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文學論著——文賦
- 文學經典:文學評論與作品選集
- 韓喻編著
- 2982字
- 2021-05-26 19:03:12
那是在三國時期,吳國有一個顯赫的貴族世家,其祖父陸遜是東吳丞相,父親陸抗是東吳大司馬,文武兼備。這家再添了一個男丁,取名叫陸機。
陸機自幼秉承家訓,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熏陶,他精于詩文,工于書法,還擅長武術。他不僅才華出眾,而且相貌堂堂。史書《晉書·陸機傳》記載說:
機身長七尺,其聲如鐘。少有異才,文章冠世,伏膺儒術,非禮不動。
晉太康年間的280年,在陸機20歲時,晉武帝滅掉了吳國,陸機的哥哥陸晏、陸景都在戰爭中死去了,陸機和弟弟陸云也被俘了,后來被流放到了安徽的壽縣。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思想家、儒學家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使儒家思想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從此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第二年,晉武帝見陸機、陸云兄弟年少而富有才學,便動了惻隱之心,就釋放了他們,還讓他們回到了故鄉華亭的昆山。
這個華亭昆山,后來叫小昆山。陸機和弟弟陸云簡單修葺了位于華亭昆山北山腳下的陸家舊宅,并在東北坡修筑了一個讀書臺。從此,他們兄弟二人在這個景色秀美、遠離塵囂的地方潛心攻讀,詩文唱和,度過了10個春秋。
在這10年中,陸機兄弟倆博覽群書,完成了知識的升華和藝術的錘煉。特別是陸機,他在遍讀古今文章時發現了新的問題。
原來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的文藝觀點占了主導地位,當時遵循的是孔子論詩教的理論。到了魏晉時期,文學的地位日益提高,而且把文學創作提高到了“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并出現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賢”,文人輩出,以致形成了“魏晉風度”。
處于這樣的文學氛圍之中,陸機對整個社會進行深深思考,并決定寫一本書,用他的文學實踐體會,描述和分析創作的心理特征和過程,表達他的美學美育思想。他把自己的作品取名為《文賦》。
陸機的《文賦》出現,正是文學擺脫經學附庸地位而得到獨立發展之后,是在大量創作實踐基礎上產生的理論結晶。
《文賦》首次把創作過程、寫作方法、修辭技巧等問題提上了文學批評的議程。《文賦》全文以賦的形式寫成,全文1700多字,包括序文共20段,每段分論一個中心問題,綜合起來主要包括:文章的起源,文章的構思,文章的寫作,寫作構思中的靈感問題,各種問題的特點,文章的毛病,文章的社會作用。
在《文賦》中,陸機提出,情感是文學創作沖動的來由和起點。在藝術想象過程中,許多心理活動交織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辭紛至沓來,所要創造的藝術形象也愈加清晰鮮明。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的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正所謂“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
魏晉風度魏晉時期形成一種特定時期的審美理想。“竹林七賢”為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禮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縱歌,清靜無為,灑脫倜儻,他們代表的“魏晉風度”得到后來許多知識分子的贊賞。
在《文賦》中,陸機充分肯定了藝術想象的作用,認為在構思階段,則“收視反聽,耽思傍訊,情騖八極,公游成仞”,“觀古今于須臾,扶四海于一瞬”,“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表明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完全沉入藝術想象過程中。
禮 在我國古代,禮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之間交往中的禮節儀式。“禮”作為道德規范,它是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
陸機還強調靈感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他指出藝術創作成就的取得同靈感有密切關系。他認為靈感具有“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在《文賦》中,陸機將文體分為10種文體,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并對這10種文體從內容和形式進行了論述。
陸機提出的“詩緣情而綺靡”主張,具有開一代風氣的重大意義。他只講緣情而不講言志,起到了使詩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禮義”束縛的巨大作用。
在《文賦》中,陸機不僅研究了各種文體的風格特色,而且還從理論上總結了風格的多樣化及其形成原因,對創作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技巧問題也作了很多的分析。
在結構和布局方面,陸機強調必須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辭,也就是所謂“選義按部,考辭就班”。務必使意和辭都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使“抱景者咸叩,懷響者畢彈”。
在鋪陳意和辭的過程中,陸機十分重視意的主導作用,“理扶質以立干,文垂條而結繁”。以內容為主干,以文辭為枝葉。但是沒有華麗豐滿的枝葉,也就沒有生氣,只有枯樹干也不能成為一棵活的樹。陸機是主張內容和形式統一,情貌一致的。
誄 也稱“誄辭”、“誄文”,是哀祭文的一種,敘述死者生平,相當于后來的致悼辭或哀悼文章,起源于西周的賜謚制度,最早有記載的誄,是《禮記·檀弓上》,有文字記錄以后,我國最早的誄辭,為《左傳·哀公十六年》所載魯哀公的《孔子誄》。
在藝術風格上,陸機崇尚華麗之美,強調“麗辭”。這反映了六朝時期講究形式美的新時尚。對文學作品的藝術美,陸機以音樂作比喻,提出了5個標準:應、和、悲、雅、艷。
應是指音樂上相同的聲音、曲調之間相互呼應構成的音樂美,比喻文學的豐贍之美。他認為文學作品應如眾弦成曲、眾色成彩,做到枝葉繁茂、色彩交輝,而不是偏弦孤唱、獨帛單彩。
和是指音樂不同的聲音、曲調之間相互配合而構成的和諧音樂美,借此比喻文學創作上豐贍之美要和剛健的骨氣相配合。
悲是以音樂上的悲音來比喻文學創作要能充分體現鮮明強烈的愛憎感情,能夠真正感動人。
六朝 一般指我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期間南方的6個朝代。即三國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這6個朝代。六朝承漢啟唐,創造了極其輝煌燦爛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均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開創了中華文明新的歷史紀元。
雅是指和新聲、鄭聲相對立的音樂,指格調純正。陸機所說的“雅”,主要是指比較廣泛意義上的純正格調之意,而不贊成那種“或奔放以諧合,務嘈囋而妖冶”的輕浮格調。而且陸機本人對“新聲”十分重視,而且積極提倡。因為,在創作中追求新奇是陸機之一大特色。
艷是提倡詩要艷麗,具有很高的藝術美。這是陸機文藝思想中反映時代特點的重要表現,也是他突破儒家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表現。
可以說,陸機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個藝術創作思維的規律,對創作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技巧問題也作了很多分析。因此,《文賦》是我國古代研究文學創作特點的最早的一篇專論,在美學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文賦》對六朝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影響極大,不僅后來劉勰的《文心雕龍》是對陸機的全面繼承和發展,而且后來文學理論家摯虞、李充的文體論,沈約等人的聲律論,蕭統《文選》中的文學觀念等,都是在陸機思想的影響下,從某一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陸機的《文賦》可謂是曠世佳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完整地、系統地全面論述創作的文學理論作品,對后世具有重大的影響。
閱讀鏈接
在陸機所在的時代,有一篇著作叫《三都賦》,當時有好多人都在寫,包括陸機。這些人中有一個叫左思的寒門文人也在寫《三都賦》,分別是《吳都賦》,《魏都賦》,《蜀都賦》。這些賦實際上不只是寫3個都城,而是寫魏、蜀、吳3個國家的概況。
陸機對此很不以為然。當左思歷時10年,完成了這本《三都賦》時,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陸機看完左思寫的《三都賦》之后贊嘆不已,于是,將自己的《三都賦》手稿燒掉,以示輟筆。再后來便有“洛陽紙貴”和“陸機輟筆”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