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楊諒叛亂

漢王楊諒是隋文帝最小的兒子,在眾王子中得到隋文帝的寵愛最多,實力也最強。楊廣登基稱帝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清除這個實力最強的弟弟。而漢王楊諒也早已磨刀霍霍,準備造反。一場兄弟大戰由此拉開了序幕,讓人不由得感慨帝王權力是如此不容挑戰,又是如此冷酷無情。這場大戰的結局究竟如何?

一、楊諒造反

就在隋文帝剛剛去世、隋煬帝剛剛接班的時候,忽然傳來一個可怕的消息:隋煬帝的五弟,并州總管漢王楊諒起兵造反了!這是怎么回事?

既然是楊諒造反,還得先了解一下楊諒是何許人。楊諒是隋文帝楊堅最小的兒子,也是最受寵愛的兒子。

楊堅的五個兒子,除了老大楊勇被立為太子之外,其余老二楊廣、老三楊俊、老四楊秀都是十二三歲就出閣,坐鎮地方,獨當一面。只有楊諒直到二十二歲才離開父母,出任并州總管。為什么這么晚才讓他出去?只有一個緣故——舍不得。正因為寵愛小兒子,楊堅給楊諒的權力特別大。

首先是軍事權力。不僅讓他擔任并州總管,還讓他總領北齊舊境五十二州軍事,等于把原來的北齊都做了他的封地。

其次是司法權力。楊堅對其他兒子都強調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唯獨對這個小兒子,楊堅宣布,可以不受法律約束,便宜從事。

最后是經濟權力。別看楊堅自己簡樸,要求其他兒子也簡樸,但是,偏偏怕這個小兒子受窮,因此還特許楊諒自己鑄錢。真是要槍有槍,要權有權,要錢有錢。生活比蜜還甜。

隋文帝替小兒子想到了一切,唯獨沒想過,自己死后小兒子該怎么辦。可是,他偏偏就在這個時候死去了,而楊諒隨即就造了反。楊諒為什么這么迫不及待地造反呢?

楊諒造反,其實是蓄謀已久。這也是楊廣奪嫡的后遺癥。自從開皇二十年(600)二哥楊廣取代大哥楊勇當了太子,緊接著四哥蜀王楊秀又因為謀反罪被廢,楊諒心里就不踏實了。這個二哥也太生猛了吧?會不會哪天把兄弟們都吃掉?所以,他就開始防備了。

楊諒擔任并州總管,并州是個用兵之地,在隋朝主要承擔防控突厥的任務。楊諒就以防控突厥為名,修整武器,招降納叛,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

他一共招了多少人?按照史書記載,“左右私人殆將數萬”,光是私人親兵、敢死隊就有數萬人。一個王爺,要這么多私人武裝干什么?一方面固然是防范楊廣,另外一方面,也不乏有樣學樣的心理。既然二哥楊廣可以仗著實力當太子,為什么我不可以?如此積極備戰,這不就是蓄謀已久嗎?

盡管楊諒已經準備了一段時間,但是,單挑這個時候造反,還是楊廣詔書激變的結果。楊諒這幾年一直磨刀霍霍,楊廣并沒有蒙在鼓里。當太子這幾年,他一直盯著楊諒呢。他知道楊諒圖謀不軌,但是,因為有隋文帝這把保護傘撐著,楊廣不敢把他怎么樣。現在,隋文帝死了,隋煬帝覺得,與其養虎遺患,倒莫若趁此機會,把楊諒解決掉算了。

心動就要行動。楊廣偽造了一份所謂文帝的璽書,召楊諒入朝。按照隋煬帝的想法,楊諒跟父親關系好,父親召他進京,他應該沒有懷疑的道理,只要他一回來,那就是羊入虎口,有去無還了。這其實就是楊堅當皇帝之前,對付北周五王的故技。

可是,隋煬帝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這份璽書,給他惹了大麻煩。漢王楊諒把璽書看了一眼,馬上說,這是假的!

