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三分法辯證法研究
- 黃永奎
- 9101字
- 2021-08-20 16:33:25
二、康德二元論哲學的獨特性
康德對自己的哲學二元論是有所闡釋的。他反駁了指責他把世界假象化、屬于主觀唯心論等等觀點,從而使他的二元論哲學彰顯出澄明透析的特殊性。
第一,在人們對康德哲學批判的種種說法中,應該說,的確包含著不少中肯之詞,發人深省。但也有一些看法值得注意。單純用“不可知論”作為根據來確認康德哲學就是“主觀唯心論”這一說法還可以進一步討論??档碌摹白栽谥铩弊鳛橐粋€二重性概念是可以分析的。一方面,它被看作是一個“本體”,單純的“理智存在物”,一個超驗的、彼岸世界的、不可知的東西。在康德整個哲學體系中,它雖然是一個關鍵性概念,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但是它的地位及其所起的結構性作用并不影響整個理論體系的全局。甚至在對整個批判哲學體系進行整體性考量時可以略而不計。所以,縱然康德把“自在之物”看作是個不可認識的東西,具有極為強烈的“不可知論”、懷疑論、觀念論的性質。但也不能因此而斷定康德的全部哲學體系就都是“主觀唯心主義”。我們還需要注意到,康德設置“自在之物”這一概念具有其批判性意義。這即用它來指認“靈魂”“上帝”這一類虛幻之詞。這些東西在哲學史上爭來爭去,仍然是虛構之詞,不為經驗所證實,屬于不可認識之列。
人們指責康德為主觀唯心論者,其實,這種指責在《純粹理性批判》出第一版后就出現了。它指斥這部著作冗長干枯,晦澀難懂,不過是巴克萊主觀唯心主義的翻版??档碌弥院?,于1783年出版《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一書予以反擊。書中反譏這些不學無術之徒對人類理性毫無所知,卻要大言不慚,大講特講種種無稽之談??档旅鞔_指出,他的所謂“唯心主義”同笛卡爾、巴克萊等人的唯心主義有嚴格區別。
“一切純正的唯心主義,從愛利亞學派一直到巴克萊主教止,他們的論點都包括在這樣的一個公式里?!彩峭ㄟ^感官和經驗得來的認識都不過是純粹的假象,只有在純粹理智和純粹理性的觀念之中才有真實性’。
相反,一貫支配和規定我的唯心主義原則是:‘凡是單從純粹理智或純粹理性得來的對事物的認識都不過是純粹的假象,只有在經驗中有真實性’。
這同那種純正的唯心主義正好相反。我怎么居然把那種詞句使用到完全相反的意圖上去了呢?而這位評論家又怎么居然到處看到了這種相反的意思?”7
康德認為,他所確認的唯心主義是批判的唯心主義,它是對唯心主義的完全顛倒。它把從純粹理性觀念中得來的認識看作純然的假象,而把通過感性刺激而獲得的經驗看作具有確實可靠的真實性。這種唯心主義被打上了引號,顯然同巴克萊的教條主義唯心主義與笛卡爾的懷疑論唯心主義完全不同。因為它并沒有排斥和拋棄客觀現象,并不否定感性經驗??档逻@些解釋是不是僅僅說說而已,用以粉飾他自己呢?不,不是這樣的??档碌恼f法是有事實根據的,我們可以看到,在他的三大批判著作中,在強調先天知性知識的重要性的同時,處處都突出了“經驗”的重要性;他不僅突顯認識必須從經驗出發,理性從經驗開始,而且把經驗確定為檢驗真理的“試金石”??档率前选敖涷灐碑斪髁伺行晕淦鳎脕矸鬯椤办`魂”“上帝”這些荒唐和謬誤。因而,康德所說的“先驗的唯心主義”即“批判唯心主義”,其實質是哲學二元論。
第二,我們在評論康德的整個哲學體系時,是否需要考量《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對第一版的修改?在這個修改中,更為鮮明地突顯了他的哲學根本觀點。在第一版中,所謂“主觀演繹”十分強烈,十分看重純粹概念的分析和純粹邏輯論證,康德說了許多過頭話。
例子之一:
“沒有與一個至少是可能的意識的關系,現象對于我們來說就將永遠不可能成為知識的一個對象,因而對我們來說就什么也不是,而由于現象自在地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客觀實在性,而只是在知識之中才實存著,則沒有那種關系它就在任何地方都什么也不是了?!?a href="../Text/Chapter_11_0003.xhtml#b8" id="a8">8
例子之二:
