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自序

2003年我編寫的《安士全書白話解》正式出版,屈指一算超過十個年頭。后學才疏學淺,但得廣大讀者的支持以及諸大德的加持,今天又撰寫《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也可算為《安士全書白話解》的姊妹篇。當初為《安士全書白話解》題寫書名的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長吳立民先生已經去世,同時題字的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周紹良先生亦已作古,謹祈二師乘愿再來!現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曾為《安士全書白話解》作序,法恩浩蕩,無從報答。祈禱法師長住世間,普渡眾生!

中國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倡導創辦弘化社,所出版的書中,有三種書,即《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了凡四訓》,印得最多,本子也印得最好,流通超過三百萬冊。印光祖師贊嘆《感應篇匯編》說:“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俾熟讀而詳審以行之,則人人可以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

盡管《感應篇匯編》冠絕古今,遺憾的是,原文全部是沒有現代標點的繁體豎排文言文。文言文對于當代人已經很生疏了,何況還沒有標點,所以很多人無法讀懂。印祖也曾經覺得難以推廣。他說:“《匯編》實為雅俗同觀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婦孺,猶難領會。惟《直講》一書為能普益,然文雖淺顯,詞甚優美,淺而不俗,最易感人。”雖然一代大師不得已推廣《太上感應篇直講》,但他印刷最多的還是《感應篇匯編》。為了不辜負祖師對《感應篇匯編》厚愛和推廣,經北京出版人于建平先生提議動筆,經過半年,日夜不輟,終于完成《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的全部撰寫。

《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的編寫體例,用《太上感應篇》原文作篇目,每一篇標題都是《太上感應篇》原文一句話。其編排內容,先有原文,后有解讀。《感應篇匯編》原文體例,先有原文分析,后有古今案例驗證,從理論到實踐,先講道理,再擺事實,可以說事理圓融,文字簡潔優美,讀起來是一種享受。白話解依舊想保持這種風格,所以既要給原文標點,又要給生僻字詞以及人名、地名、典故、引文等做注釋,意在有一定文言基礎的人,通過標點和注釋即能讀懂原著。但為了不太懂文言文的大多數讀者,在原文后還有譯文提供閱讀。此外還提供了譯者補充,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有關案例的內容。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參閱了有關著作以及一些網上資料,在學習借鑒的同時發現個別歧義和筆誤。有的是引文引錯,還有地名和文字上的筆誤。稍舉幾例,以供商榷。

如“稱天立教”,稱(chèn):符合,相當。稱天立教,應當是“順應天道,建立言教”,有同仁翻譯為“稱贊上天”,是望文生義,不妥。

如“明海門周汝登”,有同仁翻譯為“周汝登是明朝海門(今江蘇南通東)人”。周汝登(1547—1629),字繼元,別號海門,嵊縣(今屬浙江)人。因此,“海門”不是地名,而是周汝登的別號,正確翻譯是“明朝時候,有一個大學者叫作周汝登,他別號海門”。

如“昔一青衿王生”,有同仁翻譯為“從前有位讀書人叫王生”,王生實際不是名字,而是指姓王的學生,正確翻譯是“從前有位讀書人王生”。

如“《觀世音經》云,大梵天王問陀羅尼相貌,菩薩答言:‘大慈悲心是。’”有同仁注釋《觀世音經》為《普門品》,實際應當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如“張子西銘,全是發明此意”,有同仁翻譯為“明朝張西銘先生所說的話,全在說明這句話的意義”。“張子西銘”應當是“張載寫的《西銘》”,張子是對張載的尊稱,西銘不是人名而是書,正確翻譯是“張載先生的《西銘》,全在闡明這個意義”。

如“有托在肺腑,而不能以貧身歸者”,有同仁翻譯為“或假托說,心里很同情,卻不能給窮人一些東西,讓他好回家有一餐溫飽”。“托肺腑”,其意是“把自己說成帝室近親”,正確翻譯是“有的人則把自己說成皇親貴戚,本來很窮但為了裝面子不能被外人看成窮人”。

