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營建東都

隋朝兩代皇帝,各建造了一座城,隋文帝建造了大興城,也就是后來的長安城,隋煬帝則建造了洛陽城。大興城在當時已經獨一無二了,為什么在這么近的時間內隋煬帝還要大興土木?隋煬帝建造的洛陽城和大興城比起來有什么不同?這座都城,又反映了隋煬帝怎樣的眼光和心胸?

一、營建東都

大業元年(605)三月,隋煬帝發布命令,營建東都洛陽。這是隋煬帝上臺之后的第一項大工程,也正是這個工程,拉開了隋煬帝大興土木的序幕。

當時隋朝已經有了一個都城大興城了,這座都城形制嚴謹,規模宏大,是中國古代都城的典范。既然如此,為什么隋煬帝還要修洛陽城?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說洛陽城是隋煬帝算命的結果。大名鼎鼎的《資治通鑒》里就是這么說的:“章仇太翼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為破木之沖,不可久居。又讖云:‘修治洛陽還晉家。’帝深以為然。”有一個叫章仇太翼的術士跟隋煬帝說:您是木命,而雍州,也就是大興城所在地偏處西邊。西邊屬金,金又克木,對您不利,不能久居。另外,有讖語說:“修治洛陽還晉家。”您曾經封為晉王,應該重修洛陽,到那里定都。隋煬帝很信章仇太翼這套說法,于是趕緊張羅修建洛陽城。

這是不是修建洛陽城的真實理由?我覺得,這條記載不太可靠。為什么?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這條記載的來源并不十分可靠。這條記載出自筆記小說《大業雜記》。筆記小說本來就不乏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因此,算不得第一等史料。《資治通鑒》引這段話,本身就不夠嚴謹。

第二個理由,《大業雜記》里記載的這件事不符合邏輯。要知道,章仇太翼可是廢太子楊勇的黨羽,跟隋煬帝的妹夫柳述關系也頗不一般。隋煬帝即位后,沒干掉他已經頗為開恩,怎么可能對他言聽計從呢?

既然如此,為什么素以嚴謹著稱的《資治通鑒》要選用這條材料呢?一個可能的因素是,《資治通鑒》是為給皇帝提供借鑒而編寫的史著,希望皇帝以史為鑒,避免犯同樣的錯誤。而隋煬帝在當時是個公認的壞皇帝,所以,不妨再給他加一條寵信術士的惡名,以便讓后來的皇帝知道警誡。

既然隋煬帝因為命相問題決定營建洛陽不夠合理,那他為什么要在大業元年(605)即位之初,就先張羅修這樣一個大工程?其實隋煬帝自己寫過一個營建東都的詔令,把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在詔書里,隋煬帝一共講了三個原因。

第一,這是安撫東部地區的需要。楊諒叛亂后,楊廣有一個特別深切的體會,那就是隋朝的東部地區并不穩定,很容易發生變故。楊諒叛亂,東部不就有十九個州響應嗎?發生變故當然得鎮壓,問題是,隋朝的都城大興城遠在西北,急切之間,反應太慢。此次楊諒叛亂,這個問題已經非常明顯了。現在,叛亂固然已經結束,但是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而是要查漏補缺,防患于未然。萬一以后再出現這種情況怎么辦?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在東邊建一座都城,讓東邊也有一個穩定的政治核心,這樣一來,以后東邊再發生變故,就可以直接指揮行動了。

另外,當時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隋煬帝為了懲罰叛亂分子,把楊諒老巢并州的老百姓遷了好幾萬到河南來。在楊廣看來,這些人都有同情楊諒的嫌疑,本身就是不穩定因素。怎么控制他們?最好的方法仍然是建都,就近震懾。這就跟周朝建立之后,把殷商的遺民都集中在洛邑,然后又定都洛邑是一個道理。所以說,安撫山東是營建洛陽城的最重要理由。

第二,這也是安撫江南的需要。楊諒叛亂,還體現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江南地區也并不穩定,人心思變。推動漢王楊諒起兵造反的,主要就是南方人。這要怎么解決?大興城離山東地區遠,離江南地區就更遠、更鞭長莫及了。如果能在東部地區建一個都城,對江南的作戰能力和震懾能力也會明顯增強。

