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解題——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

“太上”[1],至尊之稱,蓋稱[2]天立教[3],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種植,“應”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謂有感必應,亦隨感隨應,彰天道好還之理也。語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4]。”其感應之謂乎?

通篇以首四句[5]提綱,已括全篇之義,以下皆發明此四語。“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至“先須避之”,乃統論神明[6]糾察之密,罪罰之嚴,先啟人敬畏之心。“是道則進”至“當立三百善”,言為善召福之報。“茍或非義而動”至“殃及子孫”,言為惡召禍之報。下又于“橫取”“枉殺”二端,特重言之者,見其惡尤甚也。“夫心起于善”至“兇神已隨之”,更推本于起念之初,即為神所鑒,福基禍胎,宜懔懔[7]辯之于最初也。“其有曾行惡事”至“轉禍為福”也,示勿因從前之過自棄,果能改過遷善,則轉禍為福,實為至易。此太上開示之本旨,所謂禍福無不自己求之,應前“惟人自召”之意。末總結,以“語”“視”“行”三端,為奉行積累之格律。結句,勵以勉行。勉之一字,為改過遷善之要訣,叮嚀之意,深切至矣!

“太上感應篇”這個標題中,“太上”是至高無上的稱謂,因為順應天道,建立言教,就必須告訴人們,凡是這樣的言教就是至高無上的,要用最尊敬的態度來聽從,不可以用不嚴肅的態度來對待。“感應”二字是什么意思呢?“感”就像開始在種植什么植物,“應”就是種植以后,植物長大開花結果的報應。以“感應”二字來做標題,意思就是有感必應,隨感隨應,揭示因果不虛、報應必然的自然規律。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不正是“感應”的意思嗎?

《太上感應篇》全文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開頭四句話為全篇的總綱,這已經概括了全篇的大要,以下內容都是對這四句話的啟發闡明。“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至“先須避之”這段話,是概論天地諸神察知眾生善惡的嚴密,罪罰的嚴厲,先啟發眾生的敬畏之心。“是道則進”至“當立三百善”這段話,是說明為善必定招來福報。“茍或非義而動”至“殃及子孫”這段話,是說明為惡必定招來惡報。下面又說“橫取”“枉殺”這兩件事,這里特別強調提出來,是讓大家知道這種罪惡的嚴重性。“夫心起于善”至“兇神已隨之”這段話,就更進一步推論到眾生一開始起心動念,就被諸神所察知,這些念頭是福報的前提還是禍患的胚胎,大家只要時刻觀察,檢查當下一念就知道。“其有曾行惡事”至“轉禍為福”這段話,開示不要因從前的過錯自暴自棄,若真的能夠改過向善,那么轉禍為福,實在也是很容易的。這是太上老君開示的原意,所謂禍福無不都是自己感應來的,呼應開頭“惟人自召”之意。最后做總結,以“語”“視”“行”三個方面來嚴格要求自己,作為每天積功累德的內容。最后一句,勉勵大家實踐躬行,要在實際行動上表現出來。“勉”這個字,是改過向善的要訣,叮嚀之意,語重心長啊!

世道不古,人心澆漓[8]。禮教[9]不能勸化,刑罰不能禁止。惟“感應”二字,可以動其從善去惡之良心。人即不畏王法,未有不畏鬼神者。王法或可以勢力機巧而脫,鬼神定不以富貴幽隱而遺也。故有序此篇者云:“善者聞之益勸,不俟獎賞之加;惡者睹之自危,踰[10]于刑罰之及。”可見此篇,不但扶翼圣經,亦且補助王化也。

人謂此篇,出自道藏[11],遂疑與儒相背,此總是未曾精研儒書。《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積”者,見得善惡不止一事;“余”者,見得果報不止一途。《易傳》[12]檃括[13]言之,此書條晰言之。又《書經》[14]所載:“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詩》[15]詠上帝鑒觀;《禮》[16]載人事得失;《春秋》[17]事見在前,報書于后。六經[18]所載,精言感應之說,何嘗與此不合一理乎?

此篇所載善惡,纖悉畢具,即唾欬[19]歌哭,皆謂有關天鑒。人讀此等語,皆疑為渺茫恍惚,不可究詰。不知慎小謹微之道,固圣賢所貴也。《書》曰:“細行不矜,大德之累。”《易》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不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不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20]一部《禮記》,于人一舉一動,皆有軌度。古人教人慎小謹微,多是如此。

當世道人心不古的時候,世風日下,人變得越來越壞。壞人壞事,禮教不能勸化,刑罰不能禁止。只有“感應”二字,才可以引導出人們從善去惡的良心。人即使不怕國法,也沒有不怕鬼神的。國法或許懲罰不到,因可以靠個人勢力買通,或者靠奸詐狡猾而逃脫,但是,鬼神一定不會因人富貴就能買通,或者躲到陰暗處就能漏掉。因此,有人為《太上感應篇》作序說:“好人聽聞后更加精進,不必等到獎賞他才去行動;惡人閱讀后知道了因果報應,就會有所恐懼,不敢再為非作歹,感應篇超越了刑罰的效果。”可見這篇《太上感應篇》,不但可以輔助三教圣經度化眾生,也可以幫助君王治理國家。

有人說這篇文章出自道藏,就懷疑與儒家精神相違背,這個看法統統都是從來沒有深入研究儒書而造成的結果。儒家經典講解因果的地方比比皆是。《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積”的意思,就是說看見他的善惡之事不只一件;“余”的意思,是說看見所得果報也不只一種。《易傳》做了概括說明,此書又逐條分析。還有,《尚書》上記載:“做善事上天會賜給他各種各樣吉祥和善報,做壞事上天就會降下各種各樣災難和惡報。”《詩經》詠嘆上天洞察人間,善惡分明;《禮記》記載人事得失,因果不爽;《春秋》寫人,在前面記載他的善惡之事,在后面寫他的善惡報應。儒家六經所載,深入敘述感應之說,難道與這感應篇不是一個道理嗎?

此篇所敘述的善惡之事,細微詳盡,無不洞悉,事無巨細,全部都有,即使吐痰、咳嗽、唱歌、哭泣等事,都說在上天監察范圍之內。人們閱讀到這些說法,都表示懷疑,認為都是渺茫不見的神話傳說罷了,那么微小的事不可能盤根追底。不知道慎小謹微之道,本來就是圣賢所看重的。《尚書》說:“不顧惜小節方面的修養,到頭來會傷害大德,功虧一簣。”《易經》說:“小人以為小善沒有什么好處就不去做,以為小惡不足以損傷自己就不去除。因此,罪惡積累得越來越多而不可掩蓋,以至于犯下滔天大罪而無法化解。”一部《禮記》,對于人的一舉一動都有規范和要求。古人教人慎小謹微,大多都是如此。

明昆山進士王志堅[21],博覽群書,兼通內典[22]。嘗語弟子曰:“《感應篇》凡二百九十三言,一篇之中,淺深精粗,先后互見。即如,一戒殺也,曰,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綦[23]細矣。曰,非禮烹宰,則不禁食肉也。曰,無故翦裁,則不禁衣帛[24]也。又曰,春月燎獵,曰,無故殺龜打蛇,似乎益為之寬其途者。蓋一為學道之人言,一為流俗之人言也。學道之士,得其說而精求之,可以超凡入圣;而流俗習業之人,亦可以去其太甚,不至漫無堤防。此篇須如此看去,便知其不重復矣。”

持此篇者,須是時時心中默念,字字反入身來,有無是事,漸漸寡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自然動處是善,觸處是善矣。

他刻卷首載持誦儀則及諸圣號,只是教人攝心為善之意。學趙閱道[25]焚香告天故事可耳,若不實意奉行,而落諷誦祈福之見,其失遠矣。

此篇專以人心修悖為言,儒教有“惠吉逆兇”[26]之理,得此倍覺詳明。釋教有因果輪回之說,得此可見梗概。三教一貫,異事同功。信超凡入圣之階,實轉禍為福之路也。普勸同人,信受奉行!

