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2016年,我在清華經管學院給中信集團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員做了一次講座,題目即為《青年管理者》。原本只是完成例行任務,沒承想還收獲了積極效果和反饋,不少沒能到現場聽講的同事紛紛找到我,索要課件材料。此后,又多次接到集團的講課任務,本想換個題目,但同事們還點名要我重講《青年管理者》。盡管平素不甚喜歡“炒現飯”,然而盛情難卻,我也只能在舊作的基礎上,每回做一些不同的取舍或擴充,重新講授了幾次。再后來,就有朋友鼓動我,把這課件寫成書吧,就算是為同行和青年朋友做了一次公益,或許能積點功德呢。中信出版的策劃編輯許志老師,經手過我前兩本書的出版,對這件事尤為上心。她無疑是促成我最終下這個決心的關鍵人物。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積淀后,熬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就整理學問而言,確實進入了創造力鼎盛的黃金時期。話雖這么說,但像我們這樣的職業,每天都過得忙亂不堪,極易淹沒在各種滿滿當當的日程和雜務之中;即便分割出少許的碎片時光,也會有這樣那樣的不速之請和意外事情。公退回到宿舍,等著的也是永續不斷的郵件和堆砌成堆的材料。有人說:“智慧的人絕不會勞碌,太勞碌的人也絕不會成為智慧的人。”如此看來,內心的那份念想真的是遙不可及了。經年累月下來,也難免會有“心里長草”的浮躁,心情極易蕪雜。想要在這種支離破碎的忙亂生活中尋得一段靜心著述的窗口期,委實不容易。

2020年春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原本密不透風的生活節奏,并在諸多方面深刻重塑了這個世界。春節后返回京城,面臨的即是一個漫長的隔離期。寓居的京城大廈,到了夜晚更是空空蕩蕩,幾無生人氣。塊然獨坐,神與物游,環堵蕭然。翻著古書,面對窗外的大雪紛飛,心情是格外地孤寂。想要不至于頹廢,我便揀起了書架上已然蒙塵的那套講稿,心中的諸多構思,在這段特殊的時空背景下逐漸醞釀、生發。我決計要完成這部《青年管理者》的書稿寫作了。或許,這才是自己在這段孤寂歲月中最值得做的事情。

接下來的日子便不會那樣孤寂了。等我清理出素材準備動筆時,江南已迎來春風桃李花開日了。再等我躊躇于書稿的框架結構而愁眉不展時,老家桐城的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已經布滿了新插的秧、少壯的麥,成蔭的柳樹也氤氳在一片清新的蒸氣里。春夏之交,疫情時緩時急,幾有反復,然而職業生活卻在逐步恢復正常。各種預料的或不曾預料的變化,該來的也都來了,世事也永遠是螺旋。好在幾乎沒有出差任務,每周也總能謀得幾小塊的整段時間,勉強使自己保持在連續創作的靜心狀態中。俯仰之間,大半年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天氣日漸熾熱,仲夏轉眼即至。我想象京城的紫竹院公園,嘉木繁陰,高樹上已滿是蟬鳴,是一番“荷風送香氣”的幽閑意象,我也終于完成了書稿主體部分的寫作。我感到自己生命中的些許部分,和著這部書稿的進展在無聲地燃燒。

與出版社商討出版事宜,并著手各種細碎的收尾工程,這樣又過了兩月有余。當然,較之于前期的艱苦,這個過程已算是相當的輕松愜意了。這個時候,我又想起了三峽的連山絕壑。三峽有滿具詩畫的好風景啊,石體堅凝,雜木豐茂,煙林清曠,這個季節大約已有白露橫江的氣象了吧;那般“山紅澗碧紛爛漫”的斑斕畫卷,想必也不太遙遠了。了卻了這樁大心愿,真有一種由內而外的愉悅和放松。