“所以知性并不僅僅是通過諸現象的比較來為自己制定規則的能力:它本身就是對自然的立法,就是說,沒有知性,就任何地方都不會有自然,即不會有諸現象之雜多的按規則的綜合統一:因為現象本身不能夠在我們之外發生,而只能實存于我們的感性中。但自然作為經驗中的認識現象,連同它所可能包含的一切,都只有在統覺的
統一中才是可能的?!?a href="../Text/Chapter_11_0003.xhtml#b9" id="a9">9
這些話語,如果單從字面上來認識,不作進一步深入分析,就很明顯地可以斷定為“主觀唯心主義”的東西。
康德于1787年《純粹理性批判》出第二版時,對之作了大量修改,上述那些謬誤的話語幾乎都被刪除了,“主觀演繹”成分大大地縮減,“客觀演繹”明顯增強。整個修改工作著重于前半部?!跋闰灨行哉摗辈糠值男薷淖顬橐俗⒛康牡胤剑菍r空純形式的邏輯界位做出了明確界定??档陆忉屨f:“這種直觀方式之所以被叫作感性的,是因為它不是本原的,就是說,不是這樣一種本身就使直觀的客體之存在被給予出來的直觀方式(這種直觀方式就我們的理解而言,只能屬于那原始的存在者),而是一種依賴于客體的存在,因而只有通過主體的表象能力為客體所刺激才有可能的直觀方式。”10時空純形式之給直觀現象所提供的先天性時空統一性只是起范導性作用,這種作用本身是“依賴于客體的存在”的。時空純直觀雖然是先天地產生的,但是它的作用只是在受到客體刺激時才有可能發生。它不是構成性本原性的直觀,不可能改變客體存在的質料內容。它本身是派生性直觀??档逻@種修改,就清除了由空間與時間觀念性學說而導致的把整個感性世界弄成了僅僅是假象的種種誤解。
康德對第一版“先驗知性論”的修改較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二處。一是由于第二版的修改和補充,建立起了理論論證更加充分、實際可操作性更強、在認識過程中感性與知性的結合更易于進行的完善機制,從而使康德先驗哲學最為重要部分的先天綜合判斷原理更形完整。二是大大地加強了對唯心論的批判。這里著重討論第二點。
康德專門增補“駁斥唯心論”一大節。指名批判巴克萊獨斷論唯心論與笛卡爾懷疑論唯心論??档轮赋觯诘诙妗跋闰灨行哉摗敝?,巴克萊唯心論已經被完全摧毀,現在要來著重批判笛卡爾,針對的是笛卡爾“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笛卡爾對外物的存在從根本上就提出了懷疑。認為我們不可能通過直接經驗對之做出論證。外物的存在只有通過人的內在意識活動才能做出說明。所以,笛卡爾提出他的命題作為他的整個哲學理論的主要論據來加以論證。在他的命題中,“我思”是內部的經驗,被看作“我存在”的本因。笛卡爾的意圖十分明顯,要通過我的自我意識活動,來論證外在的我的存在。我能夠進行自我意識活動,這就證明我是實際存在的。而我的意識存在也就是我的實際存在,我的實際存在也就可以證明其他一切存在的存在。在對笛卡爾駁斥中,康德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另一個命題作為哲學原理,用以排除笛卡爾命題。
定理
“對我自己的存在的單純的、但經驗性地被規定了的意識證明在我之外的空間中諸對象的存在?!?a href="../Text/Chapter_11_0003.xhtml#b11" id="a11">11
這一條定理指明,由我的經驗規定了的存在意識完全可以直接證明外在空間中諸物的存在。這同笛卡爾命題比較,雖然都主張用意識來證明外物的存在,但它們之間卻有著本質性區別。笛卡爾所說的意識是純粹的主觀內在思維,完全由主觀意志確立的,與客觀外在的存在毫無一點關系,它完全拋開了實在的感性經驗,因而完全是一種可以由主觀意志任意虛構的意識。而康德所說的“意識”,“我存在”的意識,則是以經驗作為依據、由經驗加以規定了的意識。經驗是由外物的刺激所產生的、我的感覺器官發生種種變形而導致我知覺到痛苦、寒冷、發熱等等這些經驗意識,它們具有完全可靠的客觀實在性,因為它們直接起源于外在事物,經驗本身具有自明性,可以直接與外在事物相對照而證明它們之間是否相一致。如果不相一致,那么馬上就可以揭穿它的虛假性。所以,康德的上述原理是有根據的,對于這樣一條原理,康德做出了三點論證。1.“外部經驗本來就是直接的”,“內部經驗是間接的”,只有借助于外部經驗,內部經驗才是可能的。2.一切經驗運動表明,離開了物質,“我們就甚至根本不可能擁有我們也許可以作為直觀置于一個實體概念之下的任何持存之物”。3.外部知覺“只有通過外部對象的現實性才是可能的”,一個確定的意識的可能性必須要求有外部經驗性對象的實存。