靈驗事實,開列于后:

明朝昆山進士王志堅,博覽群書,兼通佛典。曾經對他的學生說:“《感應篇》總共有二百九十三句,全篇文字中,淺深精粗,前后各有不同說法。例如,說到戒殺時,文中說,昆蟲草木都不可傷害,這是說到極其微小的地方了。文中說,不符合禮就不能隨意烹宰牲畜,說明并沒有禁止吃肉。文中說,不要無故剪裁衣服,說明沒有禁止穿絲綢。文中說,春天不可燒山打獵,又說,不可無故殺龜打蛇,似乎更加放寬戒殺的尺度。這是因為一方面要為學道修行人開示,另一方面又要為一般人開示。學道修行人,獲得開示后更加嚴格去要求自己,可以超凡入圣;而一般人隨俗從事各種職業,也可以除去造惡太深的行為,不至于沒有一點限制,隨波逐浪。《感應篇》必須這樣去讀,才知道文中沒有重復的地方。”

持誦《感應篇》的人,必須時時心中默念,字字反省自己,有沒有違背文中所說,漸漸惡行惡念就越來越少。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自然起心動念到處是善,所接觸的地方也都是善了。

其他印刷版本在書本開頭處印上持誦儀軌以及諸佛圣號,只是教人除去雜念,一心向善。學習宋朝趙閱道每天晚上焚香沐浴,然后將一天作為稟告上天,當然很好,如果不去真正修行,淪落為持誦祈福的形式,那就不符合原意了。

此《感應篇》專門教人修正錯誤的行為,儒教《尚書》中“順從正道就吉,違背正道就兇,就像影子隨從形體,回聲隨從聲音”的理論,在《感應篇》得到更加詳細的說明。佛教因果輪回的說法,在《感應篇》中可以認識一個大概。三教之理本來就是相通的,事有不同,功用實際一樣,異途同歸。我們要深信《感應篇》是超凡入圣的階梯,也是轉禍為福的方法。普勸各位同仁,信奉、接受并在生活實踐中躬行!

靈驗故事,記錄在后:

南宋峨嵋[27]令王湘,紹興三十一年[28],發心誓行此篇數十事。一日因病悶絕,男女環泣。湘覺身在半空,聞哭聲細如蜂蠅。少頃有神云:“王湘方欲力行感應篇,宜速放還。”后壽一百二歲。

南宋峨嵋縣令王湘,在紹興三十一年,發心立誓要奉行《感應篇》中數十事。有一天,他突然因病而氣絕身亡,家中男女親人都圍在他身邊哭泣。王湘感覺自己身體在半空中飄蕩,聽到細如蜜蜂、蒼蠅的哭聲。沒過多久,就聽見有一位神說:“王湘雖然陽壽已盡,但他正要精進實行《感應篇》中數十事,應當趕快放回。”王湘死而復生,力行《感應篇》,后來壽命達到一百〇二歲。

南宋遂寧[29]府周篪[30],日誦此篇,又好與人講說。紹興二十一年[31]仲春,暴死,經日還魂。謂妻曰:“我至陰司,見左右皆鄉里餓死者。殿上一官呼我,諭曰:‘汝本在饑饉籍中,因虔奉《感應篇》,為人講勸,聞而回心行善者甚多,今改注爾祿壽。若再堅固修持,可證大道,不復來此矣。’出遇一吏,戒[32]曰:‘汝還陽,更宜將此篇廣布,若一方受持,則一方免難;天下受持,則天下豐治。傳授者,受持者,皆功業不淺。不但脫水火、刀兵、盜賊、疾病之厄,求嗣,求壽,求祿,求仙,皆在此經’云。”

南宋時候,四川遂寧周篪,每天都持誦《感應篇》,又喜歡給別人解說。紹興二十一年農歷二月,他突然暴死,過了一天后,他又還魂復活。他蘇醒后對妻子說:“我到了陰間閻王那里,看見左右兩邊的人都是我鄉里餓死的。殿上有一位冥官喊我名字,告訴我:‘你本來也在餓死名單中,因為你虔誠奉行《感應篇》,又為人解說,勸人行善,聽你講解后,回心行善的人很多,今天更改你的福壽。如果你還陽后,再堅定不移地修持《感應篇》,將來可以證悟大道,不會再來到陰間了。’出來后,又遇到一位官吏,他告誡我說:‘你還陽以后,更應當將此《感應篇》廣布天下,如果一方受持,那么一方就會免難;如果天下受持,那么天下就會大治,五谷豐登。傳授的人,受持的人,都功德不淺。不但可以擺脫水火、刀兵、盜賊、疾病等災難,求子,求壽,求福祿,求成仙,一切都能從奉行《感應篇》中得到。’”

明河間[33]楊守業,日誦此篇,六十無子。萬歷六年[34],病死忽生。謂家人曰:“至冥見一官,持簿點名,言我無子,因恒誦《感應篇》,當增祿壽,賜一子。”明年果生男,養老送終,且登科第。

明朝時候,在河間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叫楊守業,每天都持誦《感應篇》,到了六十歲,還沒有兒子。神宗萬歷六年,他病死了又忽然復活。醒來后,他對家人說:“我到陰間,看見一位官員拿著簿子在點名,當點到我名字時,他說我一生沒有兒子,因為經常持誦《感應篇》,應當增加我的福祿和壽命,賜我一個兒子。”第二年,果然生下一個男孩,為楊守業養老送終,并且考中科舉為官。

宋西蜀李昌齡[35],為光州[36]太守,平反冤獄,甚著聲績。詳注《太上感應篇》,使人因事求理,助宣教化,此經大旨遂得昭明于世。歷官御史中丞,福壽并茂。

宋朝時候,在四川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叫李昌齡,任職光州太守,平反冤獄,很有政績,聞名遐邇。他詳注《太上感應篇》,使人從做事修行更進一步追求真理,幫助宣傳《感應篇》,教化眾生,使此經的主旨就能顯明于世間。做官做到御史中丞,福壽并茂。

宋越國鄭清之[37],嘗進此篇于理宗。登極后,賜錢刊梓,御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語于篇首。自是奉行者益眾。清之嘗許作贊,未成,因目眚[38]。力疾作贊,目即愈。后參大政,同知樞密院事。

南宋時候,在浙江寧波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叫鄭清之,曾經把《感應篇》上呈給宋理宗。理宗登基后,拿出錢來印刷流通,親自在書前寫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語。因為皇帝的提倡,從此以后奉行《感應篇》的人越來越多。鄭清之曾經答應為此書作贊語,沒有及時完成,眼睛就生病了。他趕緊完成,眼病就好了。后來參與政事,做了同知樞密院事的官職。