這樣說來,無論是出于安撫山東地區的考慮,還是出于安撫江南地區的考慮,都需要在東部地區建立一座都城,問題是,這個都城為什么一定要選在洛陽?這就涉及第三個因素了。

第三,洛陽地理位置好,作為都城,比大興城更有優勢。中國古代,什么樣的都城算是好都城?有一個叫陳建的明朝人寫過一篇《建都論》,總結得非常清楚。他說:“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簡單來講,所謂建都三要素,第一是地勢,第二是交通,第三是要居中。以這三個要素來衡量,就會發現洛陽的優勢了。

首先看地勢。洛陽符合不符合要求?太符合了。洛陽北靠北邙山,南臨伊水,正好是所謂的被山帶河,這樣的地形,有夷有險,易守難攻。擁有守城之利,這對于都城當然重要。

其次看交通。洛陽最大的優勢正在于運輸便利,能夠很好地解決漕運問題。這也是它和大興城相比最為突出的優勢。

大興城坐落在關中平原上。關中平原雖號稱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但是無論如何,面積還是太小,單靠自身力量養活不了一個大都市。關中往西是比較荒涼的河隴地區,往東則是非常富庶的關東地區。所以,一直以來,坐落在關中的都城都要仰仗關東地區輸送物資,特別是糧食。

可是,大興城偏偏在交通方面有問題,讓兩地之間的流通非常困難。古代運輸糧食一類的大宗物資,都要靠水運。大興城若走水道東出關東,三門峽是必經之地。所謂三門峽,乃是人門、鬼門、神門三門,自古號稱天險,漕船一到這里就過不去,只能改走陸路。人挑肩扛,翻山越嶺,這樣的成本消耗太大,劃不來。如此一來,東邊的糧食很難運進關中,每次關中平原鬧水旱災害,皇帝只能領著文武大臣、平民百姓,千里迢迢到東邊逃荒。這多么辛苦!相反,洛陽就不存在這些問題。洛陽城水陸交通都四通八達,當然比大興城更有優勢。

最后看居中。洛陽的第三大優勢在于它居天下之中。可能有人會想,中國的地標中心不是在陜西嗎?怎么洛陽又成了天下之中了?雖然按照中國領土的絕對比例,洛陽可能不是天下之中,但是,按照當時中原王朝實際可能利用的土地來計算,洛陽絕對是天下中心。事實上,即使到今天,河南還是號稱中州大地。

居天下之中有什么意義?按照古人的政治想象,天子就應該在天下的中心,因此,天子所居的都城也應該占據天下之中的位置。而且,如果都城在天下之中,那么,皇帝的用心也會不偏不倚。都城在大興城的時候,整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都偏重于西北,對東部和南部明顯關照不夠。但是,把洛陽建成第二首都,無論東、西、南、北哪方有事,都可以立刻做出反應。與此同時,也可以借助都城來協調利用東南西北各地的人力、物力,這樣,國家的發展不就更平衡了嗎?

這樣看來,營建洛陽絕不是一個算命先生一兩句話就能左右的決定,恰恰相反,它是隋煬帝深思熟慮的結果,也符合當時國家發展的實際需要。既然營建新都有這么多好處,那還猶豫什么?隋煬帝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就在大業元年(605)三月,隨著他一聲令下,洛陽城正式破土動工了。

二、東都形制

要建一座新都,隋煬帝可謂輕車熟路。因為有大興城在那里做參照,就仿照大興城的建造方式好了。隋文帝修建大興城的時候,不是讓宰相高颎領銜,工程技術專家宇文愷實際主持設計施工嗎?這一次,隋煬帝照葫蘆畫瓢,照舊請宇文愷做總設計師,也還是讓宰相領銜。只不過,當時的首席宰相已經是楊素了,所以,領銜的宰相也就從高颎變成了楊素。

工程技術班子不變,設計理念、設計思路也就基本不變,所以,乍一看,洛陽城還真像大興城。兩座都城之間有三大相似之處。

首先,它也是先設計,后施工,一張白紙好做文章,所以特別規整。

其次,它也是由皇帝住的宮城、大臣辦公的皇城和老百姓住的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宮城修在北邊的高坡上,居高臨下,俯視蕓蕓眾生,還是突出皇權至上的主題。

再次,它也實行里坊制度,整個外郭城劃分成一百零三個坊,說它“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也未嘗不可。

事實上,這座新建的洛陽城周長六十七里,比大興城小了大約四分之一,乍一看,完全可以說它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大興城。但是,仔細看,它和大興城又有不同。哪里不同呢?