我有幸在中國石化和中信集團這兩家大型央企度過了近30年的職業生涯。走上管理崗位,探索著做一名稱職的管理者,也已有20多年的光陰了。做管理不容易,做一名不讓人生厭的管理者也很不易;如果更進一層,管理者能以自身的學問、修養和貢獻,贏得員工發自內心的認同和追隨,開拓一番“上下同欲者勝”的和合局面,那更是上了一個境界。

以我的理解,管理的真義,在于對常識的尊重、敬畏與堅守,更在于對人性的認識、理解和運用。管理本身就是一種高度情境化的活動,必須要因時因地制宜。任正非推崇灰度管理,集成了中國“執兩用中”的中庸智慧,也承載著管理的精髓和實踐性特質。灰度即是理解人性,重視的是情和理的結合以及以理節情的平衡,它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間,既有黑又有白,在不同的灰色譜系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度。相比之下,管理不足和管理過度,都是滋生低效的沼澤地。德魯克說過一句極精辟的話:“好的管理,有預見,靜悄悄,平淡淡,不出英雄。”對比我們現實的場景,真是深值玩味。管理者的眼界和胸襟,決定了公司的想象力以及相容于環境的自適應能力。有句話說得很不錯:“命運不是機會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問題;不是去等待的東西,而是去爭取的東西。”公司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確實取決于關鍵的管理者。與有思想的管理者一樣,有文化的公司同樣是一種稀缺品。有文化的公司才更有底線、更有韌性、更有追求。現實生活中,我、我們和我們生存的公司,與這些理念相對照,都有著不小的差距,這恰恰也是激發我們奮斗和持續改善的內在動力。這些理念和原則,是這本書的靈魂,統馭性地散布并體現于各篇章的始終。

一本書的原創價值無疑在于它的框架結構,這是進一步整合知識的堅實基礎。這本書框架結構的靈感源自何處,又是如何建構的呢?這首先要回歸真實的企業管理場景。現實生活中的管理活動,總是表現得紛繁蕪雜、包羅萬象。但究竟哪些才是最為核心、最為本質的管理活動呢?德魯克的論斷給了我很大啟發。德魯克將最基本的管理活動歸結為設定目標、建立組織結構、激勵員工、明確績效標準以及培養人才這5項,并認為正是這5項基本活動,共同將相關資源通過“人”的工作整合成具有生機和成長潛力的組織。在建構這本書的框架結構時,我將這5項基本活動進一步提煉,并最終整合為戰略、組織和文化這3個更為根本的管理范疇及其一體化框架。戰略顯然是管理的首要問題。戰略需要管理,戰略活動是管理者一項永不間斷的責任。現實中,很多管理者甚至包括一些CEO,正在迅速失去戰略思考能力,退化成一個事務主義者,滿足于做一個指揮改善運營細節的角色,或者熱衷于做一些過度交易,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在“戰略”問題之后,管理者最應解決好的便是“組織”問題了。結構由戰略決定,而組織又源于結構。對于管理者來說,“組織”命題涉及組織結構、組織能力以及與“人”相關的人力資源管理等一系列命題,這些都是關乎企業能力建設的核心問題。“文化”對人的行為存在內在的驅動機制,決定著管理者的行為方式,深刻地塑造并影響著員工的行為習慣和行為模式。管理者要真正做到讓文化在企業的運行體系逐步生根化育,其關鍵點在于價值觀和行為習慣。核心價值觀本身就是最長遠的戰略;只有當員工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與公司的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時,文化的生根和化育才能算是取得了成功。