臺州[39]王竺,有男名凈,四歲病死,哀痛情切。發心刊刻此篇,欲求亡男再為父子,妻果有孕。因至黃巖進香,恍似與凈同轎回家,即生子。取名師回,面貌與前無異,骨肉重完。

浙江臺州王竺,他有一個兒子叫作凈,四歲就病死了,父子情深,王竺非常哀痛。為了能再得到兒子,他發心印刷流通《感應篇》,希望求得死去的兒子再來投胎,不久妻子果然就懷孕了。于是他到黃巖進香還愿,恍惚之中好像與兒子凈同轎回家,然后妻子就生下了兒子。王竺把孩子取名為師回,他的面貌與以前凈兒沒有差別,一家人重新完聚。

黃巖縣楊琛[40],見人刊此篇,自念無力,隨緣助刻第十七號一板。夢神曰:“已如君所刻中矣!”果中第十七名進士[41]。

浙江黃巖縣楊琛,看見別人在印刷《感應篇》,他自己也很想印刷,但考慮到自己貧窮無錢,只能把身上僅有的錢隨緣助印第十七號板。印完后做了一個夢,夢見神對他說:“因為你幫助刻印第十七號板,所以你中第十七名進士了!”果然考中第十七名進士。

南直[42]沈球,因妻項氏有孕多病,發心刻成小卷,便人持誦。工人捧板到家日,妻產一男,母子俱慶。

江蘇南直沈球,因為妻子項氏懷孕后多病,就發心把《感應篇》刻成小冊,以方便大家攜帶持誦。工人捧板到家那一天,他的妻子順利生下一個健康的男孩,母子平安,皆大歡喜。

杭州汪靜虛,志欲刻板廣施,以薄宦未果。其子源,克承[43]先志,捐產刻成。多方勸募,善士殳玘[44]等,印施萬部。源夢父謂曰:“汝善成我志,勸善共施,我已生天,汝母亦壽,眾人與汝名著善籍矣!”

杭州汪靜虛,立志想要刻印《感應篇》,普施大眾,因為官小難以發動集資大量刻印,遺憾地離開了人世。他的兒子叫汪源,繼承父親的遺志,捐出家產完成刻印。他又多方勸募,其中得到善士殳玘等人的幫助,一起印刷布施了一萬部。

汪源夢見父親對他說:“你很好地完成了我的志愿,勸化善人共同布施《感應篇》,超度我上升天界,你的母親也會增壽,你和善人們的名字也都登記到善人簿了!”

簡州[45]王巽[46],久病死至冥司,見一衙門,金字額曰“東岳府[47]”。殿左有一金字碑,乃《感應篇》也。巽讀一遍,歡喜恭敬。即聞神曰:“王巽一見真經,便生如此敬慕,若能從此奉行,兼持戒殺,自然疾愈身安,不須在此。”遂得還魂,重病頓愈,由是奉行不怠。

蓋不識字人誦經,勝于識字人,以其無雜想也。背誦經,勝于看本誦經,以其能攝心也。其義只在“敬”字,王巽可證也。

四川簡州王巽,久病而死,到了陰間地府,看見一座衙門,金字匾額題名為“東岳府”。大殿左邊有一塊金字碑文,上面的文字是《感應篇》。王巽讀了一遍,心生恭敬,十分歡喜。

這時他聽到神說:“王巽一見真經,就產生如此敬慕之心,如果能夠從此奉行,并且堅持戒殺,自然能夠病愈身安,不必再到此陰間了。”

王巽于是還魂再生,重病頓愈,從此他奉行《感應篇》從不懈怠。

大凡不識字的人誦經要勝過識字的人,因為他沒有雜念。不看書背誦經文,勝過看書誦經,因為背誦需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分心。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只在一個“敬”字,王巽可以作為例證。

慈溪[48]秦三,力貧養母。病癯[49]久廢。逢一道士曰:“汝從我,當治汝。”遂敷[50]其足即愈,三白[51]母從之。道士令三閉目,以手挾[52]之,御風而行,至海上一山。山人訝曰:“此無仙骨,何以至此?”道士曰:“伊[53]家供養《感應篇》數世,每為子孫講勸,善根不斷,故收之耳。”三思母念切,復挾歸,已十三日矣。

浙江寧波秦三,雖然貧窮,但他很有孝心,努力奉養母親。他由于得病,無錢醫療,以至于病得骨瘦如柴,癱瘓不起,慢慢就成了殘廢。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道士,道士說:“你跟從我,我就為你治好病。”然后就用藥涂上他的腳,治好了他的病,秦三稟告母親后跟從道士走了。道士讓他閉上眼睛,用胳膊夾著他,駕風飛行,來到大海中的一座仙山上。

山上仙人驚訝地說:“此人并無仙骨道貌,為什么帶他到我們這里?”

道士說:“他家供養《感應篇》好幾代了,祖輩常常用《感應篇》為子孫講解勸化,善根不斷,因此收下了他。”

可是秦三思母心切,道士只好又把他送回來,這時距他離家已經十三天了。

天彭[54]張道人,誦《感應篇》,募化度日,然止能誦其半。忽臥病至冥。一官問曰:“爾誦《感應篇》,何不究熟全篇?而乃止誦其半,宜還人間,更受百日辛苦。”出,遇吏戒曰:“汝以不誦全篇,故至此,今可自悔,并普勸世人,不惟免罪,更且增功。”道人既蘇,遍告一方,人果敬信,其地屢有豐年,道人亦病愈。后得道。

四川彭州張道人,他每天都誦讀《感應篇》,平時勸募集資助印,度化眾生,但他自己只能讀誦一半篇幅。有一天,他忽然得病臥床,不久魂就到了陰間。

有一位官問他:“你讀誦《感應篇》,為什么不好好研究讀熟全篇呢?你卻只讀誦一半,應當回到人間,再受百日病苦。”

出來后,他遇到一位冥官說:“你因為不讀誦《感應篇》全篇,所以到了這里,從現在起你就應當深刻懺悔自己的過錯,并且普勸世人持誦《感應篇》,這樣的話,不僅可以免罪,而且還可以增加功德。”

張道人蘇醒后,遍告四面八方大眾,人人都來敬信《感應篇》,他那個地方就經常豐收,道人的病也痊愈了。張道人后來不斷精進,果然得道。

錢塘[55]汪元,貧而無子,惟老母在堂。日誦此篇,募金刊施,以祈母壽子嗣。方刊首卷,妻已有孕,后生子,母享高壽。元嘗曰:“吾一念之誠,求母壽而即壽,求子嗣而得嗣,感應之理,固昭昭[56]矣!”

浙江杭州汪元,他貧而無子,只有一位老母在家。每天他都讀誦《感應篇》,又募捐善資印刷布施,以祈求母親增壽和自己盡快有個兒子。才刊印首卷,妻子已經有孕,后來生了兒子,母親也享高壽。

汪元曾經對人說:“我因一念誠心,祈求母親增壽就增壽,祈求自己有兒子就得了兒子,感應的道理,從這里就非常明明白白了!”

