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 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全四卷)
-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 3294字
- 2021-01-18 11:13:16
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上,每到庚申日,就會前往天庭,據實報告人們的罪過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上,每到庚申日,就會前往天庭,據實報告人們的罪過)
此一節,言人之一心,幾微[1]萌動,皆有鬼神鑒察也。上尸青姑,名彭踞,居人首,令人多思欲,眼昏發落。中尸白姑,名彭躓[2],居人腸,令人嗜食多忘,好作惡事。下尸血姑,名彭蹻[3],居人足,令人耽色[4]喜殺,肢臟擾動。三尸利人速死,即出作鬼,享受血食。故于庚申日,乘人睡寐,與身中七魄[5],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所謂心口意語,鬼聞人聲者,三尸其最也。
今人不知檢身克己,清心寡欲,而徒恃道家守庚去申[6]之法,為斷絕三尸入告之路,適足以自欺耳。抑知念慮茍端,鬼神自當退避,三尸亦何足患哉?
程子宵詩曰:“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與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爾三彭說是非。”
這一節說明人的這顆心,只要有一點點動念,就有鬼神在鑒察。所謂三尸神是什么呢?上尸神青姑,名叫彭踞,住在人的頭部,使人多思欲,眼睛昏花,頭發脫落。中尸神白姑,名叫彭躓,住在人的胃腸,使人喜好飲食而健忘,又喜歡干壞事。下尸神血姑,名叫彭蹻,住在人的足部,使人沉迷女色又喜歡殺生,使肢體臟腑不得安寧。三尸神希望人快點死亡,他們好出去做鬼,享受血腥的食物。所以到了庚申日,趁人熟睡時,與身中的七魄一起上往天庭,訴說人的罪過。人們的心口意,在所有鬼神中,三尸神知道得最清楚。
現在的人不知反省身心約束自己,使自己保持清心寡欲,只是徒勞地依靠道家“守庚去申”的方法,以斷絕三尸神上天告狀的這條路,那只是在自我欺騙罷了。要知道如果念頭思慮端正,鬼神遇到你自然就退避,三尸神哪里還值得畏懼呢?
宋朝程頤所做的《霄》詩說:“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與道相依。天帝已自知行止,任你三彭說是非。”
三尸者,即人身中之魂魄也。人有三魂:一曰爽靈,二曰胎光,三曰幽精。常人呼念其名,則魂安身寧。又《道德經》注云:魂者,氣之神,有清有濁。口鼻之所以呼吸者,呼為陽伸,吸為陰屈也。魄者,精之神,有虛有實。耳目之所以視聽者,視為陽明,聽為陰靈也。陽神日魂,陰神月魄,故至人以魂運魄,眾人以魄攝魂。魂晝寓目,魄夜藏肝。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聽而精在腎,舌不動而神在心,鼻一嗅而魄在肺。四者無漏,則精水神火,魂木魄金,皆聚于意土之中,謂之和合四家。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大不動,使金木水火土,俱會于中宮,謂之攢簇[7]五行。蓋因魄有精,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五者運行不已,所以我之偽心,流轉造化[8],幾億萬歲,未有窮極。是以圣人,于萬物之來,不對之以心,而對之以性。性者,心未萌也。無心則無意,無意則無魂,庶[9]不受生死,輪回息矣!
棲巖[10]許真人[11]曰:“常行內觀,遣去三尸,驅除六賊,納氣于丹田,定心于覺海。心定則神寧氣住,精氣神合,三家相行,結成圣胎[12]。”
《清凈經》[13]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14]不生,三毒消滅。”
至于佛經,則曰:“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以智慧刀,裂煩惱網;以智慧火,燒煩惱薪。諦觀四大本空,煩惱何處著腳?轉三毒為三解脫[15],回煩惱為菩提[16],如此,則三業清凈,萬德周圓,有何過惡之可言耶?”
