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管理者:管理理論、實踐歷練與學問修養
- 張云亭
- 1896字
- 2020-12-18 10:25:54
◎ 導讀 ◎
離開校園步入社會后的前三五年,是每個人職業生涯的重要窗口期。我們都有自己愛好而且擅長的事情,如果能夠堅持在自己具備天賦的領域里發展,將愛好和專長完美契合自己的職業,就會大大增加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的概率。然而,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它需要機緣,可遇不可求,而且多數人并不具有可以主動進行選擇的實力。因此,努力喜歡上自己在命運中“碰巧”遇上的工作,竭力把這份工作做好,使自己的職業生涯起好步、開好局,這才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的,“要想擁有一個充實的人生,你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另一種則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
如果有幸走上管理崗位,成為一名青年管理者,我們就會慢慢體會到:認真工作給自己帶來的不只是充盈感和自我實現,還有心性的修煉。公司場景是管理者磨煉靈魂最恰當的地方,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遇到一家好公司,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下,青年人通過長時間的不懈工作,會逐漸磨礪心性,養成一種厚重的人格,面對各種誘惑不搖擺,從而獲得成功的事業、平和的心性和幸福的生活。
什么是管理?至今仍難有一個廣為認可的標準定義。彼得·德魯克說,管理是一種實踐;亨利·明茨伯格則認為,管理是科學、藝術和手藝的權衡。我們試著將這些解釋綜合在一起得出“管理”新解:管理是在特定情境下協調資源以有效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是一個與他人一起,并通過他人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率、更有效益的過程。在企業組織中,管理承擔著什么樣的職能呢?亨利·法約爾的表述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周三多教授根據我國企業的現實情況,將管理職能演進為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創新這5種基本職能。德魯克的思考則更為簡單,他將管理職能區分為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這3個不同層次??傊?,管理是一種高度情境化的活動,必須因時因地制宜。任正非所贊賞的灰度理論,集成了中國“執兩用中”的傳統智慧,也承載了管理的實踐性特質。管理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而是介于黑與白中間的各個不同狀態,呈現出不同譜系的灰色?;叶染褪抢斫馊诵?。揣摩明白了這些經典論斷的真味,青年管理者也就基本完成了管理啟蒙。
在現代商業社會,管理者是承擔管理職能的人,是聚合經濟資源真正創造價值的特殊資本,更是源源不斷地賦予企業活力、使此企業迥異于彼企業的關鍵要素。青年管理者須注重培育自身的戰略素質。關于管理者的戰略素質,美國西點軍校列出了責任感、完美主義、激情、毅力、策劃力、團隊合作、忠誠、靈活性、無私奉獻和正直等10條原則;杰克·韋爾奇(Jack Welch)更為關注“真實”和“信任”這兩個關鍵詞,他認為管理者要致力于“不斷地探求真實,不懈地建立信任”。高層管理者的特質既與個人的天分,以及原生家庭、教育背景相關,也與工作中發展的人脈資源相關。除去稟賦和其他先天條件,管理者可以通過后天努力,做出許多主動的創造,這是一種有效的彌補。青年管理者要持一種樂觀的、正向的人生態度,怨天尤人不如反求諸己,這樣才能牢牢掌握主動權。
無論對于管理的職能,還是管理者的角色,教科書上的討論總顯得有些空泛。媒體也總是樂于拼湊出更多的企業傳奇和更生動的企業家勵志故事,過度渲染企業成功的個人色彩,并神化那些成就斐然的企業CEO。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管理的“真相”是一種“可測的混亂、可控的無序”。我們須明白,真實的管理生活多是枯燥乏味的,并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激蕩人心。
在德魯克看來,無論管理活動表現得多么紛繁蕪雜,最基本的活動都可以歸結為5項:設定目標、建立組織結構、激勵員工、明確績效標準以及培養人才。正是這些活動,共同將相關資源通過“人”的工作整合成具有生機和成長潛力的組織。更進一步說,值得管理者真正聚焦的,無外乎戰略、組織和文化這3個根本性領域。戰略顯然是管理的首要問題。戰略需要管理,戰略活動是管理者一項永不間斷的責任。在現實中,很多管理者,甚至包括一些CEO,正在迅速失去戰略思考能力,退化成一個碌碌無為的事務主義者,滿足于做一個指揮改善運營細節的角色,或者熱衷于各種交易而不能自拔,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在“戰略”問題之后,管理者最應該解決的便是“組織”問題了。組織源于結構,而結構又是由戰略決定的。對于管理者來說,“組織”命題涉及組織結構、組織能力,以及與“人”相關的人力資源管理等一系列命題,這些都是關乎企業能力建設的核心問題。“文化”對人的行為有內在的驅動作用,決定著管理者的行為方式,深刻地影響并塑造著員工的行為習慣和行為模式。管理者要真正做到讓文化在企業的運行體系中逐步生根化育,其關鍵點在于員工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要與公司的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