杭州許廷俞,一門虔奉此篇,且書一幅掛堂中。一夕巨盜入劫,若有所驅逐而遁[57]。許后知其故,奉行益篤[58]。

浙江杭州許廷俞,全家人都虔誠奉行《感應篇》,并且書寫一幅掛在廳堂之中。有一天晚上,大盜來到他家搶劫,強盜感覺好像有人驅趕,就趕快逃跑了。許廷俞后來知道了緣故,奉行《感應篇》更加精進。

武林[59]陳碧松,素濟人利物,精刻此篇,流通海宇。會積雨連月,遠行未歸,其妻夜候未寢,忽聞大聲擊門。時巨盜連劫里中[60],家戶戒嚴。驚謂盜至,急呼家人同竄。甫[61]出戶,高墻忽崩,房屋器物,碎成齏粉[62],一家竟無恙。

浙江杭州陳碧松,平素濟人利物,精心刻印《感應篇》,流通海內外。有一次,正遇上連月大雨的日子,陳碧松遠行未歸,他的妻子連夜等候,到了深夜還沒有睡覺,忽然聽到外面有巨大的擊打大門聲。當時因為有大盜連續作案,搶劫了同村很多人,家家戶戶戒備森嚴。陳妻以為大盜又來了,慌忙向家人大聲喊叫:“強盜來了!”她把大家喊出來,一起向外面逃。才出門,房屋高墻忽然倒塌,屋中一切器物都被壓得粉碎,一家人最終安然無恙。

明海門[63]周汝登[64],侍龍溪先生[65]講席有年,而無所得。后遵行此篇,著為輯略勸世,從善者多。以是功德,一日心地開朗,洞明[66]圣道,為明季[67]大儒。

嗟乎[68]!今儒學圣,釋[69]學佛,道學仙,有終身不悟,半途而廢者,因根器既劣,又無功德及人耳。張紫陽[70]曰:“若非積行修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71]有志于道者,能不猛省!

明朝時候,有一個大學者叫作周汝登,別號海門,侍從王龍溪先生,聽他講課多年,但沒有什么收獲。后來遵照實行《感應篇》,并進行解讀,編輯寫書,闡明大義,用來勸世,跟著他從善的人很多。因為這個功德,有一天,他豁然開朗,心地頓悟,頓時通曉圣人之道,成為明朝末年的大儒。

唉!現在儒門學孔圣,釋家學佛祖,道家學神仙,有的終身不悟,有的半途而廢,只因根器太劣,又無功德超過別人罷了。張紫陽說:“如果不多積功累德,起心動念都有群魔來障礙修行。”有志于修道的人,看到這里,能不猛省嗎!

明錢塘[72]于玉陛[73],室[74]梁氏,病祟[75]三載。一夕,夢法云[76]大士降云端中,光明灼爍,鬼魅俱遁。越日[77],禮云棲大師[78]。梁氏恭睹慈顏,儼[79]如所夢,不覺欣然,沉屙[80]頓愈。師示曰“病從業[81]生,業從心生,力行功德,可以延齡。”乃以《感應篇》授陛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實為一篇要旨。淺言之,遏[82]惡揚善,只三家村[83]守分良民;極言之,纖欲凈盡,萬善周圓,天中天[84],圣中圣,世尊[85]亦復如是。汝當廣傳以宏法施!”陛感悟信受,集有《標元》八卷勸世。

明朝時候,在浙江杭州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叫于玉陛,娶妻梁氏,因為邪鬼作祟,妻子病了三年還沒有好。有一天晚上,梁氏夢見大菩薩在云端中降臨,光明照射天地,邪神邪鬼紛紛逃跑。第二天,梁氏就和丈夫一起去云棲山禮拜高僧云棲大師。梁氏恭睹大師慈顏,簡直和夢中所見一模一樣,不覺非常高興,多年病痛頓時消失。

大師開示說:“病從惡業而產生,惡業又從自私的心產生,努力修行,積累功德,可以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于是就把《感應篇》送給于玉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實際就是《感應篇》全篇的要旨。從淺層次來說,止惡揚善,只不過針對偏僻山村守本分的良民罷了;從深層次來說,讓心中一點一滴的欲望全部消滅,使萬善都能周全圓滿,就是名為天中天、圣中圣的佛祖也都如此去做。你應當廣傳《感應篇》來弘揚正法!”

于玉陛聽大師一席話,感悟很深,決心奉行實踐,后來他匯集《標元》八卷勸世。

休寧[86]方時可,自幼多疾。遇一異人曰:“汝形貌當貧,且無子無壽,須多種善根。”因發愿刊此篇施勸。后病頓愈,家漸豐,生三子皆貴,以壽終。

在安徽休寧這個地方,從前有一個人叫作方時可,從小就體弱多病。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高人對他說:“看你的外貌,你應當貧窮,命中沒有兒子又短命,必須多種善根才能改變命運。”方時可聽后,就發愿印刷《感應篇》普施大眾,廣勸眾生行善。后來病很快就痊愈了,家里也漸漸富裕起來,生了三個兒子都顯貴,最后自己也享高壽而善終。

明冒起宗[87],萬歷丙午[88]入學讀書,稍暇,即虔誦此篇。戊午登鄉榜[89]。是科臨場,因病幾危。及入闈[90],四肢困倦,目不見卷格,不知何處下筆。出闈后,所作之文,不記一字。及中式[91]后,見原卷,字字端楷,始知闈中,若有神助。己未下第[92],復發愿增注感應篇,博引旁考,無不詳盡。書成,即中進士,歷官布政[93]。

明朝時候,在江蘇如皋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叫作冒起宗,萬歷丙午年(1616)入學讀書,稍有空暇就虔誠讀誦《感應篇》。他在戊午年榮登鄉榜。在參加這場考試時,冒起宗因生重病而生命垂危。當他進入考場時,四肢困倦無力,眼睛連考卷的格子也看不見,不知從哪里下筆。出考場后,所寫的文章,一個字都不記得了。可是,等到考取后,他去看原卷,發現字字端正,楷體寫得很規范,這才想起在考場中,好像有神在幫助了他。己未那一年他考試落榜,就再發愿增注《感應篇》,旁征博引,多方考證,解讀無不詳盡。書寫成后,即中進士,做官做到布政使。

清順治甲申[94]十二月,蘇州閶門[95]大火。先期三日,有人持竿量地者。眾問之,詭辭[96]以對。已而焚毀所止之處,適合其量界,始悟為神也。當火焚時,閶門專諸巷[97],有陳松軒屋,寓[98]新安[99]客者,距火不過咫尺,城上人皆見有神立其屋上急救。移時[100]左右并毀,此屋獨存。次日始知有新安客,所刻感應篇板藏焉[101]。

清朝順治甲申(1644)十二月,江蘇蘇州閶門(西城門)發生火災。火災發生之前三天,有人手拿一根竹竿在丈量土地。大家問他干什么,他顯得很神秘,含含糊糊地回答眾人。到了火災發生后,大火燒停之處,正好限定在他丈量的范圍內,大家才覺悟原來是神明來了,保護了他丈量范圍內的房屋。在發生大火時,西門專諸巷這個地方,在陳松軒屋里,寄居了一位新安來的旅客,他住的地方離大火不過咫尺,當大火燒起時,城樓上的人都看見有神站在他的屋上迅速施救。不一會,左右房屋都燒毀,惟獨此屋存下來。為什么要保護這塊地方呢?第二天大家才知道原因。原來新安來的客人,他所刻的《感應篇》板藏在這里。

魯子晉,會稽[102]諸生[103],虔奉此篇,詳加注釋。家貧鬻[104]飯田,刻印流通。子德升,官至翰林院檢討[105]。

魯子晉是浙江紹興這個地方的秀才,他虔誠信奉感應篇,詳加注釋。因為家里貧窮,就將吃飯的田產賣了,所籌資金用來刻印流通《感應篇》。他的兒子叫魯德升,后來官至翰林院檢討。

感應之驗,古今所載,不能盡述。今略舉以上諸案,皆確本見聞,信而且顯者,以證感應之定理。惟愿收此書者,幸勿泛然[106]。當清凈端坐,屏[107]去浮氣,存一片恭敬虛受心,細細詳覽,深味勉行[108]。莫大良緣,慎毋自失!曷[109]勝焚香叩懇?

