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 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全四卷)
-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 5980字
- 2021-01-18 11:13:16
到月底最后一天,灶神也會將世人善惡向天庭稟告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到月底最后一天,灶神也會將世人善惡向天庭稟告)
此一節,言人之一家,動靜居處,皆有鬼神鑒察也?!霸禄蕖保卤M也。“灶神”,號曰司命,以其司人一家良賤之命也,于人朝夕罪惡,無微不察。月終奏聞陰陽二景[1],記之黑簿。嗚呼!灶神明察如是,職主奏告又如是。世人行事,但知取快一時,豈復問家有灶神,記其過犯,每到月盡,大小皆奏天曹乎?恐懼修省,一刻不敢懈矣!
這一節是在說明人們家中所在之處,一切的動靜情況,都有鬼神在暗中鑒察?!霸禄蕖?,就是農歷月底最后一天。“灶神”,又叫作司命,主管一家人的命運好壞,對于家人從早到晚所犯的罪惡,一點一滴觀察得很清楚。每到月底,就將世人晝夜情況向天神奏報,并記錄在黑簿上。嗚呼!灶神對人間善惡如此明察,他的職責即是將事實如實呈報給上天。而世人做事只知逞一時之快,哪里還想到家里的灶神已經記載他所犯的罪過,每到月底事無巨細都向天庭奏報呢?因此,我們應當戰戰兢兢,每天好好修行反省自己,一刻都不敢懈怠!
淮郡一士,酒醉戲家中一婢,婢頗知恥,固[2]拒得脫。時正月晦。睡至四更,妻忽叫醒云:“適見一星,冠皂[3]服神,乘馬奔行,隨帶有文簿,向我指畫而去,不知何說,神威赫赫,不覺驚醒。”士人毛骨悚然,不敢明言,但云:“定是灶神無疑矣。”后將此婢配人,因向婦人曰:“汝昔夢灶神,向汝指示者,由我昔曾戲此婢,力拒得免,不意夜間,即有此警。想事雖未行,此心已欺,故為司命所錄耳。向不言者,恐汝見疑,難為此婢。今明言者,一以表此婢之操,一以彰我之過也?!?
淮郡這個地方有位讀書人,酒醉之后調戲家中一個婢女,這位婢女頗知羞恥,堅決抵抗才得逃脫。當時正是陰歷月底最后一天。讀書人睡到四更,妻子忽然叫醒他說:“我剛才見到一位星神,頭頂黑冠,身著神服,騎著快馬在奔行,隨身帶著文簿,向我點點畫畫后離去,也不知他在說什么,只覺得他神威赫赫,我就不由地驚醒過來?!弊x書人聽了頓時全身毛骨悚然,但也不敢明說,只是回答:“這一定是灶神沒錯?!焙髞硭麑㈡九S配他人,這才向妻子說:“你從前夢到灶神對你有所指示,是因我曾經調戲這位婢女,她堅決抵抗才免于玷污,沒想到當天夜里灶神就有這種警示。想來這件事雖未做成,但心中已有欺人之念,所以才被灶神記錄下來。以前我不敢說,是怕你會懷疑而為難婢女。如今向你明說,一來表彰這位婢女的節操,二來為了自揭過惡?!?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4]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余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后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5]天罰,年四十外,每歲臘月終,自寫黃疏,禱于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
至四十七歲時,除夕與瞽[6]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凄涼相吊。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須發半蒼,長揖就座,口稱姓張,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嘆,特來相慰。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
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7]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
公大驚曰:“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8]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
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諭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沉而已,其實慈悲之念,并未動于中也。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于庖,彼獨非生命耶?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于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于朋談慣熟中,隨風訕笑[9],不能禁止。舌鋒所及,怒觸鬼神,陰惡之注,不知凡幾,乃猶以簡厚[10]自居。吾誰欺,欺天乎?邪淫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11],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12]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余?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實善可記。但于私居獨處中,見君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13]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念,憧憧[14]于胸,不可紀極。此諸種種意惡,固結于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
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