原來,隋文帝老早就和漢王楊諒有過密約:“若璽書召汝,敕字傍別加一點,又與玉麟符合者,當就征。”我要征召你入朝,一定會加雙保險的。

第一道保險是玉麒麟的兵符,我一半你一半,要兩個兵符合得上才是真的。

第二道保險是“敕”字旁邊要多加一個點,沒有這一點,你就應該明白那是假的。

其實,從這里可以體會到隋文帝的苦心了。他怕有人像他當年對付北周皇室一樣,先挾制了他這個皇帝,然后再假冒他的名義召他的兒子,把他們父子一網打盡,所以,特地留了一手。如果真有奸臣作亂,拿著假冒的敕書去騙漢王,漢王也可以有所防范。沒想到,這個原本對付奸臣的約定,最后對付的倒是自己的二兒子楊廣。

現在,漢王楊諒一看見這個假璽書,馬上就意識到,爸爸已經出事了,二哥楊廣在騙他。

問題是,就算知道這份璽書是假的,楊諒還能怎么辦?他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一條是不管璽書真假,自己恪守臣節,回去就是。當初秦始皇死的時候,秦二世胡亥假造詔書,讓公子扶蘇自殺,扶蘇不是就服從了嗎?

另一條路就是造反了。

那么,漢王楊諒到底走哪條路?別看他招兵買馬蓄謀已久,但是,事到臨頭,他還是有點猶豫。就在他猶豫的時候,有人攛掇他來了。攛掇他的是兩個南方人,一個叫王頍,一個叫蕭摩訶。

這兩個人為什么攛掇他造反?因為他們在現有政權體制下郁郁不得志。

王頍本來是梁朝大將王僧辯的兒子,梁朝滅亡后進入北周。此人不僅精通經學,而且熟讀兵書,號稱“倜儻好奇略”,自認為有將相之才,但是,隋文帝執行關隴本位政策,他因為出身南方,在隋朝一直沒有受到重用。

蕭摩訶是江南陳朝的大將,陳朝滅亡之際投降隋朝,但是,到隋朝之后也同樣受到排擠。自古以來,大才不展、壯志難酬都會令人激憤,這兩股激憤的洪流一直在尋找出口,現在看到漢王有不臣之心,他們就開始極力攛掇了。

漢王楊諒本來就有不臣之心,再受到這兩個人的攛掇,心里的天平當然大幅地向造反傾斜了。恰恰在這個時候,并州又忽然傳出來一首童謠:“一張紙,兩張紙,客量小兒作天子。”這首童謠是什么意思無人能夠說清,可是,楊諒就開始據此瞎猜了。他覺得,我小名叫阿客,大名叫楊諒,另外,我又是家里最小的兒子,這所謂客量小兒,不就是在說我嗎?所以,這童謠說明,我要得天命,當天子了!既然天命如此,那我還有什么好猶豫的?

今天我們回頭分析,這童謠是哪兒來的?很可能就是王頍、蕭摩訶這些野心家編出來的,用以增加漢王的信心。我們現在是旁觀者清,但當時的楊諒卻是當局者迷,他本來就是一個被父母慣壞了、驕橫跋扈、野心勃勃的少年,此時有人慫恿,再有童謠蠱惑,還怎么能指望他保持頭腦清醒?就這樣,漢王楊諒下定決心,起兵造反了!

漢王楊諒起兵,對隋煬帝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原因有二:

第一,楊諒實力強。他不僅是并州總管,還總領北齊舊境五十二州軍事,這意味著西起太行,東到渤海的廣大地區在軍事上全都聽命于楊諒。這是多大的地盤!另外,楊諒圖謀不軌已經很長時間了,準備相當充分,所以,一起兵就調動了三十萬大軍。而楊廣則是即位伊始,倉促應戰。別看他是皇帝,臨時動員的兵力只有幾萬人。幾萬對三十萬,頗有點寡不敵眾的感覺。

第二,楊廣的政治地位還不穩定。本來,以一個皇帝,對付藩王叛亂,政治優勢應該是比較明顯的。但到楊廣這里就不一樣了,他雖說已經當了皇帝,可還沒有正式登基;更重要的是,隋文帝去世之前,出了那么多的變故,天下人都還在議論紛紛,所以,統治并不穩定。現在,自家兄弟造反,人們更容易首鼠兩端。這樣一來,楊廣在軍事上處于劣勢,政治上也不夠強勢。

那么,這場兄弟之間的戰爭,到底誰勝誰負?