《感應篇》的靈驗事例,古今所載,不能盡述。現在略舉以上幾例,都是確實來自所見所聞,用這些可以相信并且顯著的例子,來證明感應的定理。只愿收閱此書的人,千萬不要隨便對待。應當清凈身心,端身正坐,除去浮躁之氣,心存恭敬,虛心接受,細細閱讀,深入研究,認真努力去落實。如此莫大的殊勝因緣,千萬不要丟失!難道這不勝過向神明焚香禱告,懇求如愿嗎?

《迪吉錄》[110]曰:一祝起信心。夫迪吉逆兇,圣人已斷言[111]之矣。而世乃指[112]順逆[113]之少爽[114]者,懵然[115]不信。謂為善未必獲報,為惡未必蒙災。斷自己福緣,滅他人善根。是心何心哉?見此者,正宜起大信心。一念信,便是一念善根;念念信,便是念念善根。

《迪吉錄》說:

第一,祝愿大家生起信心。

順從正道就吉,違背正道就兇的因果規律,圣人已經十分肯定它是正確的了。可世上竟然有人指責善惡報應并非能夠應驗,因為他們不明白其中道理,愚昧無知,所以不相信。他們說為善未必就能獲得善報,為惡未必就能遭受災難。這種說法斷送了自己的福緣,毀滅了他人的善根。這是什么居心呢?看見這些靈驗事例后,就應當生起大的信心。一念生起信心,就是一念善根;念念都是信心,就是念念善根。

一囑勤修。夫為善未有二三其念而得報者。以一杯水,救一輿[116]薪,遂謂善不必為,怠玩[117]復生,不又與于不仁之甚者[118]乎?正當吃緊修持,勇猛不懈。常如天地臨我,鬼神詔我,方不辜負此身。不然,悠悠忽忽,日復一日,人壽幾何?待我徐徐積累,恐無常[119]猝至,嗟何及矣!

第二,囑咐大家精進修行。

想要為善修行,就要知道沒有三心二意就能得到果報的。杯水救不了燒著的車薪,就說做這點小善沒有用,不必去做了,懈怠輕忽的心又產生了,這不相當于那些特別不仁的人了嗎?正因為杯水車薪,就要加緊修持,勇猛不懈。常常好像面對天地之神,他們下臨正在考察我,又如面對鬼神接見我那么慎重,以這樣的態度來修行,才不辜負此身。否則的話,悠悠忽忽,日復一日地糊涂生活,人壽有多長呢?等我慢慢去積累功德,恐怕死期已經突然來到,再怎么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也來不及了!

一重養心。《管子》[120]云:“喜氣迎人,親于兄弟;怒氣迎人,慘于兵戈。”《南華》[121]亦云:“兵莫慘于志,而鏌铘[122]為下。”[123]由此言之,志氣[124]之間,于物未有所濟,而含和[125]飲醕[126],固已捷若桴鼓[127]。昔禹[128]稷[129]佐堯舜[130]定天下,水民而致居之,饑民而致飽之,固功德浩大,實被[131]斯民矣!而尼山[132]布衣,一籌未展,空言何施?獨是老安少懷[133]之心,勤懇至死[134],竟得與南面[135]者比功絜[136]德,師祀[137]萬世。則心之具萬法也。人但能涵養本原,沖和[138]活潑,不動浮氣,遇親便能孝,遇物便能仁,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有情無情[139],有事無事,都是一團生意[140],彌滿虛空界,其福德又烏[141]可思議哉?此為善第一切務也。

第三,注重養心。

《管子》說:“喜氣迎人,比兄弟還親;怒氣迎人,比兵戈還傷人。”《南華》也說:“沒有什么兵器能比人的志氣更鋒利,從這一意義來說寶劍莫邪也只能算是下等”,由此看來,有積極上進或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尤為重要,雖然暫時還不能夠幫助別人,普度眾生,但他所蘊藏的祥和之氣就如痛飲陳年老酒,善因善果響應的速度一定快如鼓槌與鼓。

從前禹稷輔佐堯舜治理天下,使受水患的百姓能夠安居,使受饑餓的人民能夠吃飽,功德是多么浩大,覆蓋了全天下的人民啊!

然而,尼山孔子,他是一介布衣,雖然也有一腔抱負,但因地位低下也一籌莫展。他周游列國,到處游說,弘揚正道,難道是空說而未有所作為嗎?否。單單是他的“讓老年人得到安養,讓朋友們互相信任,讓少年人得到關懷”的心志,他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勤奮精神,就能與那些擁有天下的帝王將相比一比,其功其德,足可以讓萬世師范,千古留芳。

要知道一切惟心造,我們的心具備整個宇宙的一切。修行的人就是要能夠滋養自己本有的真性,淡泊平和,養出活潑潑一團元氣,再也不動那種浮躁之氣。能這樣去做,那么遇到親人就能孝敬,遇到眾生就能仁慈,遇到善事就能成就,遇到侮辱就能忍受。無論面對有情眾生,還是無情山石,無論是有事,還是無事,都有一團活潑的生氣,充滿整個虛空界,這樣修行所得到的福德又怎么可思議呢?

這是為善所要做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事。

一貴堅永[142]。小善報近,大善報遠;近報福輕,遠報福重。柳蒲[143]之質,朝種夕發。松柏則不然,困于蓬蒿[144],厄于牛羊,而后獲千萬年之用。今世信善者非無人,而堅永者不多得。由其略行數事,間值坎坷,即謬謂天道難知,前修頓廢。皆欲速之心誤之也。故積德而弱者,福之基;履險而貞[145]者,德之辨。古云:“樹德如滋,除惡務盡[146]。”每見發祥[147]之家,或累世積行,或多年力善。余慶[148]之流,非朝伊夕。若小有善果,便希厚福,根源已差,何由集慶?朱天麟[149]曰:“有心為感感不靈,有心祈應應不至,此宜聽之自然,不得妄生揣度。”故堅永,尤積德之樞要也。

第四,貴在堅持長久。

小善報近,大善報遠;近報福輕,遠報福重。柳蒲那樣質地的植物,早晨種下去晚上就會發芽,易生而早凋。松柏則不然,被野草所困,受牛羊踐踏,但長大后卻成為有用之材,人類受用千年萬年。今天我們這個世界行善的人并非沒有,可是能夠堅定長久地做下去的卻不多。因為他做了幾件好事,中間遇到挫折,就荒謬地認為天地萬物的規則難以知道,對到底有沒有因果報應也產生了懷疑,修行至此半途而廢。這都是求善報速成之心所耽誤的,欲速則不達。因此,積德不多的人,他福報的基礎就很薄;經歷艱險也堅定不移的人,他能辨別道德的價值勝過一切。古語說:“樹立德業一定要滋長蔓延,廣泛充分,消除邪惡一定要連根鏟除,沒有遺留。”每見顯示吉利征象的家庭,去回顧他們的過去,有的是多世積德,有的是多年行善。《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話,這個“余慶”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成功。如果只做了幾件小小的好事,就希望得到大的福報,可能嗎?因為根基很差,怎么可能聚集吉慶呢?朱天麟說:“有心為感感不靈,有心祈應應不至,這應當順其自然,不能妄生揣度。”

因此,做事貴在堅持長久,對于積德是尤其重要的。

一重傳流。經書所在,即屬善緣,秘而不流,必有天殃[150]。《功過格》[151]:“以善書傳一人者,當十善;傳十人者,當百善;傳大貴人、大豪杰、大力量者,當千善;重刻流傳,廣布無疆者,當萬善。”時時稱說[152],時時提醒。雖至田夫閨婦、牧豎[153]村童,無不變化。善緣無邊,福緣亦無邊也!昔孫真人[154]刊《千金方》,書成仙去。周篪[155]與人說《感應篇》,脫饑饉籍。公善之德,寧有量哉?