在這本書的謀篇布局上,我又是如何延展這個框架結構的呢?從目錄和各部分導讀中,大家可以得做一番輪廓性的概覽。全書以“管理和管理者”為出發點,繼而用較濃縮的篇幅介紹了中國管理思想的人文傳統和近現代史背景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的“百年叢林”,并有重點地介紹了3位“有溫度的”管理大師及其理論,接下來依次延展的便是“戰略”、“組織”和“文化”這3個核心主題,探討管理者涉及這3個核心領域的管理理論和實踐歷練,最終再回到管理者自身,探討管理者的“學問和修養”并以此作為全書的終結。管理應聚焦于“人”和人性,注重企業的人性面。基于這一理念,全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管理者,管理者無疑是全書的主角。盡管書名是《青年管理者》,但這本書其實是寫給有志于管理的新時代青年和永葆“青年”狀態的管理者的,因而適用于各年齡段的管理者。我深刻體會到:青年只是一個相對的人生階段,這個階段止于年齡而不會止于積極的心態;人只要有學習的欲望,發展就永無止境。“青年”這個詞在這里的寓意,遠遠不止于年輕人,我們寧愿把它理解為一種蓬勃的進取心、一種持續的學習能力和一種無限的發展潛力,這跟年齡并無直接關聯。

汪曾祺先生曾經這樣說過:“我在構思一篇小說的時候,有點像我父親畫畫那樣,先有一團情致、一種意向,然后定間架、畫‘花頭’、立枝干、布葉、勾筋……”“寫字、作詩、作畫,完成以后,不會和構思時完全一樣。‘暨乎篇成,半折心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本書也經歷了類似的創作過程。其間,我老是默念著幼年讀過的王安石名篇——《游褒禪山記》。先生這樣說:“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也,可以無悔也。”“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先生在寫山水之樂所引發的思考,實際上于學問、于人生而言,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人之有志于學問,在多年治學的過程中,積累形成了與自身學問水平相適應的“學力”;有“志”與“力”還不夠,還得不能懈怠,不能“無物以相之”,這些都是出成果的必要條件。管理學本身就是一門涉及領域極其寬泛的學問,在框架結構、謀篇布局并整合知識的過程中,也一定得量力而行,得“深思而慎取之”。我的體會是,志愿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處就愈少,可以自解之處就愈多。確定的選題和題材,以及構建相應的框架結構,只有自己能夠駕馭的,才是適合自己的。

接下來,我用了3 000余字的篇幅,極扼要地闡述一下本書的核心內容和獨到觀點。

在現代商業社會,管理者是承擔管理職能的人,是聚合經濟資源真正創造價值的特殊資本,更是源源不斷地賦予企業活力、使此企業迥異于彼企業的關鍵要素。如果有幸走上管理崗位,成為一名青年管理者,我們就會慢慢體會到:認真工作給自己帶來的,不只是充盈感和自我實現,還有心性修行的作用。公司場景是管理者磨煉靈魂最恰當的地方,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遇到一家好公司,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下,青年管理者通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事業,磨礪了心性,逐漸養成一種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穩而不搖擺,就會慢慢贏得成功的職業、平和的心性和幸福的生活。

管理思想源于管理活動所積累的經驗,管理理論則是管理思想的提煉、概括和升華。管理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這樣能極大地增強管理實踐的自覺和有效性。我們在研究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時,首先要認識并理解中國的人文精神和傳統管理思想。中國的人文精神同樣閃耀著管理思想的火花,蘊含著豐富的管理元素,對現代商業精神和基本價值觀有著潤物無聲的深遠影響。我們還需要看到這一層:我國現代管理思想并不是自然承襲傳統管理思想而來的,也不是簡單移植西方管理思想而來的,它的淵源及形成過程較為復雜,跟我國較為復雜的近現代史特別是新“四史”有著直接關聯。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后,西方社會更早接受科學理性思想,在構建結構化的管理理論體系上,也因此超越東方逾百年。在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不斷演進的百年長河中,誕生了諸如泰勒、法約爾、韋伯、馬斯洛、麥格雷戈、斯隆、德魯克、波特、錢德勒、大內、卡普蘭、錢皮、普拉哈拉德、哈默爾、明茨伯格等一眾泰斗級人物。這些天才的頂尖人物,在奠定哲學基礎、構建結構體系和提煉方法論等方面,為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管理在向人性化轉向,管理者眼中的“人”,不應再是古典經濟學用隔離法抽象出來的“經濟人”,而是“生活在社會中世俗的人”。企業組織及其管理現象,在本質上是人的主體精神的外化。因而,我們應該把“人”視為管理工作的中心和管理學研究的聚焦點。麥格雷戈Y理論、德魯克管理思想和明茨伯格管理理論,透出濃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關懷,它們是“有溫度的管理理論”。在萬物互聯的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思想與認知模式,正好契合了后工業文明時期、數字化與智能文明時代的思想理念和文化邏輯。近年來,我國也涌現出一批為世人矚目的領先企業和思想深邃的超級管理者。這些都是我們進一步發展和豐富管理理論、貢獻原創性管理思想的文化前提和實踐基礎。在進入新一輪本土化的創新發展階段后,管理學的中國化之路更要立足于進一步豐富并突出“中國特色”的內涵,適度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真味和中華民族的自信心。

