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顯祖與晚明戲曲的嬗變(增訂版)
- 程蕓
- 754字
- 2020-12-24 11:06:03
第四章 理性、情感與形式
——湯顯祖情感學說的多向度展開
湯顯祖對“不朽”之文提出了弘揚“三氏原委”的期待,相應地也就將“長行文字”(“古人文字”)的主要功用限定為闡說義理、記敘事狀,至于情感的表達,則不能不有所忽略;事實上,湯氏古文主要也是以序、記、說、銘、疏、解、題詞等應用性寫作為主,所重在于理致、觀念、判斷,間及一些事主的生平大略,較少抒發他在日常生活中偶發的喜怒愛樂。就表達方式而言,主要采用議論與記敘,較少運用起興、比喻、想象、擬人、夸飾等情感意味相對突出的手法。
但是,湯顯祖的“有韻之文”(詩、賦、傳奇)卻充盈著細膩、綿長而真摯的個性化情感,他還經常直接地以“情”字入詩,“四夢”甚至被認為是有關晚明心性論的形象化、故事性的呈現形式。另一方面,“長行文字”雖然較少被用來抒發個人情興,但卻是湯顯祖闡述其情感理論的主要載體,這些論“情”文字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在儒學或佛學語境中,思考“心”“性”“情”“理”等范疇的相互關系,如《寄達觀》《復甘義麓》等;二是對文藝本體情感性特征的體察與描述,如《調象庵集序》《耳伯麻姑游詩序》《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等;三是以“情”“理”等心性概念為中介,轉向社會歷史現象及其規律的考察,如《弋說序》《青蓮閣記》等。
以下對湯顯祖情感理論的分析,集中于文學與美學這一向度。當然,以上歸類也是相對的,多向度展開是湯顯祖情感理論的一個鮮明特征,而文學與美學上的傾向性也往往受制于特定的哲學觀念和社會認知。湯顯祖的涉“情”文字不乏相互矛盾、似是而非的內容,這些既與晚明文人思想的復雜、多變有關,也可能是緣于不同時期寫作心態的差異,但另一方面仔細推究,可以發現它們背后隱藏著兩條相互支撐、互為補充的邏輯主線:中國古典情感學說歷時態展開的延續性,以及湯顯祖個人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