第五,注重流傳。

經書所在之處,即屬善緣,秘藏而不流傳,必有天降的禍殃。《功過格》說:“把善書傳給一個人,就抵十善;傳給十個人,抵百善;傳給大貴人、大豪杰、大力量身份的人,抵千善;重刻流傳,廣布無邊,抵萬善。”時時用經書所說勸化眾生,時時提醒大眾讀經行事。即使是田里的農夫、閨房的婦女、放牛的牧童、村里的小孩,遇到你的善緣也沒有不會發生變化的。你的善緣無邊,福緣也無邊啊!從前孫思邈印刷《千金方》,書印成后他就成仙而去。周篪給人說《感應篇》,脫離了陰間的餓死鬼薄。大公無私行善的功德,所得福報難道能夠估量嗎?

一愿增補發揮。古今善惡酬報者何限?偶筆記取,安能悉其大全?同懷此意者,或取之載籍,或得之見聞,不妨續入,更加大筆。挑剔[156]微危[157],躍人心目。一句贊揚,便是一句護持善根;一念打動,亦是一念消弭罪業。發揮愈朗,至理愈顯,助天闡教,為功厚矣!

第六,發愿增補發揮。

古今善惡報應的故事哪里有極限呢?如果只靠某人偶然提筆記錄,怎么能知道更多呢?所以增補發揮,意義很大!同有這個意愿的仁者,或是從歷史典籍中摘錄,或是篩選生活中所見所聞,不妨把這些事例繼續加入書中,使善書篇幅加厚,內容更加豐富。精心挑選,指點闡明,微妙警句,啟人心目,金玉良言,振聾發聵。一句贊揚,就能護持善根;一念打動,就能消除罪業。讓書中教言發揮得更加明朗,至高無上的真理就能更加清楚,助天弘法,功德太大了!

【注釋】

[1]太上:至高無上。道教最高最尊之神的名前常冠以“太上”二字,以示尊崇。《云笈七簽》卷九:“太上曰:‘心有神識,識道可尊。’”此指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道家創始人,得道為仙家之祖,系上天至尊之圣。另外,太上也可以指至高無上的“道”,直指自性。《太上感應篇》明了因果,改過去惡通過修善可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直指自性,這個自性即佛性,也就是至高無上了。

[2]稱(chèn):符合,相當。稱天立教,應當是順應天道,建立言教,有人翻譯為“稱贊上天”,是望文生義,不妥。

[3]立教:樹立教化,進行教導。

[4]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魏書·任城王傳》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觸摸不到,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道的懲處。

[5]首四句: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四句。

[6]神明:指天地之諸神,諸神能明白察知善惡邪正,確實無誤,故有此稱。

[7]懔懔:危懼貌,戒慎貌。

[8]澆(jiāo)漓(lí):亦作“澆醨”,浮薄不厚,指社會風氣浮薄。

[9]禮教:中國古代社會精神文明的規范,封建禮教常解釋為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等級制度和宗法關系而制定的禮法條規和道德標準。

[10]踰:即逾,跨過,越過。

[11]道藏:道教經籍的總集。

[12]易:包括易和易傳,易指《周易》中相對《傳》而言的經文部分,《易傳》是孔子注解《周易》的文字。

[13]檃(yǐn)括:原指矯正彎木的一種工具,此“檃括”則有“提煉”“概括”之意。

[14]《書經》:即《尚書》,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的內容,上起堯、舜,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

[15]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

[16]《禮》:即《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者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散佚,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

[17]春秋: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由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

[18]六經:六部儒家經典。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藉,《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春秋》,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現在通常稱“五經”。

[19]欬(kài):亦作咳,咳嗽。

[20]出自《周易·系辭下》:“小人以小善為而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21]王志堅(1576—1633):字弱生,一字聞修,號淑士,明代江蘇昆山人。穆宗崇禎六年,年五十八歲考取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遷員外郎中。崇禎四年,復以僉事督湖廣學政。與歸昌世、李流芳并稱為昆山“三才子”。

[22]內典:佛之教典為內典,世之教典為外典。

[23]綦(qí):通“極”,頂點,終了。

[24]帛(bó):絲綢的總稱,絲綢為殺蠶而成,故持戒嚴格的人不穿。

[25]趙閱道:指趙抃(biàn)(1008—1084),字閱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進士,任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勢,時稱“鐵面御史”。為政相當廉潔儉樸,不喜歡繁文縟節。他同時也是個相當重視自身修為,學道有成的人,每到夜晚,必先沐浴、焚香,再將日間作為恭謹地秉告上天。常親近蔣山法泉禪師,累官至參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謚清獻,蘇軾曾為之作《清獻公神道碑》。

[26]惠吉逆兇:出自《尚書·大禹謨》:“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孔傳:“迪,道也。順道吉,從逆兇。”意思是說:“順從正道就吉,違背正道就兇,就像影子隨從形體,回聲隨從聲音。”

[27]峨嵋:峨嵋縣,今屬于四川省樂山市。

[28]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

[29]遂寧:今屬于四川省遂寧市。

[30]篪(chí):古書上說的一種竹,又指古代一種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樣的樂器,有八孔。

[31]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

[32]戒:通“誡”,告誡。

[33]河間:古稱瀛州,地處冀中平原腹地,位于今河北省內,屬滄州市管轄。

[34]萬歷六年:1578年。

[35]李昌齡:注者考證此李昌齡似非《宋史》287卷的李昌齡(937—1008),字天錫,宋州雍丘(河南杞縣)人,太平興國進士。累官知廣州,不能清廉自守。淳化三年(992),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進參知政事。坐與王繼恩交結,罷政,貶官。后知梓州、河陽府等。以上敘述與此《感應篇》中李昌齡不相符,篇中是四川人,且一生清廉,并無劣跡。

[36]光州:今河南省潢川縣。

[37]鄭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別號安晚,慶元道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嘉泰二年進士及第。歷官光祿大夫,左、右丞相,太傅,衛國公(齊國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舉侵宋,鄭清之進十龜元吉箴勸帝勵精圖治,未能實施,而后退仕隱居,謚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38]眚(shěnɡ):眼睛生病,昏花模糊。

[39]臺州:今浙江臨海。

[40]楊琛(chēn):宋光宗紹熙進士,官至國子博士。

[41]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于《禮記·王制》。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42]南直:今江蘇南京市。

