕晚輩爭訟就不要打;百姓有錯該打,但他若是與衙役爭訟就不要打;工役鋪行有錯該打,但他若是為衙門辦事或采買自用物件就不要打。
第八,有三種情況禁止打:禁止打太多重杖;禁止從下體打;禁止輔佐的官吏不依刑律打。
馬炳然令嘉魚,有盜焚掠公帑[12]而去,其首多髯[13]。適報團風鎮有舟載一二十人,蹤跡可疑,中有長髯而實非也。馬竟捕之,以獲盜聞,斃于獄,馬擢御史。真盜后為他邑所獲,部使以馬同臺,不究。馬遷都御史,舟泊團風,夜為盜劫,合室俱死。
明朝馬炳然在嘉魚(今武昌西南)當縣令時,有一伙強盜焚燒官府掠奪官銀后離去,匪首臉上長有很多胡須。這時剛好有人來報稱團風鎮(今湖北黃岡縣西北)有條船上載了一二十人,行跡非??梢?,其中有個臉上胡須很長的人(其實并不是匪首),馬炳然竟將他逮捕,并向上級報稱已破案。那人后來冤死獄中,而馬炳然則升為御史。真正的盜匪后來被他縣捕獲,但該縣縣令因和馬炳然關系較好,就沒有追究馬炳然的責任。后來馬炳然又升任都御史,某天乘舟停泊在團風鎮時被盜匪劫掠,全家都被殺死。
閻公撫南京,有誣鎮江民周志廉,主盜者。廉富民,畏刑,賂屬權貴請寬。閻益疑,竟杖殺廉,后竟為廉索命而死。
夫疑其賂而殺之,似屬公正,然殺非其罪,尚能為厲;可自恃無私,遂妄決斷乎?
閻公在南京為巡撫,有人誣告鎮江百姓周志廉,說他是強盜首領。周志廉是有錢人家,很怕受到刑罰,就賄賂他的部屬和權貴,請求寬恕。閻公因此愈加懷疑,竟將周志廉用杖打死,后來閻公終被周志廉的冤魂索命而死。
閻巡撫懷疑周志廉行賄脫罪而將他處死,看起來好像很公正,然而殺他并非有罪,尚且受到厲鬼報仇索命;由此可見,司法人員怎可自認無私心,就隨意妄加決斷呢?
李龜正久居憲[14]職,嘗一日出,至三井橋,睹十余人,摧頭披發,叫曲稱冤,漸來相逼。李懼,徑[15]歸。誡子曰:“爾等筮仕[16],勿為刑曹[17],以吾清慎畏懼,因循成律,遂至冤人如此,今日悔之何及?”未幾死。觀此則不清慎畏懼者,更何如哉?
李龜正擔任法官工作已很久,有一天外出到了三井橋,看到十幾個人披頭散發,口中直喊冤枉,漸漸向他逼近。李龜正十分害怕,趕緊走小路回家。他告誡兒子說:“你們將來出來做官,不要擔任審判法官,以我清廉謹慎畏懼的態度,一切依據成典法律,都還冤枉那么多人,現在后悔怎么還來得及呢?”不久就死了。由此看來,那些不以清廉謹慎畏懼態度辦案的人,更會受到如何報應呢?
【注釋】
[1]晉文公(按《左傳》記載: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8年;按《史記》記載: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春秋時晉國之君,姓姬,名重耳,為晉獻公次子。初為公子,謙而好學,善交賢能智士。后受迫害離開晉國,游歷諸侯。漂泊十九年后終復國,殺懷公而自立。晉民各執其業,吏各司其職,晉國由此大治。對外,聯秦合齊,保宋制鄭,尊王攘楚。作三軍六卿,勤王事于洛邑,敗楚師于城濮(pú),盟諸侯于踐土,開創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為后世儒家、法家等學派所稱道。
[2]賤臣:臣子在君主面前的謙稱;地位低下的人。
[3]僨(fèn)事:敗事,把事情搞壞。僨:敗壞,破壞。
[4]夤(yín)緣:本指攀附上升,后也喻拉關系,投機鉆營,攀附權貴,向上巴結。
[5]黽(mǐn)勉:亦作“黽俛”。指勉勵,盡力。
[6]夜臺:墳墓,借指陰間。
[7]矧(shěn):況且,亦。
[8]呂坤(1536—1618):明字叔簡,一字心吾、新吾,自號報獨居士,河南寧陵人。萬歷二年(1574)中進士。為襄垣知縣,有異政。調大同,征授戶部主事,歷郎中。遷山東參政、山西按察使、陜西右布政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居三年,召為左僉都御史。歷刑部左、右侍郎。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與沈鯉、郭正域被譽為明萬歷年間天下“三大賢”,著作有《呻吟語》。去世后贈刑部尚書。
[9]宗室:對君主父系男性血親的稱呼。歷代皇族稱宗室,通常以與皇帝的父系血緣親疏關系來確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規定不一。歷代均專設官衙來主管宗室事務。
[10]拶(zǎn):指用拶子夾手指。
[11]佐貳:輔助主官的副官。
[12]公帑(tǎnɡ):指政府的錢。帑,古時指(政)府庫的錢財。
[13]髯(rán):兩頰上的長須,也泛指胡須。
[14]憲:法令。
[15]徑:小路;直;捷徑。
[16]筮(shì)仕(shì):古人將出做官,卜問吉兇;指初出做官。筮的本義是用蓍草占卜,又特指《易經》占卜時所用的蓍草。仕,做官,出仕。
[17]刑曹: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