第一,洛陽城明顯比大興城華麗了。隋文帝是個追求質樸的人,所以,大興城也建得非常簡樸,城墻都不是一次完工的,而是一段一段接上去的;宮殿的材料也是拆東墻補西墻,盡可能地廢物利用。但是,到了隋煬帝修洛陽城的時候,就大不一樣了。再也不主張因陋就簡,每座宮殿都極盡華麗之能事。

舉一個例子。洛陽城里,皇帝舉行典禮的正殿叫乾陽殿。這座大殿氣派到什么程度?根據史書記載,這座宮殿“殿基高九尺,從地至鴟尾高一百七十尺,十三間二十九架”。它的臺階高達九尺,僅臺階就高三米左右,而大殿更是高達一百七十尺,按照今天的算法也足有五六十米高,整個大殿由十三間房子二十九根橫梁組成。既寬闊又高聳,真是雄偉壯麗,高大巍峨。

為什么要這么雄偉?這才能凸顯皇帝的氣派!《紅樓夢》里劉姥姥說“大家子住大房”,只有這樣美輪美奐的大殿,才能真正凸顯皇家的威儀。

事實上,不光是洛陽城的宮殿比大興城的宮殿華麗,連洛陽城的禁苑也明顯比大興城的禁苑華麗。洛陽城的禁苑又叫顯仁宮,就是皇帝的私人苑囿。其地位大體相當于大興城北面的大興苑。但是,大興苑和大興城一樣,都有點因陋就簡的意味,只是一片空曠的場地,并沒有什么真正的設施。現在修洛陽城的禁苑,建設理念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不一樣在哪里呢?這座禁苑建得比洛陽城本身還漂亮。《資治通鑒》中有一段記載:“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內為海,周十余里;為方丈、蓬萊、瀛洲諸山,高出水百余尺,臺觀宮殿,羅絡山上,向背如神。”大意是說,大業元年(605)五月,洛陽城西邊的配套設施禁苑開工。洛陽城本身的面積是方圓六十七里,這個禁苑則是方圓二百里,約為洛陽宮的三倍大,而且里面有山有水。雖然都是假山和人工湖,但是,務必追求真實感。

怎樣才最逼真?擴大規模就會增強真實感。按照這個思路,禁苑里面的水域周長有十幾里,簡直像內海一樣,一眼望不到邊,而方丈、蓬萊、瀛洲三座假山則高出水面一百多尺,直插云天,簡直像真山一樣。

這還不算,更讓人覺得難以想象的是禁苑的裝點。這禁苑有山有水,春、夏兩季肯定非常漂亮,無須裝飾。那秋天和冬天怎么辦?不要緊,天然景致沒有了,自會有人工景色來補齊。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宮樹秋冬凋落,則剪彩為華葉,綴于枝條,色渝則易以新者,常如陽春。沼內亦剪彩為荷芰菱芡,乘輿游幸,則去冰而布之。”到了秋天和冬天,樹葉凋落,花也沒了的時候,人們就把綾羅綢緞剪成葉子和花的樣子粘到樹上去,一望之下,栩栩如生。絲綢做的假花草整天被風吹雨淋,總有褪色的時候,一旦褪色,馬上又換一批新的,讓禁苑之內始終一派春意盎然。水面也是用綾羅綢緞剪成荷花、荷葉、蓮蓬、菱藕的樣子,一旦皇帝巡游,就先行把冰除去,然后把這些剪好的裝飾品放在水面上,確保皇帝的世界里永遠沒有灰色,沒有冬天。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大觀園所謂的琉璃世界,珠寶乾坤,不就是這番光景嗎?建造大觀園花光了賈府的資財,想來,洛陽城的建設也讓隋朝的國庫狠狠地動了動筋骨。

就這樣鋪張,還不是禁苑的全部內容。禁苑最迷人的地方是里面的十六院。這十六院都是沿河而建,里面住著最迷人的美女。每一個院子都有一位四品夫人做主人,客人當然就是隋煬帝了。這些主人為了招攬隋煬帝這個客人,都使出種種手段,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隋煬帝當然愿意享受這樣的生活,經常趁著月夜帶幾千名宮女從洛陽宮騎馬來到禁苑夜游,而且,每次來的時候,還要讓人演奏《清夜游曲》,一邊騎馬,一邊聽曲,一邊想著十六院的女主人,這就不光是華麗,而是淫靡了。當年,隋文帝哪里體驗過這樣的生活!