三尸就是指人身中的三魂七魄。人有三魂,一叫爽靈,二叫胎光,三叫幽精。平常人呼叫它們名號,會使靈魂安定身體寧靜。《道德經》的注釋說:所謂魂,就是氣的元神,其中有清有濁。我們口鼻呼吸的原理是什么呢?呼為陽氣伸張,吸為陰氣屈縮。所謂魄,就是精的元神,其中有虛有實。而耳目之所以能看能聽,是因有陽明的作用而能看,有陰靈的作用而能聽。陽神就是日魂,陰神就是月魄,所以圣人是以日魂來運轉月魄,但一般眾人則以月魄來控制日魂。而三魂白天寄居在眼睛,七魄晚上潛藏在肝臟。所以眼睛不看東西時,魂藏肝臟而不散;耳朵不聽聲音時,精守于腎而不失;舌頭不動的時候,神聚于心而不亂;鼻子不聞味道時,魄斂于肺而不散。這四者只要不往外流露,那么在五行中屬水的精、屬火的神、屬木的魂、屬金的魄,都會聚合到中間的土,這種修行方法叫作和合四家。含藏眼光而不露,凝聚耳神而不散,調和鼻息而不急,封閉舌氣而不失,使金木水火土五氣,都能匯聚在中宮,這叫作集合五行。就一般人來說,大凡是由魄而生精,由精而生魂,由魂而生神,由神而生意,由意而生魄,五者一直運行不息。因此就產生了虛妄之心,輪回不息,創造化育,經過了幾億萬年,至今還沒完沒了。所以圣人對外來萬物,都不起心動念,而只以不動的本性來面對。所謂性,就是心還未動時的狀態。不動心就不會產生意念,無意念就不會有魂,如此或許就可不受生死限制,輪回就停止了!
棲息于山巖的許真人說:“要常向內返觀本性,隨時去除三尸對本性的破壞,驅除六賊對本性的危害,藏氣于丹田之中,定心于覺海之內。只要心能定,精神就安寧,氣息就沉穩,而精氣神合成一體,三者相互運行,自能結成圣胎。”
《清靜經》說:“人身中的元神喜歡清凈,但妄念卻常擾動它。人心喜歡安靜,但欲望卻常牽引它。如人常能除欲望,內心就自然能安靜。能將雜亂的心澄清,精神就自然能清凈。如此則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佛經上說:“要以智慧劍,破除煩惱賊;要以智慧刀,割裂煩惱網;要以智慧火,燒盡煩惱薪。更仔細觀照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色身,本來就是空無,所以煩惱根本就沒立足的地方。要轉化貪嗔癡三毒成為三解脫門,將煩惱變成菩提。這樣,身口意三業就會清凈,萬德就能圓滿,哪里還會有罪過惡行可說呢?”
【注釋】
[1]幾微:些微,一點點。
[2]躓(zhì):被東西絆倒。
[3]蹻(qiāo):同“蹺”。抬腳;又意為鞋子。
[4]耽色:沉迷女色。
[5]七魄:道家謂人有七魄,各有名目。第一魄名尸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陰,第四魄名吞賊,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穢,第七魄名臭肺。見《云笈七簽》卷五四。為人身中的濁鬼,每于朔望(初一)、月晦(月底)之夕,在人身中流蕩游走,招邪致惡。
[6]守庚去申:亦稱“守庚申”“守三尸”“斬三尸”,指于庚申日通宵靜坐不眠,以消滅“三尸”。起源于道教避三尸之說。道教說人身皆有三尸蟲(又稱三彭、三蟲),能記人過失,每逢庚申日,乘人睡時將人之過惡稟奏上帝。故此日之夜晚應不睡以守候之,此即守庚申的由來。
[7]攢(cuán)簇(cù):集在一處。
[8]造化:創造化育。
[9]庶:表示希望發生或出現某事,進行推測;但愿,或許。
[10]棲(qī)巖:棲息于山巖,指隱居山林。南朝·宋謝靈運《初去郡》詩:“廬園當棲巖,卑位代躬耕。”南朝·宋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詩:“托身青云上,棲巖挹飛泉。”
[11]真人:道家、道教稱修真得道(成仙)的人,常用作稱號。真人一詞最早出于《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篇》:“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當時是形容修道養生的人。
[12]圣胎:道教金丹的別名。內丹家以母體結胎比喻凝聚精、氣、神三者所煉成之丹,故名。如:唐·呂巖《七言》之六:“藥返便為真道士,丹還本是圣胎仙。”還指圣人之胎:《佛本行集經·樹下誕圣品上》:“如我所知,我女摩耶王大夫人懷藏圣胎,威德既大,若彼產出,我女命短,不久必終。”再指菩薩修行階位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賢位。因其以自種為因,善友為緣,聽聞正法,修習長養,至于初地而見道,生于佛家,故稱圣胎。
[13]《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作者不詳。道教稱老君西游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后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于世。
[14]六欲:指眼、耳、鼻、舌、身等五官及意(心法)所產生之欲望。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欲望,即: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15]三解脫:即三解脫門。三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一、空解脫門,是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二、無愿解脫門,是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愿求;三、無相解脫門,是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于中道。
[16]菩提:指開悟的智慧。梵語系從有“知”或“覺”之義的動詞轉化而來的名詞,意譯智慧、知、覺。舊譯又翻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