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三分法辯證法研究
- 黃永奎
- 2771字
- 2021-08-20 16:33:23
序文二
由于本書的篇幅過大,先行把書的結構與主要內容簡單地說個清楚,還是很有必要的。
本書在結構上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導論》(辯證法實質的重新定義)。主要是對辯證法基本理論深入一步進行一般性探討。盡管在人類歷史發展中,辯證法作為一種理論指導思想,曾經起過極為巨大的實踐作用,可是近年以來,它似乎不那么紅火了,在實踐運用中似乎產生了一些問題。追問其原因好像還在于對辯證法實質的理解上。按照辯證法一般性理論,辯證法被認為是一種思想方法論,一種邏輯運作規律。這種看法有其正確性一面。從柏拉圖開始,已經流傳兩千多年。但在現當代看來,它的不足之處已經明顯暴露出來,因為它把辯證法僅僅理解為主體的人去認識客觀事物的方式方法,是由人本身采用的主觀手段和工具,它的內容、方法、過程、應用范圍、實際作用等等都是由人的主觀意志確定的。這一位說它有多少多少條原則,那一位則說它有怎樣怎樣的規律,沒有一個不容置疑、確定不移的客觀標準。從黑格爾開始,制造出了一系列概念辯證法,形形色色,龐雜多樣。這樣,真假辯證法混為一談,變成了單純主觀觀念性的東西。于是,有人指責它缺乏客觀依據,沒有充分的科學論證,指斥它屬于“無根的木,無源之水”,更有人呵斥它是可以隨手丟棄的用舊了的抹桌布。其實,真正的辯證法絕不可能是這樣的。本書第一大部分《導論》就是針對這種情勢而對辯證法的根本實質和理論內容進行再探討,深入闡明辯證法不僅僅是思想方法、邏輯規律、科學世界觀,而且更主要地在于它是客觀外在存在的普遍本原。它原本就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產生的東西,也不是主觀思維邏輯運作的衍生物。它是宇宙存在的本原性存在法則,本來就是物質世界一貫自在固有的存在本性,整個物質世界的內在本質結構就是對立面統一的。本書第一大部分《導論》就是要對此進行詳細的論證,明白地告訴人們,這里就是真正辯證法的根,真正辯證法的源。只要物質世界存在,辯證法就永恒存在。辯證法在本原上、實質上并不是單純主觀的東西,它最為廣泛而深入扎根立源于宇宙存在的整個物質世界中,最為普遍一般地存在于包括人的存在在內的一切存在物中。物質存在就是辯證法,辯證法就應該是物質存在。它既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觀科學依據,而且包含完整系統的不可移易的客觀科學內容。
第二大部分討論康德辯證法的理論體系。康德在哲學史上一大貢獻,這即他不僅僅使古代真正的辯證法恢復了璀璨榮光,而且具體豐富地充實了它的理論內容,彰顯了它的理論實質,闡明了辯證法原本是客觀外在存在的本真本相,思維認識辯證法是依隨于客觀外在存在辯證法而確立的,從而構建了一個明確的理論體系。但是,長時期以來,不知道什么原因,國內學術界對于康德辯證法卻總是諱莫如深,沒有人承認康德曾經有過的理論貢獻。人們似乎不愿意去追尋赫拉克利特辯證法在被淹沒了一兩千年之久后,在德意志專制統治的高壓之下,在近代誰第一個恢復了辯證法的科學雄姿。本書第二大部分正是要以康德的全部哲學著作作為對象進行全面深入考察,探明康德辯證法的整個理論體系、它的內容與實質。1755年康德發表第一部哲學著作《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通過對天體與天體體系形成與運行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我們這個宇宙存在的本原,指明對立面統一法則即基本物質微粒斥力與引力的內在本質結構構成了物質世界的本原、本性與本因,正是這種辯證法形成了一切物質存在物運動變化的最為普遍存在的客觀規律。顯然,康德的發現是與赫拉克利特的發現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實質上都是相一致的。以后,經過長時期思想醞釀,康德的發現日益深入與成熟,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進行思維方式革命,建立一整套認識辯證法的理論系統。康德這種變革的客觀實際效果得到歷史事實的一系列驗證:在德國,乃至整個西歐,統治思想界一兩千年之久的舊傳統形而上學完全垮了臺,德國建立了古典哲學體系。后來,馬克思稱康德的變革為“哲學革命”,康德的一些理論作為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同西歐近代歷史的演變相符合一致。
本書第一大部分的探討是作為第二大部分探索的理論前提而進行的,為第二大部分對康德辯證法的具體闡述提供理論依據;而第二大部分對康德辯證法的探討則是在第一大部分理論基礎上展開的,它作為具體的實例又反過來對第一大部分理論原則進行深入的例解與細致的論述,對作為理論前提的第一大部分內容做出詳細的論證。
康德在三大批判著作中建立的理論體系相當完整全面的對立面統一認識辯證法,即是與柏拉圖的“非此即彼”二分法根本有別的“三分法”辯證法。康德把這種認識辯證法當作普遍使用的一種辯證思維方式,用以去研究物質運動的規律,人類歷史存在的發展變化、道德實踐與政治法律領域的崇高原則,進行各種各樣的理論批判。因而,康德辯證法有一個顯著特點,它的理論體系、理論結構、各種基本元素都分散在各種著作中,滲透與融合于不同學科的理論分析與理論批判中,沒有一個專門著作加以統一論述。這就為對康德辯證法的認識制造了許多困難,叫人無法認識它的真面目。所以,有人不知道康德有豐富的辯證法理論,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這個方面,從康德那里搬去了全部東西的黑格爾的《邏輯學》(上、下卷)把康德完全遮蔽了。不過,需要注意到,康德清晰明確地闡釋了客觀外在存在辯證法與作為思想方法的認識辯證法相一致理論;在他看來,人用以去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方式必須而且應該與客觀外在存在在本質上取得一致;否則,如果一個向東,一個卻要向西,談何深入了解與分析客觀對象?
不過,無論如何,康德畢竟是早已遠去了的古人。他的一套理論體系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對于歷史人物,我們需要根據歷史事實資料,進行歷史主義的認識,做出恰如其分的辯證分析。康德生活在他那個歷史時代,必然受到他那個時代的影響,他無法加以擺脫。本書在有關章節中,曾經反復論及他的歷史局限性。他的辯證法是建立在二元論哲學基礎上的,必然包含極為明顯的問題,存在著十分顯著的抽象思辨性、主觀觀念性,內容本身并不是那么完整具體,缺乏清晰明確的系統架構,難于理解和把握。在他那個歷史時代,康德雖然是一位杰出的精英人物,他的前腳已經大大地跨出當時德國歷史時代的門檻,但是后腳卻仍然留在門檻內。他并不完全了解他那個世界存在的歷史時代,他生活拘謹平淡,一生沒有離開過波羅的海沿岸城市哥尼斯堡一步。哥尼斯堡同當時英國倫敦比較,畢竟屬于嚴重滯后的窮鄉僻壤。他并沒有親身經歷過任何歷史風浪的沖擊。他真的還根本不了解資本的實力已經開始浸透人們生活的一切領域,開始成為支配性的力量。當時英國商人資本已經進入哥尼斯堡,康德也與之有過密切的私人接觸,但是,他卻視而不見,見而不識。在他那個歷史時代西歐已經出現了“資本”,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卻幾乎完全沒有加以論及,他真還不知道作為一種社會經濟關系的“資本”究竟是何怪物。這是康德最為巨大的歷史局限性,不能不說是康德的歷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