二、一舉平叛

到底誰勝誰負,那就要看怎么打了。先看楊諒一方。楊諒一起兵,就走了一步臭棋。他打出了一個口號,叫“楊素造反,清君側”。這口號實在不怎么有力。要知道,楊諒當時最值得利用的事情就是爸爸隋文帝楊堅死因不明,天下議論紛紛。如果這個時候打出楊廣弒父,自己替父報仇的旗號,那就等于從政治上顛覆了楊廣的合法性,同時也給自己贏得了名分。可是他居然說什么楊素造反,這就陷入了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套路之中。既然如此,只要皇帝出來辟謠,說楊素沒有造反,他的行為不就沒有合法性了嗎?所以說,這是一步臭棋,在政治宣傳上已經丟分了。

這還不算,緊接著,楊諒在戰略部署上又開始丟分了。楊諒雖然已經起兵,但這仗應該怎么打,他還真沒想清楚。這時候,那個攛掇他起兵的王頍來給他出主意了。他說:“王所部將吏家屬,盡在關西,若用此等,即宜長驅深入,直據京都,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據舊齊之地,宜任東人。”

什么意思呢?楊諒的部眾和家人都在關西地區,得要合理利用。這里指出了兩條路,讓楊諒選。

一條路是奪權,就是王頍所說的“長驅深入,直據京都”。一鼓作氣打到大興城去,自己當皇帝。

還有一條路是割據,就是王頍所說的割據舊齊之地。

這兩條道路不同,接下來的戰略部署也不同。如果楊諒想要奪權,那就應該盡量利用手下關隴豪杰的力量;如果楊諒想要割據,那就應該盡量利用原來北齊的文武官員。

兩條路都擺在楊諒面前,楊諒卻拿不定主意了,他兩頭都不想放棄。而這種首鼠兩端的心態意味著作戰方向不明,戰略部署又丟分了。

還好,眼看著王爺拿不定主意,大軍不知道往哪里去,一個叫裴文安的官員給他出了個兩全的主意。裴文安說,大王您的實力非常強,可以兼顧。一方面,您可以安排一些老弱病殘,非主力部隊,在山東地區扼守要害,順便也攻城略地;另一方面,您要把主要兵力用在向西突破上。

如何向西突破?裴文安毛遂自薦說,我愿意做前鋒,攻打黃河東邊的蒲津關(今陜西大荔縣東)。在蒲津關渡過黃河,就進入京畿地區了。等我渡河成功,您再率領大軍跟進,大興城那邊肯定措手不及。他措手不及,您兵臨城下,在這種情況下,京師內部肯定不穩,到那時候,您再借著軍威號令天下,誰敢不從?十天半個月之內,天下不就都是您的了嗎?

平心而論,這是非常務實的一個意見,表面上兼顧了奪權和割據兩頭,但核心意思還是要奪權,而且有具體可行的方案。楊諒一聽,很高興,就這么辦了。

于是,楊諒委任裴文安為柱國,率領大軍,直奔蒲州城而去了。

這支征西大軍打得比預期還順利,沒損失一兵一卒就進了蒲州城。為什么?因為楊諒這邊使了一計——移花接木。

他挑選了幾百個精銳騎兵,都蒙上冪籬(當時貴族婦女出門戴的面紗),來到蒲州城下,謊稱是楊諒的女眷,要回大興。既然是王爺的女眷,守城的士兵自然不敢隨便檢查,馬上開門放行。結果,這幾百個精壯騎兵一進城,馬上露出本來面目,直接就朝蒲州刺史的衙門殺過去了。蒲州刺史毫無思想準備,事起倉促,干脆棄城逃跑了。

就這樣,裴文安兵不血刃拿下了蒲州城。拿下蒲州,按照原定的計劃,接下來就要渡過蒲津關,過黃河了。而一旦渡過黃河,楊諒至少就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勝算。

那么,事情是不是就這樣順利進行的?

非常遺憾,并沒有。就在這勝利在望的關鍵時刻,楊諒又走了一步臭棋。他緊急叫停裴文安說,你回來吧,別再往西打了,我不想奪權了,咱們專心經營東邊得了。你趕快把黃河上的浮橋給拆了,守住蒲津關,別讓楊廣他們打過來就行。這豈不等于在戰略部署上忽然變卦了?