如“蝍蛆甘帶,何殊珍簠盈前”,有同仁翻譯為“喜歡吃蜈蚣蛇肉的人,就不會感覺其和滿目的珍貴食品有何不同”。“蝍蛆甘帶”出自《莊子·齊物論》:“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蝍蛆,蜈蚣。甘,美味。帶,蛇眼。正確的翻譯是“蜈蚣把蛇眼當成甘美的食物,對它來說與人間滿目山珍海味有什么不同(它認為最好的美味就是蛇眼——譯者注)嗎”。

如“宋王韶,建議開熙河”,有同仁翻譯為“宋朝的王韶建議皇上開鏨熙河”。正確翻譯是:“宋朝王韶建議皇上開拓熙河一帶地區(即開拓宋朝疆域,熙河是地名并非就是一條河——譯者注)”。

如“趙縣人,笑孟嘗君為眇小丈夫而被殺”,有同仁翻譯為:“趙縣有一個人,因譏笑孟嘗君是渺小丈夫而被殺”,其實不是一個人譏笑孟嘗君,也不是一個人被殺。《史記·孟嘗君列傳》說:“孟嘗君過趙,趙平原君客之。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

后學雖然發現一些筆誤,但自己水平也有限,或者一時看走了眼也會有的,歡迎批評指正。如《安士全書白話解》已經印刷多次,并且多次修正至今尚且不能完美。《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為第一次出版,缺點在所難免,望讀者多提寶貴意見,以期再版修訂而趨于完美。

至于說《感應篇匯編》的內容“冠絕古今”,并非我的美譽,印光祖師早就說“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當代更有全球讀經教育運動推動者王財貴先生贊美為“天下一大奇書”。此書融三教精華為一體,理所當然應成為國學必讀之書,亦是圣賢教育不可或缺的教材。無論是小學生乃至大學博士生;無論是年輕的家長,還是年老的長輩;若沒有讀此書乃為人生最大遺憾。

如此“冠絕古今”的好書,竟然不知道作者為誰。推究最初版本在清乾隆初年,作者疑為此時人或更早。書中“忠孝”一篇說“即近今《陸清獻年譜》”,說明匯編作者與陸公年代相近,陸公生于明朝崇禎年間卒于清朝康熙年間。此書最后結尾處作者說“予已棲心釋門”(我已將心安住于佛門修行),說明作者已經皈依空門,故已名利雙亡,也就不想留名后世了。作者殷殷度人之心,充滿字里行間。能為隱名氏菩薩的書作白話解,也是我人生的幸運。在此祈愿讀者和流通者讀此書獲心得,以此作為人生的指南!

彭定求先生為康熙十五年狀元,一生持誦《感應篇》,常恭寫送人,題為“元宰必讀書”。其孫彭芝庭又流通《感應篇匯編》,并親自作序。因此,其祖為康熙丙辰會狀聯捷,其孫又為雍正丁未會狀聯捷,祖孫以會狀相繼者,海內無第二家。其后嗣科第尚蟬聯不斷。當然不可能每個人持誦流通《感應篇匯編》都成為狀元,但“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讀善書,存善心,行善事,何能不得善報呢?

愿與諸君共勉!

曾琦云

二○一四年八月十五日修訂于湘中雙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温| 探索| 谢通门县| 泰来县| 根河市| 江安县| 通榆县| 什邡市| 土默特右旗| 赫章县| 中西区| 常州市| 石狮市| 岗巴县| 洪泽县| 芮城县| 鞍山市| 土默特左旗| 普兰店市| 阿拉善盟| 工布江达县| 海原县| 马龙县| 夹江县| 龙海市| 阿图什市| 柞水县| 色达县| 南投县| 遂川县| 克什克腾旗| 梁河县| 莱西市| 英吉沙县| 常州市| 南川市| 阳原县| 辽源市| 郓城县| 莎车县|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