張曰:“君讀書明禮,亦知慕善為樂。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但旋過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故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嘗有一事著實?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如種遍地荊棘,癡癡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君從今后,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凈凈。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因焚香叩謝。
即于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凈意道人”,志誓除諸妄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因于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愿。愿善念真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15]。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閑,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每月晦日,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如是三年。
年五十歲,乃萬歷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16],輟闈[17]后,訪于同鄉,為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18]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萬歷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一日謁內監楊公,楊公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籍,曰江右人,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撫子大慟,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19]其目,其母雙目復明。公悲喜交集,遂不愿為官,辭江陵回籍。張高其義,厚贈而還。
公居鄉,為善益力。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公手書遇灶神并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云。
同里后學羅禎記
明朝嘉靖年代,江西有位俞公,名叫俞都,字良臣,博學多才,十八歲成為生員,每回考試必定高中。到壯年時,家中貧窮,俞公帶領傳授弟子與同學弟子十余人,組織成立文昌社,倡導惜字、放生、戒殺、戒口過,施行多年。后來,俞公前后七回應試都不中,生五個男孩,有四個夭折。第三個孩子聰明秀氣,左腳底有兩顆痣,夫婦都很疼愛,八歲時在鄉里走失,不知去向。生下四個女孩,僅僅活了一個。夫人傷心過度而雙目失明。俞公終年潦倒,越來越貧困。反省自己,不知因什么過錯而遭上天懲罰。四十后,每逢除夕,他用黃紙寫疏文,祈求灶神上達天帝。經過數年,也沒有回應。
到四十七歲時,他在除夕夜里和失明妻子及女兒坐著,室內平靜凄涼,忽然聽到叩門的聲音。俞公拿燭火探照,看見一位頭戴角巾,身穿黑服,發須半白的人,進門打一長揖后坐下,口稱姓張,從遠路回來,聽到你們家中發出愁嘆之聲,特來慰問。俞公覺得他不是一般人,對他很恭敬。向他訴說平生讀書累積善行,到現在功名不成,妻兒不全,衣食不繼的事,又將祈求灶神,上達天帝的焚疏內容讀給張公聽。
張公說:“我知道你家事情很久了,先生惡的意念太重,專門追求虛名,滿紙怨天尤人,陳訴天帝言辭很不恭敬,恐怕受罰不止如此!”
俞公驚訝說:“聽說在冥冥中,有細微善事,神就會記錄下來;我這么多年結文昌社,誓愿做善事,奉行規章已經很久,難道算是虛名嗎?”
張公說:“就文昌社規條中‘惜字’一項來說,《陰騭文》里很重視字紙,而先生的朋友和門徒,多用書寫過的文章及舊書籍,糊窗戶包物品,甚至拿來擦桌椅,還借口說不要污穢,進而將它燒掉。先生每日親眼看到,從不誡說一句。從外面拾獲字紙,帶回家中焚燒,有什么助益呢?社中每月放生,先生為之奔逐,可慈悲心并沒有發出來,只是跟著世俗做做樣子而已。先生家蝦蟹之類生命,也經常出現在廚房,它們不是生命嗎?再說‘口過’這一條,先生言語敏捷微妙,交談者常傾倒于你。先生話說出口,心里也覺察出有傷厚道,但與朋友熟了說話慣了,隨著風氣,譏笑挖苦,言語刻薄不能禁止。口舌所到之處,早已觸怒鬼神,陰德簿中不知已經記下多少口過??赡憔谷贿€自以為是,以厚道者自居,這是欺己欺天。‘邪淫’雖然沒做過,但只要見到別家美女,必然久看不動,心中思念久久不能平息,只是沒有因緣相助。如果一旦有緣相遇,能像魯男子那樣而不動心嗎?所說終身沒有邪念,難道能夠欺騙天地鬼神嗎?真是妄言。這是先生自己帶頭執行的文昌社規條,尚且這般情形,更何況其他人呢?你每年焚燒的疏文,都呈獻給了天帝,天帝命令日游使者,觀察先生善惡數年,沒有一項善行可以記錄。但見先生在私下獨處時,常有貪心、淫心、嫉妒心、量狹急躁心、高傲心、藐視心、回憶過去期望未來心、恩仇報復心,各種狹隘思想,不絕于胸,不能細數,種種罪惡心念,頑固不化。天神早已登記在案,上天懲罰日漸加近。逃避禍害恐怕都來不及了,哪還能祈福呢?”
俞公驚愕、恐懼,伏在地上流淚說:“張公既然知道幽冥中的事情,必然是尊貴的神明,祈求你救度我?!?
張公說:“俞先生讀書明禮,也知道‘慕善為樂’,當聽到善言時,深受激發鼓勵;見到一項善事時,不勝鼓舞。但俞先生隨過隨忘,信根原本不深,恒心也不堅固。所以平生善言善行,都是隨俗敷衍,何曾做過一件實在的事?而且滿腔惡念,起伏纏綿不去,還想責怪上天沒有賜福,就像種下遍地荊棘,卻癡望五谷豐登,這樣難道不荒謬嗎?俞先生從今以后,凡是有貪淫妄想、種種雜念,要猛力全部摒除,收拾得干干凈凈。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心向善。假若有力量行善,不要期望得到好報,不要追求虛名,不論大小難易的善事,實實在在,耐心去做。如果力量辦不到,也要勤勤懇懇,使這個善心圓滿。第一、要有忍耐心;第二、要有恒心。不可以自惰,不可以自欺,長久實行,自會有效果。俞先生在家敬奉我很是虔誠,所以我今晚特來,以此報答,趕快勉力行善,尚可望回轉天意?!?