楊諒為什么會這樣做?因為他膽怯了。要知道,楊諒雖然是并州總管,但是,因為受寵,他根本沒上過戰場,更沒打過硬仗。現在,一旦渡河,可就是和二哥楊廣真刀真槍地干上了,楊廣是個厲害角色,他能打得過嗎?還未交鋒,楊諒自己先心里發虛了。

這時候,他又想起王頍所說的第二條道路了,與其決一死戰,還不如穩妥一點,割據山東呢,日后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當皇帝,不也挺好嗎?所以,干脆改主意,不往前進攻,改防守了。

問題是,他這樣臨時改為防守,到底對不對?其實大錯特錯。要知道,他是叛軍,雖然暫時有兵力上的優勢,但是就總體實力而言,絕對不如朝廷,所以兵貴神速,只有打楊廣一個措手不及,才有可能取勝。而楊廣那邊雖然暫時因為準備不足,處于劣勢,但是,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就能調兵遣將,發揮整體優勢。此刻楊諒居然主動放棄優勢,拿自己的弱項去拼楊廣的強項,那不是自找倒霉嗎?

果然,楊諒這邊一松勁兒,楊廣那邊馬上就用勁兒了。派來一個戰神級別的將領領導平叛戰爭。這個戰神是誰?就是楊諒口號里要消滅的宰相楊素。楊素可是常勝將軍,平生還沒打過敗仗。接到命令之后,楊素馬上率領大軍趁著月黑風高,銜枚夜度,偷襲蒲津關,楊諒這邊的守軍還在做夢,蒲津關已經被楊素一舉拿下了。蒲津關易手,戰爭局面其實就初步扭轉了,原來是楊諒率軍往西打,現在,成了楊素率軍往東打了。

往東怎么打?楊素決定,擒賊先擒王。只派少量軍隊牽制山西南邊的州縣,自己率領幾萬主力部隊一路北上,直撲楊諒的老巢晉陽。楊諒派了一個叫趙子開的將軍,率領十多萬大軍,在晉陽南邊的霍邑迎戰。趙子開也是個有本事的人,仗著自己人多,在每一個山口都豎起了柵欄,嚴防死守,自己則屯兵高壁,居高臨下。

楊素這邊只有幾萬人,敵眾我寡,地形又不利,硬拼肯定不行。怎么辦?楊素是個有智慧的人。他把大部分主力留下,跟趙子開對峙,自己悄悄率領一小隊騎兵,往霍邑東北邊的霍山摸下去了。這支別動隊沿著懸崖峭壁,摸到了趙子開大營的后面。悄悄安營扎寨。扎下營之后,楊素發話了:咱們留三百人守營,其余人跟我去沖擊趙子開的大營。誰愿意留下來?士兵一聽要沖擊趙子開的大營,都嚇傻了。咱們這兒才一個別動隊,人家那里幾萬大軍,怎么沖擊?那不是找死嗎?紛紛要求守營。一共三百個名額,你爭我搶,大打出手。

一看這情況,楊素微微一笑,又發話了,決定留下守營的,出列!三百個優勝者馬上站了出來。楊素看了看他們說,這三百人貪生怕死,給我斬了!一時間,三百顆人頭滾落在了營帳之前,其他人都嚇傻了。這不是楊素當年打突厥時候的故技嗎?殺完三百人,楊素再問,誰留下來守營?沒一個人說話了,大家都抱定必死之決心,跟著楊素就朝趙子開的大營殺過去了。

趙子開萬萬沒料到楊素能摸到他后邊,以為是神兵天降,馬上亂了陣腳。一看敵軍亂了陣腳,原來跟趙子開對峙的楊素大軍也大舉進攻,兩面夾擊之下,趙子開兵敗如山倒,十幾萬大軍死的死,傷的傷,潰不成軍。

趙子開一敗,楊諒可嚇壞了。好在他手下兵多,趕緊親自率領大軍,到太原南邊的蒿澤(今山西平遙西)抵擋楊素。

這時候,雙方兵力對比又是如何呢?楊素還是那幾萬人的軍隊,而楊諒則有十萬人,從人數對比來講,楊諒還是占優勢的。只要接下來的戰役好好打,誰勝誰負還未可知。問題是,就在這時候,楊諒又開始下臭棋了。