戰略的本質是“勢”。“非一旦一夕之故,其漸久矣”“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這些都是值得管理者揣摩玩味的重要戰略理念。戰略需要管理。對戰略問題的思考、再認識和分析判斷,要內化為管理者內心一種持續的、永不間斷的責任,這大約便是戰略活動的真義。企業如何建立并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這是戰略管理理論的核心命題。戰略管理理論的演進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古典戰略理論階段、競爭戰略理論階段(波特階段)和核心能力理論階段。戰略管理理論的演變過程,實質上就是不斷解構企業與環境這兩個最主要變量之間的關系,以此尋找并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真正源泉。古典戰略理論和競爭戰略理論持“競爭優勢外生論”觀點,認為競爭優勢源于企業外部;而核心能力理論則持“競爭優勢內生論”觀點,認為競爭優勢源于企業內部,企業之間競爭的實質就是它們適應環境能力的競爭。如今,一種綜合的觀點逐步占據了主流地位:競爭的成敗關鍵取決于企業適應環境的能力,有利的行業結構定位等環境因素則構成企業贏得競爭的重要補充。我們用極精簡的篇幅,系統介紹了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的核心能力理論及其實踐運用;此外,還從“戰略驅動組織變革”的角度,介紹了近年來興起的平臺組織和平臺戰略理論。

與“戰略”問題高度相關的便是“組織”問題了。組織源于結構,結構是由戰略決定的。對于管理者來說,“組織”命題涉及組織結構、組織能力以及與“人”相關的人力資源管理等一系列領域,這些都是關乎企業能力建設的核心問題,直接影響到企業戰略執行和價值創造的質量和效果。迄今為止,最有生命力的組織形式仍是以直線職能制為核心特征的科層制組織。企業內部各種力場的較力,形成了包括橫向的、縱向的和斜向的等各種依存關系,或拔而起之,或擠而止之,構成了管理者在企業組織中生存適應以及開展各種管理活動所依賴的人際關系環境,就像空氣一樣須臾不可分離。企業的組織能力,是基于所處的環境和既定的戰略,建立并持續改善自身資源組織方式以及相應激勵機制的能力。組織能力是企業戰略執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能力最終還是歸結于“人”的工作,要把企業的“人”組織起來,整合其意志,提升其能力,開發其潛力,提高其效率,以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