[43]克承:能夠繼承。

[44]殳(shū)玘(qǐ):殳為姓,玘為一種玉,生僻字,多用于人名,但據《感應篇匯編》繁體版刻印此“玘”字為“王+巳”,電腦字庫無此字,疑為刻錯。查詢收字比較全面的《漢語大字典》(比康熙字典收字多)沒有這個字,但查詢迄今為止收字最多的《中華字海》有“王+巳”這個字,音未詳,人名,第718頁王部。

[45]簡州:今四川簡陽市。

[46]巽(xùn):八卦之一,代表風。古同“遜”,謙讓恭順。

[47]東岳府:東岳大帝的住所,東岳大帝是泰山的山神,又稱東岳帝君,簡稱“岳帝”,古稱“泰山府君”。是道教的山神、陰間的統治神,也是漢傳佛教奉祀的二十四天護法神之一。

[48]慈溪:今浙江寧波。

[49]癯:此字原繁體版刻為“疒+亷”,《漢語大字典》無此字,連收字最多的《中華字海》也無此字,疑刻錯,應為“疒+兼”,讀音為lián,癯病,因病而消瘦無肉,因電腦字庫沒有“疒+兼”,故用癯字取代,癯字又寫為臞。

[50]敷(fū):涂上,搽上。

[51]白:稟告,報告。

[52]挾(xié):用胳膊夾著,挾持,挾山超海。

[53]伊(yī):第三人稱“他”,他們、那、彼。統指“他”“她”。

[54]天彭:今四川彭州市。

[55]錢塘:今浙江杭州。

[56]昭昭(zhāo):明白,清楚。

[57]遁(dùn):逃避,躲閃。

[58]篤(dǔ):忠實,一心一意。

[59]武林:今浙江杭州之舊稱,至今“武林”仍是杭城的重要地名,如武林路、武林廣場、武林門等。

[60]里中:指同里的人。

[61]甫(fǔ):剛剛,才。

[62]齏(jī)粉:粉均呈碎末狀,因比喻粉碎的東西。細粉,粉末,碎屑。

[63]海門:有人翻譯為地名(今江蘇南通東),錯誤,此處海門是周汝登的別號,他不是江蘇人,而是浙江人。

[64]周汝登(1547—1629):字繼元,別號海門,嵊縣(今屬浙江)人。萬歷五年(1577)丁丑進士。提拔為南京工部主事,歷兵、吏二部郎官,官至南京尚寶司卿。在蕪湖時,因不忍橫征,被貶官,謫兩淮鹽運制官。師事羅汝芳,供羅汝芳像,繼承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的思想,以王陽明的“本心”之學為宗。

[65]龍溪先生(1498—1583):王龍溪,字汝中,名畿,號龍溪,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朝哲學家。他是明朝中晚期陽明學派的代表人物,對陽明學有重要發展,并深遠影響日本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王龍溪是王陽明的學生,明朝嘉靖二年(1523),拜王陽明為師。嘉靖五年(1526)舉進士,與同學錢德洪(王陽明學生,與王龍溪齊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同赴,不就殿試歸。嘉靖七年(1528)王陽明逝世,守喪三年。嘉靖十一年(1532),再舉進士赴殿試,與錢德洪同登進士及第。授郎中,不久稱病歸。之后講學四十余年,致力傳播研習發展王學。

[66]洞明:通曉,明了。

[67]季:末了。如季世(末世),季春(春季末一月)。明季,即明代末年。

[68]嗟(jiē)乎(hū):亦作“嗟呼”或“嗟虖”。感嘆詞,相當于“唉”。

[69]釋:即釋迦牟尼開創之佛教。

[70]張紫陽(984—1082):北宋道士、內丹學家。原名伯端,字平叔,天臺(今屬浙江)人。少好學,精三教典籍。據說在神宗熙寧二年遇劉海蟾(一說遇青城丈人)傳金液還丹之訣,遂改名用成(誠),號紫陽山人。熙寧八年作《悟真篇》,宣揚內丹修煉及道教、禪宗、儒家三教一理思想。道教奉為南宗五祖之首,稱紫陽真人。

[71]出自《悟真篇》,文中說:“大藥修之有易難,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積行修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后面“有志于道者,能不猛省”則不是《悟真篇》里的話了,有人注解時視為張紫陽的話,實為錯誤。

[72]錢塘:今浙江杭州。

[73]陛(bì):宮殿的臺階。

[74]室:妻子,此處名詞作動詞,娶妻的意思。

[75]祟(suì):此處指鬼神給人帶來的災禍,后來借指不正當的行動。

[76]法云:佛說法如云,普蔭一切眾生,使得清涼自在。法云大士,指說法普度眾生的大菩薩。

[77]越日:過了這一天,第二天的意思。

[78]云棲大師:名祩宏,字佛慧,號蓮池。初為儒生,三十后出家,行腳多年,住于杭之云棲40年,建創禪林,勵念佛,嚴戒律,壽八十一,明萬歷四十三年示寂。他提倡凈土最力,門人尊他為蓮宗第八祖。

[79]儼:好像,宛如,十分像,又指恭敬、莊嚴,如儼然,即莊嚴的樣子。

[80]沉(chén)屙(ē):拖延長久的重病,難治的病。

[81]業: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作業,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作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叫作惡業。

[82]遏(è):阻止。

[83]三家村:有人望文生義解說為“三戶人家的小村”,不妥。本義是鄉間人居寥落的地方。三家村最早出自陸游詩句“偶失萬戶侯,遂老三家村”(《村飲示鄰曲》),意為偏遠的小山村。康有為所作《惟心》中有“三家村學究,得一第,則驚喜失度”所用的“三家村”既為此意。由此意引申出了“三家村學究”這一詞語。“三家村學究”是一個謙辭,說明自己是小地方(或者很落后的地方)來的,只在小地方算是個有學問的人。

[84]天中天:佛之尊號。天為人之所尊,佛更為天之所尊,故曰天中天。

[85]世尊: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86]休寧:今安徽黃山市休寧縣。

[87]冒起宗:明朝學佛的居士,字宗起,如皋(今屬江蘇)人,崇禎元年(1628)進士。一生喜誦《金剛經》。

[88]萬歷丙午:1616年。

[89]鄉榜:科舉鄉試的錄取名單,代指鄉試中式者,即舉人。

[90]闈(wéi):科舉時代對考場、試院的稱謂。

[91]中式:指科舉考試被錄取,科舉考試合格。

[92]下第:落榜,沒考中。

[93]布政:古時官名,掌管一個省的政務。

[94]順治甲申:1644年。

[95]閶(chānɡ)門:蘇州古城之西門。

[96]詭辭:詭異搪塞的話,此指不可泄漏天機而含糊回答眾人。

[97]專諸巷:小巷之名。

[98]寓:寄居。

[99]新安:或為徽州古稱,或為河南一縣。

[100]移時:一會。

[101]焉(yān):兼詞,兼有介詞“于”加代詞“此”的語法功能,相當于“于是”“于此”,此處是“在這里”的意思。

[102]會(kuài)稽(jī):浙江省紹興。

[103]諸生:秀才。

[104]鬻(yù):賣。

[105]翰林院檢討:官名。掌修國史,唐宋均曾設置,位次編修。明清屬翰林院,從七品,常以三甲進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館者擔任。