眼看楊素大軍壓境,天下起了大雨,他又膽怯了,居然下令說:時氣不好,咱們先往回撤吧!拔腿就要往回跑。楊諒的軍師王頍一看這情況,趕緊制止說:“楊素懸軍深入,士馬疲弊,王以銳卒自將擊之,其勢必克。今望敵而退,示人以怯,沮戰士之心,益西軍之氣,愿王勿還。”楊素那邊是疲勞之師,我們這邊是以逸待勞,只要我們下定決心打,一定能打贏。但是,如果望風而退,那士兵的士氣就完了,結果也就很難預料了,大王,請您三思,千萬別著急撤退啊!

面對王頍提這樣有理有據的建議,楊諒怎么處理?他都要嚇得尿褲子了,哪兒還聽得進去,只知道沒命地往回跑。

楊諒倉皇回撤,楊素這邊可是大踏步地前進。在太原南邊的清源(今山西清徐),楊素終于追上楊諒了。

一場大戰隨之打響。打的結果如何呢?跟王頍估計的一樣,楊素這邊是宜將剩勇追窮寇,楊諒那邊則是兵敗如山倒,潰不成軍。之前不是說陳朝大將蕭摩訶曾經力勸楊諒叛亂嗎?就在這場戰斗中,蕭摩訶也被活捉了。楊諒本人倒是狼狽逃回了晉陽,不過,打下了清源,晉陽也就成了一座孤城,楊素乘勝追擊,很快就包圍了晉陽,楊諒窮途末路,只好出來投降。

就這樣,楊諒起兵一個多月,以失敗告終。

三、決勝原因

楊諒叛亂可是非常有實力的一場叛亂,占地面積廣,發動兵力多,準備充分。既然如此,楊廣為什么就能夠迅速打敗楊諒?楊廣跟楊諒比,有三大優勢。

第一,楊廣名分上占優勢。無論如何,楊廣是皇帝,是合法統治者,而楊諒則是叛亂分子,這在名分上已經高下立判了。在這種情況下,楊諒如果能以當時社會上議論紛紛的楊廣弒父為號召,堅決不承認楊廣的皇帝地位,興兵討伐,還能贏得一部分人心。但是,楊諒并沒有質疑楊廣的皇帝地位,相反,卻打出楊素造反,他去清君側的旗號。《論語·子路》中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沒有名分,那還怎么維持人心?別說別人,就連楊諒的大舅子豆盧毓,都站在了楊廣這邊。

豆盧毓是楊諒的妃子豆盧氏的哥哥,就在楊諒手下做事。一看楊諒起兵,他就對自己的弟弟說:我若是自己騎一匹快馬,連夜回到大興城,跟楊諒劃清界限,倒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只是為自己考慮罷了,于國家無益。反過來,如果我暫且留在楊諒身邊,做地下工作,找機會算計他,那不就是給國家做更大的貢獻了嗎?所以,我雖然反對楊諒造反,但是,我不能走,我要堅守自己的崗位。

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當時,楊諒自己向南出兵,讓豆盧毓守晉陽城。楊諒剛走出去沒多遠,豆盧毓就直接把城門關上了。楊諒聽說之后氣得七竅生煙,趕緊回師,豆盧毓則率領城上的士兵向楊諒放箭。不過,楊諒畢竟是王爺,豆盧毓只是個將軍,守衛西門的士兵害怕楊諒,就違背豆盧毓的命令,放楊諒從西門進來了。楊諒進城之后自然大開殺戒,豆盧毓就壯烈殉國,成了大隋的烈士。雖說功敗垂成,但是,這件事本身就說明,楊諒叛亂在道義上是不占優勢的,而隋煬帝楊廣則算是得道多助。

第二,楊廣在用人上占優勢。楊廣最重要的決策就是任用楊素。楊素治軍嚴酷,而且身先士卒,這兩個特點在打楊諒的過程中表現得相當突出。能夠起用這樣優秀的將軍,隋煬帝已經成功了一半。

反觀楊諒這邊就不行了。他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不會使用人才。就拿王頍逃到山里,自知難免一死,就對兒子說:“吾之計數,不減楊素,但坐言不見從,遂至于此。不能坐受擒執,以成豎子名也。吾死之后,汝慎勿過親故。”大意是說,我的計謀并不亞于楊素,只可惜楊諒不采納我的建議,所以咱們今天才淪落到這個地步。但我現在也不能白白地讓他們抓住,讓那群豎子成名,所以干脆自殺算了。但是,兒子你應該逃生。怎樣逃生呢?我告訴你,你出去以后,千萬不要去到親朋故舊家里,寧可找生人,也不要找熟人。切記切記!