“文化”是一個特定組織在處理外部適應和內部融合問題中所學習到的,由組織自身發明、創造并且發展起來的一些基本隱性假設。這些基本隱性假設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也由此被新的組織成員所認同。企業文化就好比一塊絢麗的織錦,它的構成要素之間存在嚴謹的內在邏輯關系:企業的歷史及實踐促進了價值觀的形成;價值觀界定了員工行為的價值標準并重塑著員工的行為習慣;英雄人物是價值觀的具體化身;禮儀與慶典增強了價值觀的儀式感,并喚醒了員工的歸屬感和團隊精神;通過故事的傳播和英雄事跡的傳頌,進一步強化了價值觀,并繼續提供正向激勵的文化素材;除了公司的正式運營網絡外,文化還多半在一張隱形的“非正式網絡”上運行。在結構中注入文化,關鍵是要讓文化在企業的管理和運行體系中逐步生根化育。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無疑是文化落地的兩個關鍵領域。只有員工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與公司的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才足以說明文化的生根和化育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再回歸到青年管理者自身,學問和修養極其重要。管理者要不斷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理論功底、哲學素養,尤其要注重培養整合思維和系統思考能力。知識結構也即知識的內在結構,或者說知識在人們頭腦中的結構化。如果沒有一個清晰和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人們在認知能力上就容易糾纏于細枝末節,從而失去方向感,也失去了整體性。理論思維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特定環境下長期訓練的結果。學習是理論思維萌芽的起點,反思是理論思維培養的途徑,研究則是理論思維創新的深化。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需要具有一定的哲學品位和哲學思維,要懂得運用哲學思維和多種哲學方法,在多變和紛繁復雜的事務中抓住問題的本質,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合適方法。在開啟職業生涯時,青年管理者就應立志成為一名堅定的效率主義者。一個人的才能,只有通過有條理、有系統的工作,才有可能產生效益和成果。行事高效并不是生而有之,更沒有“天生的”高效管理者。高效管理者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從實踐歷練中得來的一些良好習慣和職業素養,使得他們的工作有條不紊,效率極高;長期累積下來,便是一種突出的成就。管理者如何能做到行事高效?德魯克提出了善用時間、專注貢獻、揚人所長、要事優先和有效決策這5條原則,在管理學界被稱為“德魯克的5條金律”。這些“金律”看似老生常談,但要深刻理解并長期堅持,做到這些的人并不在多數。在開啟職業生涯時,大多數管理者已經完成了系統的高等教育。然而,對于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學校教育只是一個起點,后天的學問功夫最不可忽視。辦事才能的訓練,人情世務的練達,是一種學問;德行的修養,內心的開悟,更是一輩子的學問。青年人在踏入職場時,生活的畫卷即將徐徐展開。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既然無法控制外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管理者也只能更多地轉向內心和日常生活。適度的取舍和整合,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生活保持更好的平衡;更進一步,才能使我們從容面對人生中的各種變故和挑戰,避免在人生的高光時刻過于膨脹,而在人生的低谷時期過于沉郁,這都容易迷失自己。人生要往外拓展,也要向內尋求。向外的人生,是事功,是一種做加法的涂飾人生;向內的人生,是道德文章,是一種做減法的簡化人生。超脫了外面的,才能向內尋求那個寧靜自若的境界。

前面也說過,一本書的原創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的框架結構,這也是專著和論文的一個本質區別。有了一個新穎、謹嚴的框架結構,我們才能更為條分縷析地整合知識,知識也就顯得更為結構化、條理化,這樣更便利于他人的消化吸收。框架結構必須體現原創性,而作為素材的知識則未必,它們與框架結構的自適性和相容性則更為關鍵。事實上,究竟有多少知識屬于原創性,也很難驗證。在人類文明史上,除了極少數公認的智慧人物及其矚目的原創性貢獻以外,那些汗牛充棟的文獻,如果也稱其為“原創性知識”,則更可能是作者本人的主觀主張,真正追根溯源,結果就未必令人信服。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對于后學生時代的我而言,著述不僅是知識的梳理和整合,更是知識框架結構的一種再創新,我把它看成是一種極好的深度學習方式。

2003年“非典”時期,我以“CPA+CMA+CFA”“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公司金融”“財務治理+價值管理+戰略控制”的獨特構思,完成了第二部《頂級財務總監》的創作。這個框架結構在當時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后續出現多部跟風作品,也側面驗證了這部書稿的受認可程度。這種敝帚自珍,其實魯迅先生也曾有過。他寫過這樣一段極俏皮的話:“我慚愧我的少年之作,卻并不后悔,甚而至于還有些愛,這真好像是‘乳犢不怕虎’,亂攻一通,雖然無謀,但自有天真存在。現在是比較的精細了,然而我又別有其不滿于自己之處。”

