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互聯網企業發展格局的成因分析
美國知名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目前在世界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聯網公司中,美國占了11家,其中包括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com)、易貝網(eBay)等這些老牌的互聯網大企業,亞洲國家占了9家,其中中國6家,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網易、唯品會等;日本2家,其中雅虎(日本)(Yahoo! Japan)榜上有名,韓國最大的門戶網站NAVER也上了榜單,但是歐洲卻一家也沒有。可見,在世界互聯網發展格局中,以中美兩國最為興盛,而其他國家互聯網企業發展的規模和市值與中美主流互聯網公司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其中的原因,則與各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因素息息相關。
(一)市場環境差異
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壯大與市場需求、市場環境有著很大關系。巨大的市場需求、良好的市場環境是互聯網企業實現迅速發展的催化劑。在中國,因為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線下商鋪與購物服務的不完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從而給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相對優質的客觀環境。電子商務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同時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日益發達,通過網絡進行購物、交易、支付等的交易環節和售后服務不斷完善,網購不但受到普通消費者的青睞,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時尚,同時還有效促進了中小企業尋找商機、贏得市場。京東聯合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布的《2016中國電商消費行為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市場規模穩居全球第一,預計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0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10%。在中國電商領域,一線城市電商消費已經超越發達國家,形成自己獨特的模式,二線城市消費理念逐漸走向成熟,中西部地區的新興消費階層也在不斷崛起。這些現象充分表明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相比較之下,日本的電子商務領域則發展緩慢。究其原因,與日本完善發達的線下服務有很大關系。以日本東京為例,東京是線下實體店最為密集的城市,大街小巷遍布著各種連鎖便利店,據資料顯示,日本7—11、全家、羅森等便利店,總數超過5萬家,隨處可見的藥妝店,如松本清、杉藥局等,總數超過2萬家。遍布各地的大型百貨與特色賣場及自動售貨機,讓日本民眾在自己的生活圈與視野可及之處,幾乎可以買到他們的生活所需品,因此,日本民眾的網購需求不大。市場需求量小,是制約日本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日本線下實體業與互聯網電子商務的博弈戰中,互聯網企業優勢不明顯、不突出,發達的線下服務體系制約了互聯網創業的空間。
(二)創業環境差異
互聯網企業是創業型企業,因此,創業環境的好壞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互聯網企業的做優、做強、做大。比如說中國,就有著很好的創業環境。首先是政府支持創業,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鼓舞了一大批有夢想、有追求的人投身創業的大潮,同時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眾創新創業的政策,這也為許多人投身互聯網創業大潮創造了機會和條件。《國務院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鼓勵各類線上虛擬眾創空間發展,為創業創新者提供跨行業、跨學科、跨地域的線上交流和資源鏈接服務。鼓勵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眾創空間發展,推動基于“互聯網+”的創業創新活動加速發展。鼓勵大型互聯網企業、行業領軍企業通過網絡平臺向各類創業創新主體開放技術、開發、營銷、推廣等資源,鼓勵各類電子商務平臺為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提供支撐,降低創業門檻,加強創業創新資源共享與合作,促進創新成果及時轉化,構建開放式創業創新體系。可見,良好的創業環境,讓互聯網這個當前作為中國中小型企業和創業者最為活躍的創業平臺,充滿生機和活力,也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相比較之下,日本的創業環境則顯得活力不足。人才咨詢公司瀚納仕(Hays)集團以世界13個國家的年輕人為對象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考慮將來創業”的日本年輕人為29%,在接受調查的13個國家中最低。在日本,整個國家的文化就不鼓勵創業。在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日本幾乎被蘋果、雅虎、臉書、谷歌、亞馬遜等公司壟斷,日本也幾乎沒有本土的互聯網企業可以與之抗衡。在日本,風險投資人相對保守,他們不會輕易將資本投給創業者,他們更為看重的是公司的信譽與品牌以及創始人的資歷等等,而不是產品是否足夠創新、有前景等因素,因此,日本創業者在創業之初一般很難獲得風險投資。根據日本風險企業中心和美國國家風險投資協會的數據顯示,日本風險投資家的投資總額在2014年僅為11億美元左右,不到美國的3%,而美國風險投資總額則接近500億美元,是日本的45倍。缺少創業活力,是制約日本擁有全球知名互聯網大企業的重要因素。