王頍臨死之前還能把后續問題考慮得如此明白,可見頭腦不簡單,但是,楊諒對他言不聽計不從,他也就發揮不了作用。

第三,楊廣在個人領導素質上占優勢。為什么楊諒在戰爭中屢出臭棋,既不能喊出有水平的口號,又不能堅持穩定的作戰方略,還不能相信并任用有本事的人?關鍵是他自身素質不行。他其實就是一個被慣壞的孩子,只知道要造反,卻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反。該進攻的時候不進攻,該防守的時候不能防守,患得患失,優柔寡斷。

相反,隋煬帝楊廣卻曾經北破突厥、南平陳朝,軍事經驗豐富。兩個人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當年,隋文帝活著的時候,雖然喜歡楊諒,但是也警告過他:“彼取爾如籠內雞雛耳。”楊廣要是抓你,就像一個人把手伸進雞籠子里抓一只小雞一樣。真是知子莫若父。以隋煬帝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來打楊諒這樣一個昏庸無能的叛亂分子,誰勝誰負自然就在意料之中了。

就這樣,楊諒叛亂雖然規模浩大、來勢洶洶,但是,才一個多月就以失敗告終了。

那么,楊廣會怎樣處理這個弟弟?別看楊廣曾經逼死兄妹,但是這一次,他倒愿意表現一下勝利者的寬仁大度了。他說:“朕終鮮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諒一死。”我兄弟少,真不忍心殺他,所以我就違反一次法律,饒他一命吧,只把楊諒除名為民了事。

當年,隋文帝楊堅不是吹噓自己五子同母,絕無紛爭嗎?如今他自己逼死了老三楊俊,廢掉了蜀王楊秀,他的兒子楊廣又逼死了老大楊勇,廢掉了老五楊諒。除了楊廣一支,剩下的四個兒子無一善終,真是說嘴打嘴,可悲可嘆。

四、平叛意義

楊諒叛亂圓滿解決了。那么,這次平叛對于楊廣的意義是什么?有兩方面值得重視。

第一,這次平叛不僅維護了隋朝的統一,也讓楊廣的統治地位穩固下來。本來,在這次叛亂之前,因為隋文帝之死,大家對楊廣這個新皇帝還心存疑慮,現在,通過打贏這么一場反顛覆、反分裂的戰爭,楊廣的權威已經不容置疑,他的統治地位也算正式穩固下來。

第二,這場戰爭也讓楊廣看到了兩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總管府制度。當年,楊堅設立總管府,讓兒子擔任大軍區總管,本來是為了加強皇家的權力,震懾地方。但是,現在看來,擁有太大權力的總管府反倒成了維護君主集權的障礙。楊諒要是沒有這么大的權力,怎么可能想到造反?所以,就在這次平定叛亂之后,隋煬帝馬上就把總管府廢了。

第二個問題,楊廣意識到,山東和江南還需要進一步穩定。這次叛亂發生在山東地區,而山東有十九個州都支持了楊諒的叛亂。另外,攛掇楊諒叛亂的主要是原來的江南人士,這說明山東和江南還有離心離德之勢,需要加強經營。既然如此,楊廣接下來會怎么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梅县| 庆安县| 界首市| 安多县| 广宁县| 黑水县| 黄龙县| 阳江市| 湄潭县| 平潭县| 牙克石市| 永嘉县| 叶城县| 德惠市| 亚东县| 自治县| 县级市| 博白县| 三门峡市| 临湘市| 武冈市| 宝应县| 宜兴市| 大冶市| 安岳县| 大方县| 辰溪县| 上思县| 通榆县| 金堂县| 郓城县| 达日县| 郁南县| 靖江市| 天门市| 永善县| 左贡县| 伊金霍洛旗| 建德市| 桓台县|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