就像《頂級財務總監》一樣,我對這部《青年管理者》框架結構的原創性,也是有自信心的。它源于那些管理學大師和先賢們的深邃思想,受其全方位的引導和啟發,并經過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同時,這本書在素材選取上也非常用力和講究。作為素材的這些知識,大多源于我本人幾十年的長期閱讀,少數源于書稿寫作過程中針對性的搜集。素材得來后,不僅需要痛下剪裁功夫,更需要綜合融化,以自己的理解和文字風格轉述出來,然后方可斟酌使用。這本身就是一種極艱苦的創造活動。早期引進的管理學經典,大多存在文詞艱澀生僻、拗口難懂的毛病,也就是韓愈“佶屈聱牙”的說法,改寫起來頗費心力。那個階段,我的腦海中會閃過南北朝時期西域高僧鳩摩羅什翻譯佛經的歷史鏡像,心頭便有靈光閃過,深受鼓舞和警策。在素材的運用技法上,我放棄了專業論文的寫作要求,沒有在正文部分一一注明出處,而是按自己的理解轉述并盡可能列出原創者,再以參考文獻方式集中匯總并附在書后。這樣做的目的是行文曉暢,避免因各種腳注、引注造成文脈阻斷不相連屬而顯得支離破碎。

從寫作的角度看,管理學的專業著作不太容易駕馭。管理理論多是概念化、抽象化的,沒有經驗的人顯然無法理解。照傳統教科書的寫法,可能會挾有較濃厚的搜索味兒、機械味兒,少了那番親切有趣;全照著商學院案例的白描寫法,又淪落成一幕幕互不連屬的話劇劇本,少了深度、厚度和系統性。要想觸動閱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真正引起他們的共鳴,并喚起他們的經驗知識和內在直覺,如果著述人沒有沉潛多年的情境化經驗,確實無力達到這個水準。聯系到自身,當年主持重慶沿江高速公路工程建設項目以及此后負責中信集團司庫體系工作,是兩段重要的職業經歷,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收獲了必要的情境化體驗和感悟。埋藏在管理學作品中的,或多或少會顯現出作者個人的主觀意見和價值判斷。在理論與情境、與物象的融合上,我確實盡力和經心,做了諸多努力。雖然渴望完美,然不如意處卻十之八九。事實上,著述也像半杯水,很難有完美之時。這也正是需要讀者包容的一面。

各人的學習方式自有不同。有些人在實干中學習,他們不善于學習理論,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卻有著常人所不能及的悟性,總能從實踐中悟出更深一層的道理。有些人則長于語言,他們描述的東西都非常準確,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傳播給周圍更多的人;他們形式上是講給別人聽,實際上則是通過聽自己的講話來嘗試著學習,出眾的語言能力展現了他們的發展潛力。還有些人則是通過做筆記來學習,哪怕那些摘錄下來的材料日后未必真的會用。貝多芬是一個天才。他有留下隨筆小抄的習慣,但據他自己說,他作曲時從不會翻閱這些小抄。別人就問他為何還要費那個勁,他這樣回答:“如果我不立即寫下來的話,那些靈感很快就會忘得一干二凈;但如果我已經把它們寫到小本子上,我就永遠不會忘記了,所以也用不著再看它一眼。”

我記不清在什么地方讀過這樣一句話:有豐饒天賦的筆桿子,基本上絕不是好學生。當時有些納悶,然而細想一層,覺得還有其可信的一面:慣于寫作的人一般不靠“聽”來學習,而是靠“寫”來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顯然不相容于學校的傳統要求。再聯系到自己學生時代的經驗,我更相信這種說法了。我幼年上課時老是走神,小學老師每學期發給家長看的通知單,總會寫上一條“上課不認真聽講,開小差,喜歡做小動作”之類的評語;大概在高中以后,小動作自然是不會再做了,但對老師的水平仍然挑剔,聽下來感覺不可心,便會找各種理由翹課,也不大做課堂筆記和做作業。但這不等于不在學習,我更愿意花精力在教材上圈點評閱,也會從有口碑的同學那兒借來筆記,了解老師在課堂上究竟講了些啥。有了這些基礎性工作,再以自己所習慣的文字,將這些講授內容重新歸納,最終印在自己腦海里的,也就是原則性幾條,甚至寥寥幾個關鍵詞。如此以我為主,不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走,應付考試也是游刃有余,從沒有掛過科,總體成績也還算優異。長年積累下來,學業的底子較大多數同學反而更為扎實和系統。