[106]泛然:隨便,漫不經心貌。

[107]屏(bǐnɡ):摒除。

[108]勉行:勉力行持,認真努力去落實。

[109]曷(hé):豈不。

[110]《迪吉錄》:明朝顏茂猷編輯,“迪”當“道”講。“迪吉”前面有注釋,出自尚書,“惠迪吉,從逆兇”。顏茂猷,福建漳州平和縣人,明思宗崇禎七年文科進士。

[111]斷言:指十分肯定地說出的話。斷:判定,決定。

[112]指:指責,批評。

[113]順逆:順逆之道,迪吉逆兇,即因果報應。

[114]爽:差錯,失誤。少爽:很少有差錯。

[115]懵(měnɡ)然:不明白,無知。

[116]輿(yú):車。

[117]怠(dài)玩(wán):指玩忽職守。

[118]甚者:指情況比較嚴重或突出的人或事。

[119]無常:此為“死”的代名詞。佛教中“無常”則是一個專門術語,三法印之一。指世界萬有(一切事物和思維概念)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佛教認為,宇宙間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互依存關系,沒有永恒的實體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都是無常的,表現為剎那剎那生滅的。

[120]《管子》:春秋時候齊國管仲著,是戰國時各學派的言論匯編,內容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

[121]《南華》:莊子的著作,又叫《南華經》。莊子(前369—前286),姓莊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散文家、思想家和哲學家,漢族,宋國蒙(戰國蒙地多有爭議,一說河南商丘市民權縣,另說安徽蒙城縣)人,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22]鏌(mò)铘(yé):泛指寶劍。

[123]出自《莊子·庚桑楚》,原文是:“兵莫慘于志,鏌铘為下;寇莫大于陰陽,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沒有什么兵器能比人的志氣更鋒利,從這一意義來說寶劍莫邪也只能算是下等;寇敵沒有什么比陰陽的變異更為巨大,因為任何人也沒有辦法逃脫出天地之間。其實并非陰陽的變異傷害他人,而是人們心神自擾,不能順應陰陽的變化而使自身受到傷害。

[124]志氣:積極上進或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古語評論“志”的重要性:“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

[125]含和:蘊藏祥和之氣,常喻仁德。

[126]醕(chún):古同“醇”,酒味厚。

[127]桴(fú)鼓(ɡǔ):鼓槌與鼓,比喻響應迅速。

[128]禹:姒(sì)姓夏后氏,名文命,號禹,后世尊稱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通過禪讓制得到帝位,傳說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領,并被普遍認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129]稷(jì):后稷,周朝的始祖,名姬棄,曾經被堯舉為“農師”。

[130]堯舜:唐堯和虞舜的并稱,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古史傳說中的圣明君主。

[131]被(pī):古同“披”,覆蓋,加持,護持。

[132]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禱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諱稱為尼山。

[133]老安少懷: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讓年老的人安養,讓朋友們互相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134]勤懇至死:出自《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愁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135]南面:古代以坐北向南為尊位,天子、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南面而坐,后引申為親臨治民的地方長官皆稱“南面”。孔子說:“雍也,可使南面。”

[136]絜(xié):衡量。

[137]祀(sì):奉祀,祭祀。

[138]沖和:淡泊平和。語本《老子》:“沖氣以為和。”后以“沖和”指真氣、元氣。

[139]有情無情:有情指一切有感情、意識的生物。無情指沒有情識活動的礦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

[140]生意:生機,生命力,此處可指生生不息的元氣,和藹歡喜的真氣。

[141]烏:文言疑問詞,哪,何。

[142]堅永:堅持長久。

[143]柳蒲(pú):柳和水楊。二者皆易生而早凋,后用以喻體弱,又常用為自謙之詞。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144]蓬(pénɡ)蒿(hāo):飛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145]貞:堅定,有節操,如忠貞不渝、堅貞不屈。

[146]樹德如滋,除惡務盡:出自《尚書·泰誓》。意思是,樹立德業一定要滋長蔓延,廣泛充分,消除邪惡一定要連根鏟除,沒有遺留。

[147]發祥:顯現吉利的征象。

[148]余慶:語出《易·坤·文言》:“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意思是:“坤道就是順吧,承奉天道按時去作正當的事。積善的人家一定會有吉慶,積不善的人家,一定有災禍。臣子殺害君主,兒子殺害父親,不是一朝一夕的緣故。它是由過去造成的原因慢慢演變的,由于分辨者不知道前因,也就不理解這種結果了。”一般認為,《易》中的“文言”是孔子說的。

[149]朱天麟: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舉人,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饒州推官,有惠政,提拔為翰林院編修,十七年奉命抵山東而京師陷,清順治四年(1647),南明桂王居武岡,召為禮部尚書,拜東閣大學士。王奔南寧,朱天麟奉命經略左右兩江土司,以為勤王之助。清兵逼南寧,王出走,朱天麟扶病從之,道卒,謚文靖。

[150]天殃:天降的禍殃。《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

[151]功過格:我國民間流傳的善書之一類,具體指示日常道德實踐的書籍。書中分類列舉善惡事之項目,卷末則記載年月及善惡之點數,計算個人行為之優劣。亦即將每日所行之事分別善惡,就其善惡給予點數。此種功過格,根據因果報應原則而來。此種思想,最早見于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卷三“對俗”、內篇卷六“微旨”中。現存最早的功過格,為《太微仙君功過格》(收在《道藏》洞真部戒律類)。明末,有《云谷禪師授袁了凡功過格》、云棲袾宏《自知錄》等傳世,功過格遂廣為普及。至清代,進行功過格之整理集大成,而出版《廣功過格新編》《匯編功過格》《匯纂功過格》《功過格輯要》等書。

[152]稱(chēnɡ)說(shuō):陳述。

[153]牧豎:牧童;豎,童仆。

[154]孫真人:即孫思邈(581—682)。唐朝著名醫學家,京兆華原(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人。鉆研諸子百家,精通醫藥。隋文帝時征為國子博士,不就。唐太宗召至京師,欲授以官職,亦不就。一生致力于醫藥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等。他認為老百姓的生命“有貴千金”,故書名為“千金方”。他淡泊名利,濟世度人。據《安士全書》記載:孫思邈用龍宮方治病,效果很好,編入千金方中,刻碑傳世。有人將藥方印成書,擊碎石碑,想要牟取暴利,被雷打死。又有一人再刻了一塊石碑,夢見孫思邈對他說:“你命中無子,因為刻了千金方,當得貴子。”不久果然生了一個孩子。

[155]周篪(chí):此上靈驗故事第二則記載了他的事跡,請回看。

[156]挑剔:過分嚴格地在細節上挑選,撥弄剔除,指點闡明。

[157]微危:微妙警句。微,微妙;危,使人驚奇的,如危言聳聽,此處指能夠警醒大家行善的語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明水县| 同江市| 德格县| 青州市| 视频| 武鸣县| 五河县| 荔波县| 乐陵市| 永胜县| 辽阳市| 永城市| 班玛县| 辽中县| 鄢陵县| 福贡县| 武川县| 涟水县| 鹰潭市| 新丰县| 墨竹工卡县| 宜君县| 麦盖提县| 满城县| 锦州市| 朔州市| 阿瓦提县| 平安县| 丹巴县| 安仁县| 珠海市| 龙井市| 金坛市| 阜城县| 彝良县| 盐城市| 海安县| 彭山县| 驻马店市|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