可能有讀者會想,洛陽城和大興城不都是宇文愷修的嗎?怎么差別這么大?

一是因為領銜的宰相變了。修大興城的時候,領銜的宰相是老臣高颎。那是一個著名的老成持重之人,而且特別反對浪費。修洛陽城的時候,領銜的宰相變成了貴臣楊素。此人家資巨萬,自己的房子都不比皇宮差,讓他修皇宮,他能不高標準嚴要求嗎?當初,隋文帝晚年修仁壽宮,就是楊素領銜監修的,結果搞得非常華麗。隋文帝讓高颎去驗收,高颎老是不客氣地匯報說,奢侈太過,多傷人力。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兩人做事風格的差異。現在,楊素全權主持工作,當然就把自己的享樂理念灌注到洛陽城里來了。

二是皇帝的風格也變了。隋文帝是個克己復禮的人,所以,楊素給他修仁壽宮,奢侈了一些,還怕他追究,自己嚇個半死。但是,新皇帝楊廣和他的父親并不一樣。楊素和宇文愷早都看出來了,新皇帝是個好大喜功之人。怎樣才能討他喜歡?楊素和宇文愷的原則就是“窮極壯麗”。這樣一來,洛陽城當然就比大興城華麗了很多。

三是洛陽城跟大興城功能不同。大興城的定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定位。但是,洛陽城就不一樣了。它固然也是位居第二的政治中心,但是,除此之外,它還要成為全國的倉儲中心和經濟中心。

如前所述,楊廣一定要修建東都洛陽,除了加強對東部和南部的控制以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要儲存漕糧,不再當逐糧天子。既然洛陽水陸交通方便,隋煬帝就打算把這里建成一個倉儲基地。所以,他在洛陽城內以及洛陽周邊建了幾個大糧倉,挖窖儲糧。

首先是洛陽城里的含嘉倉。這個糧倉有多大?根據近年來的考古挖掘成果和唐代記載,這座糧倉能儲存糧食五百八十三萬多石,以一石折合八十一斤來算,大約二十四萬噸。這可是個了不起的數字。但這還不是洛陽糧倉的全部。

除含嘉倉之外,隋煬帝還在洛陽設置了洛口倉和回洛倉。其中,洛口倉有三千口糧窖,每窖能容八千石,折合近一百萬噸,而回洛倉設置三百口糧窖,收儲的糧食也達到十萬噸以上。這三大糧倉的存糧量已經達到一百三十多萬噸。這個數字,即使在今天也不容小覷。

再看經濟中心。洛陽城修好之后,隋煬帝馬上就讓周圍居民都進城,農轉居了,這一舉措初步奠定洛陽城的人口規模。可是,一個城市要繁榮,不僅僅要有人,更要有富人。為了讓洛陽盡快繁榮起來,隋煬帝又遷了幾萬家富商、幾千家地主和幾千家手工業者到洛陽,拉動內需。伴隨著大規模的移民,洛陽的戶口總數迅速地達到了二十多萬戶,總人口也有百萬之眾。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恐怕只有大興城可以媲美。

有人,有錢,再有工商業,經濟就活躍了。經濟活躍的指標要看市場。

大興城有兩個市場,一個叫東市,一個叫西市。而洛陽城則有三個市場,分別是北市、南市和西市。而且,每個市場都有直接可以行船的河渠和碼頭。這樣一來,運輸、貿易就方便了許多。

就這樣,經過隋煬帝這么一番打造,洛陽城迅速地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富麗的城市,一下子就把冷峻嚴肅的大興城比下去了。

三、洛陽得失

綜合參考洛陽城的規模、華麗程度和功能就能明了,這座新城可不僅僅是大興城的一個東方縮小版,事實上,隋煬帝對它的期望值相當高。高到什么程度?在隋煬帝眼里,洛陽就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換言之,洛陽城一建立,隋朝的整個重心都向東方傾斜了不少,這可是隋煬帝時期國家定位的一大變化。

那么,今人應該怎樣評價這座新都城?有三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

第一,隋煬帝修這座城,眼光相當精準。要知道,中國的國土面積很大,在古代交通、信息不暢的情況下,只靠一個首都來管理這么大的國土存在很多困難。為此,古代人很早就發明了兩京制。比如西周定都鎬京,又營建東都洛邑。隋煬帝在大興城之外又修建東都洛陽,當然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但是,他考慮的問題還不止于此。修建洛陽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關隴貴族集團對政治的壟斷,讓國家的政治氣度更宏大一些。要知道,隋朝定都大興城,其實和它的歷史傳統有關。隋朝繼承北周,北周繼承西魏,無論政權怎么更迭,都是關隴貴族占統治地位。關隴貴族出身于關中地區,家族勢力也在關中地區,所以,他們的都城也必定放在關中。