說完張公進入屋內,俞公跟著進去,到灶下忽然不見,才領悟是司命灶神,因而焚香叩謝。
第二天元旦(春節),俞公拜禱天地,發誓必定痛改前非,一心行善。為了區別于從前,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凈意道人”,誓愿去除種種妄念。
剛開始實行時,雜念紛紛而來,不是疑心就是懶惰,匆匆度日,依然隨波逐流。于是,俞公就在自家堂上所供奉觀世音菩薩像前,叩頭流血,再發大誓。發愿善念永遠純凈行善之力精進不退,倘若有絲毫寬限,永遠墮落地獄。每天清晨,虔誦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圣號一百聲,祈求觀世音菩薩在冥冥中庇蔭。從此一言一動一念,有如鬼神在旁,不敢輕舉妄動。只要有助于人,有利于物,不論事情大小,不論空閑及忙祿,不論別人知道不知道,不論自己力量能否做成,都歡喜去做,周全完成才停下,隨著因緣方便,廣泛培植陰德。并且以倫理道德、勤奮學習、謙虛忍辱和因果報應的道理勸導大眾,逢人說教。惟恐每日所做的不夠。在每月最后一天,合計當月所說所做善事,到灶神處焚疏上告天帝。行持久了之后,動時萬善相隨而來,靜時不起雜念。這樣過了三年。
俞公五十歲時,是萬歷二年,這一年舉辦甲戍會試,張江陵為內閣首輔,會試完后,他拜訪同鄉,為兒子選擇老師,大家都推薦俞公,于是就聘他去京師,俞公攜帶眷屬同行。張江陵敬重俞公才德人品,為他援例引薦進入國學。萬歷四年丙子,他寄居京城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第二年中進士。
某日,他拜見大太監楊公公,楊公公招呼五位義子出來相見。這些義子都是他四方尋覓得來的,收為子嗣以歡度晚年。其中一位年齡十六歲,俞公看他面貌似乎見過,問他籍貫,說是江西人,小時候誤進糧船,還記得姓氏及家鄉情形。俞公非常訝異,叫他脫掉左鞋,兩顆痣還在,俞公大叫是我兒子,楊公公也很驚訝,就送還他兒子。孩子隨著俞公回到寓所,夫人一見,摸著兒子大哭,血淚迸流而出。兒子也哭起來,捧著母親的臉舔她眼睛,他母親因而恢復光明。俞公悲喜交集,就不愿當官,告別內閣首輔回原籍。張江陵感謝俞公教子之德,厚贈財物禮送他還鄉。
俞公回鄉后,更盡力行善。俞公兒子娶親后,連生七個男孩都養活了,個個書都念得很好。俞公親手書寫遇灶神記,并以改過行善的事實訓誡子孫,享年八十八歲。自此當地人都相信,改過行善能得到“回天之報”。
同鄉后學羅禎記。
【注釋】
[1]景:情況;景象。
[2]固:堅決、堅定。
[3]皂:黑色。
[4]諱:名諱,即對尊長避免說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
[5]膺(yīnɡ):接受,遭受,承受。
[6]瞽(ɡǔ):瞎;盲人,瞎子。
[7]瀆(dú):輕慢,對人不恭敬。
[8]恪(kè):恭敬,謹慎。
[9]訕(shàn)笑:譏笑;譏諷。
[10]簡厚:簡樸淳厚。
[11]遣:排解,發泄。
[12]魯男子: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個人,能確確實實做到對女色不動心?!对姟ば⊙拧は锊贰岸哔獬拶?,成是南箕”毛傳:“魯人有男子獨處于室,鄰之厘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托之,男子閉戶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閑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凶釉唬骸禄莨炭?,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后因稱拒近女色的人為“魯男子”。
[13]褊(biǎn)急:氣量狹小,性情急躁。
[14]憧憧(chōnɡ):來往不絕。
[15]陰相:暗中輔助。
[16]首輔:明代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設置于建文四年(1402)八月。明中期后,大學士又成實際宰相,稱之為“輔臣”,稱首席大學士為“首輔”,或稱“首揆”“元輔”。嘉靖、隆慶和萬歷初期,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權力最大,次輔不敢與較。
[17]輟(chuò)闈(wéi):會試完畢。輟,中止,停止。闈,科舉時代稱試院。
[18]挈(qiè):帶,領。
[19]舐(shì):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