現在回想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寫”的作用功不可沒。寫作既是一種“善于借助別人的語言”的訓練,更是一種“善于說出別人說不出的話”的能力,它會讓人變得更精確,更注重細節,更善于追根溯源,也更能真切地關注自然界萬物和周邊的人。幼年背誦魯迅先生的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很驚訝于魯迅先生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先生筆下的植物和昆蟲,我們也很熟識,只是做不到像他那樣精確地寫出它們的名字;我們或許也能用土話叫出幾個,但斷然無法寫進文字里。寫作過程中,講求一番“淺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濃”的筆墨情趣,“口頭語,說出便佳;眼前景,指出便妙”,那總能帶給人美好愉悅,能夠豐裕閱讀者的境界。寫出來的材料,做出來的文章,不矜持作態,文字就最要知味,求雅潔、少雕飾,自然成文,如行云流水,愈簡愈入深永,這便是上好的功力和境界。這種平淡最醇最可愛,也是最難的。平淡去膚淺無味只有毫厘之差,作者若是元氣不足,學問素養不足以充實之,寫出來的東西就味同嚼蠟。精神不佳,則筆不隨心;元氣不足,則文思枯竭。我雖然達不到這樣的水準,卻愿意以此作為自己的為文追求。

當年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學習經歷,確有不同尋常的收獲。在這所商學院,能夠聆聽吳敬璉、江平這樣的當世“醇儒”的面授或講座,還有諸如許小年、丁遠、許定波、陳威如、張逸民、肖知興、楊國安、李秀娟、黃明等一眾名師的指點,真是一種人生幸運。他們將嚴謹的經濟學與復雜的管理學熔為一爐,使我們對商業的觀察視野豁然洞開,幫助我們完成了管理思維的啟蒙。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所得來的感受與收獲則明顯不同。這里的著力之處,更多體現為嚴謹的數學思維及學術訓練。吳曉靈、廖理、康以同、趙岑等老師的育人情懷,還有田軒、余劍鋒等天縱才俊所展現的學術活力和才華,還有周圍那些極聰慧、極有靈性的“85后”和“90后”同班小同學,他們和順積中而英華外發,以不同方式予自己以別樣的熏陶和啟示。早年在江西財經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的求學經歷也很重要。木無根則槁,燈無膏則滅。如果沒有那個階段求得的學問作底,就好比石板上沒有土壤,任何新知識的種子也都難以借此生根發芽。如此下來,各個階段所吸收的知識,放到自己職業、生活和人生的具體場景,思考和感悟也就像那不曾間歇的泉流,這正是一個人學問和著述的根柢。人的學術門徑,也是轉極開闊,宜眼光開放,向多方面發展。萬類攸歸,“多”通于“一”。要說學問的師承,這大抵也算得上一種吧;說到底,還是那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道理。

這些背景性文字,初無定質,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此這般,時作時輟,綜計前后,行將半年有余。爰為結。

張云亭
2020年5月26日 初稿于上海怡東花園
2020年9月2日 改定于北京中信大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台县| 潮安县| 拉萨市| 永清县| 通道| 阿荣旗| 阳春市| 西平县| 吉木萨尔县| 饶平县| 建阳市| 桐柏县| 罗平县| 蓝田县| 锡林郭勒盟| 万荣县| 湖南省| 连云港市| 澳门| 景德镇市| 临猗县| 五河县| 河池市| 曲沃县| 衢州市| 怀化市| 望江县| 柞水县| 彭州市| 三门峡市| 无为县| 蒙阴县| 莱州市| 乐山市| 汾西县| 平舆县| 山丹县| 改则县| 平陆县| 观塘区|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