這樣一來,大興城其實就成了關隴貴族集團的大本營。

如果這個政權還只是一個地區性政權,這樣做當然可以。但是,此刻的隋朝已經不再是一個地區性政權,而是一個全國性政權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死守大興城,死守關隴集團的老根據地,就會顯得非常狹隘。當初王頍和蕭摩訶之所以攛掇楊諒造反,就是因為他們是南方人,怎么也融入不了隋朝的統治核心。這就是偏重于一端的政治模式所暴露出來的問題。

現在,隨著洛陽城的建立并且成為新的統治中心,楊廣其實也是在向東方和南方人做一個表態:大隋王朝是一個整體,以后,國家要打破原來的地區壟斷,隋朝的機會將會向每一個人開放。這是極有眼光的一件事,也是營建洛陽城最大的意義。

第二,就在修洛陽城的過程中,隋煬帝急功近利的苗頭已經顯現了。洛陽城是從大業元年(605)三月開始修的,到大業二年(606)正月,這座新城已經完工,總共才用了十個月。如此大的工程量,為什么這么短時間就能完成?因為投入的人工太多了。按照史書記載,修建東都洛陽,每個月投入的人工有兩百萬人。

這個數字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比較一下前朝就知道了。當年,北周的天元皇帝也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也曾經想修建洛陽城。為此,他每月役使四萬人筑城,這在當時已經是物議沸騰。要知道,北周天元皇帝可是一個著名的暴君,他動用的民力只不過是每月四萬人,而隋煬帝為了迅速完成任務,居然能一次性動用兩百萬人,這就讓勞役顯得非常夸張。這樣看來,雖然洛陽城還只是隋煬帝建立的第一項大工程,算是牛刀小試,但是,隋煬帝急功近利、濫用民力的苗頭已經初露端倪。

第三,在修洛陽城的過程中,隋煬帝好大喜功、奢侈腐化的傾向出現了。無論是建宮殿,還是修園林,隋煬帝都務必要做到最好,這讓人在驚嘆的同時也感到一絲不安。有道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即使像隋文帝那樣節儉的皇帝,楊素尚且想要建一座美輪美奐的離宮來討好他;如果皇帝本身就追求奢侈,那么,大臣的行為就會更加沒有節制,這樣一來,老百姓的負擔就越發沉重了。

當初,隋煬帝下令修洛陽城之前,曾經下過一道詔書。在詔書里,他說:“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民惟國本,本固邦寧。百姓足,孰與不足!今所營構,務從節儉。無令雕墻峻宇,復起于當今;欲使卑宮菲食,將貽于后世。”大意是說,當皇帝是要以一人治理天下,但絕不是讓天下奉養一人。國家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堅固,國家才能安寧。老百姓若是富足,天下也就富足了。所以今天建設這個宮殿,絕不能損害百姓的利益,不能讓雕墻峻宇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相反,要讓卑宮菲食的節儉傳統代代相傳。

這話說得多好聽!可是,真到執行的時候,他卻把自己的話全忘了。他忘了節儉,百姓也就沒了安寧。就是這座洛陽城,讓老百姓付出了“僵仆而斃者,十四五焉”的代價。所以,《隋煬帝艷史》里才說:“巍煥無非民怨結,輝煌都是血模糊。”雖然是小說家語,但是相當深刻。

就是這種代價,讓這個本來大有益處的都城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隋煬帝的統治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

那么,隋煬帝下一步會向何處去?他是會繼續這種思路,還是會有所改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县| 虎林市| 玛多县| 伊宁市| 密云县| 黄陵县| 沾化县| 黄大仙区| 新野县| 调兵山市| 宁化县| 绥阳县| 革吉县| 喜德县| 隆子县| 浦北县| 汉源县| 隆安县| 乐至县| 东乌| 泗水县| 延寿县| 镇远县| 务川| 潞西市| 长垣县| 依兰县| 广水市| 宁强县| 齐河县| 阳泉市| 上虞市| 栾城县| 上高县| 宜春市| 措美县| 同江市| 饶河县| 青浦区| 新源县| 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