(三)企業文化差異
由于社會制度、傳統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異性,各個國家的企業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不同國家企業文化的差異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本國的創業文化。以中日兩國為例,中國互聯網企業多數是借鑒美國的企業管理體系,奉行的是以績效為核心的企業考核與升遷標準。在中國互聯網公司,末位淘汰制普遍盛行,員工即便在大企業也普遍存在一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張感和焦慮感。因此在大企業,外面與內部的失業風險同時存在,但是創業則具有較高的自由度,財富的獲取速度也更快,加之中國國內互聯網創業環境不斷改善,O2O、互聯網思維風行一時,這些有利因素吸引了中國大批年輕人涌向各種互聯網創業項目。而日本則不一樣,日本企業界奉行的是終身雇傭制,這套制度體系下的企業都非常注重員工忠誠度,企業認為要對員工有終身承諾及技能培養的責任,并為之提供公司自行發展出的管理技術訓練,讓員工由基層逐級往上晉升。這種良好的上升機制與人性關懷導致日本年輕人認為待在大公司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因此不愿意自主創業。
(四)生活方式差異
互聯網產業做的是與人們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產業,因此,一個國家互聯網企業發展狀況也和國民生活方式緊密相連。日本移動互聯網產業發達,與日本人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日本大多數人上班所用的交通工具為地鐵和通勤客車,平均每人花在上班途中的時間為70分鐘,手機成為這些人消磨時間的主要工具。而日本的3G和4G網絡覆蓋率很高,流量資費相對較低。據網絡調查,日本用戶平均一周的APP使用次數全球最高,從中可以看到,日本用戶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很深。同時,日本人有著很強的付費能力和消費習慣。日本人游戲平均單個付費率是美國的3到4倍,是中國的10倍以上,因為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它的整體國民收入水平是比較高的。再加上日本人對于文化產業很熱衷,不管是動畫漫畫還是音樂行業、電影行業、游戲行業等,都特別舍得在這些方面花錢。日本國民的這些行為習慣和消費習慣也造就了日本比較發達的移動互聯網產業,特別是在手機游戲、O2O、移動醫療、移動廣告、手機視頻等方面都具備領先優勢。早在2003年,日本功能手機已經具備很成熟的使用環境,手機電視、手機錢包等功能已經得到廣泛應用。2004年,日本政府提出“U-Japan”戰略,物聯網技術已被包含其中。從自動售貨機、交通運輸,到物聯網支付等領域,日本的運營商都與行業的大客戶實施了諸多成功的應用。這也造成了即使以美國蘋果手機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出現,也不能夠迅速讓日本民眾放棄使用功能手機的習慣,智能手機并不能立刻占領日本移動互聯網市場。然而,日本的人口少子化和高齡化及經濟的持續不景氣等社會問題,都不可避免地減緩了日本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而隨著蘋果手機的出現,美國迅速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新發動機,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市場也蓬勃興起,世界各地的互聯網市場掀起了新一輪的競爭熱潮。
可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本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速度與規模。
(五)語言文化差異
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壯大與國家語言文化傳播的廣泛性和通用性有著很大關系。以歐洲為例,由于歷史原因,歐洲是由45個國家和地區組成的大洲,國家與地區之間語言文化差異巨大,這使得歐洲的互聯網發展比較困難。互聯網不同于制造業,十分強調速度和運營,歐洲多語言環境讓德語的網站連其他歐洲國家都打不進去,這種語言上的屏障使得歐洲發展互聯網的成本很高,因此,像德國、法國建立起來的互聯網公司,只能在本土發展,沒有拓展國際化市場。雖然,歐洲擁有一批像King、Supercell、Rovio、Gameloft等優秀的手機游戲廠商,手機游戲行業發展不錯,但在市值規模上,這些公司和中美主流移動互聯網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相比于中美兩國,歐洲缺乏一流的國際互聯網企業。而中國和美國各自都有通用、統一的語言,有利于形成足夠大的統一市場,這對互聯網企業發展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