通過《純粹理性批判》的改版,康德表明了他自己并不是主觀唯心論者,而他對他自己的觀念論也并不隱瞞。他在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中突顯了“經驗”與“理性”兩個最基本概念。
第三,我們需要注意到康德對理性概念的改造。對于它,康德既進行了批判性工作,也做了一系列具有本質性意義的改造工作,使理性概念包含辯證性。當初,巴門尼德創造性地提出理性概念時,他是把理性概念絕對思辨化了,完全貶抑和排斥雜多的經驗現象。柏拉圖繼之則將理念進一步純凈化神秘化,認為一般日常生活中瑣屑事物根本就不配有理念。他同樣抹殺經驗事實對于形成知識的重要性。
康德青年時期是接受了傳統形而上學理性主義哲學教育的。但盡管如此,后來受到休謨的影響,產生了哲學思想的重要轉折,轉而對理性主義采取批判態度。不過,并沒有完全加以拋棄,而是運用了辯證分析的方法,進行剖解。在康德看來,理性主義在存在論哲學根本觀點上包含著嚴重錯誤,但也不是完全的荒謬,其中也有某些合理因素。同感性這種意識比較簡單的低級認識能力相比較,理性思維能夠進行比較普遍廣泛而深入的思維活動,可以揭示現象并不直接呈現的、個別經驗事物并不明顯帶有的包含客觀可能性的一般性法則,能夠深入到現象的內層中去,因而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人的認識不能停留于感性認識上,而需要去把握現象后面隱藏得較深的本質,探索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康德領悟到,真正的理性概念是與事物相符合的,因而具有深遠的范導性、理念性、理想性,能夠切中時效,貼近實踐,而又能具有長遠眼光,高瞻遠矚,著眼于長久未來,使人從整體上看得更深更廣,進行全天候全方位觀察和考量,去觸動存在的終極本原,引導人類更合理地生存和發展。在康德看來,像正義、自由、堅毅、理智、自制、勇敢、公平、公正以及真善美這一類概念就是這樣的東西。。它們是對人自身、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界進行自我調節所必需的,為人類所必然追求的價值。對于它們,人類不僅不應該拋棄,相反,需要進行進一步開拓性研究,加以張揚噴發,使它們伴隨人類走向終極。
康德所領悟的理性概念范圍廣泛,內含豐富復雜,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僅局限于道德領域。人類理性是一個多層次系統性豐富復雜的理論體系。它是由經驗性理性與先驗性理性兩個部分構成的。康德不僅在《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中談論到經驗性理性,就是在《純粹理性批判》這部著作中也多次反復論及。
“所以在此第一個問題是:是否單是純粹理性自身就是對意志進行規定,還是它只能作為以經驗性為條件的理性才是意志規定的根據。”12
這里就提到兩種不同的理性概念:經驗性理性(“以經驗性為條件的理性”)和純粹理性(“先驗理性”)??档碌囊馑硷@然是企圖去闡明這兩種理性都足以構成意志規定的根據。他在闡釋中反復說到這兩種理性的作用:
“所以,一般實踐理性批判有責任阻止以經驗性為條件的理性想要單獨充當唯一對意志進行規定的根據的僭妄?!?a href="../Text/Chapter_11_0003.xhtml#b13" id="a13">13
經驗性理性是以經驗事實為條件而形成的理性原則。它們本身就是經驗性質的,包含人類經驗活動、經驗過程的理性內容,它們具有經驗的普遍必然性。康德在《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中對人類經驗性理性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來作分析??档抡J為,人類理性是“根據此前的自然原因所無法推論的東西作為開端,也就是說,以人類的存在作為開端”的。
“只要沒有經驗的人聽從大自然召喚,他就發現自己過得很不錯,可是理性卻馬上就來促動他,并通過口腹之欲來和并不與本能相結合在一起的其他某種官能相比較——例如某種視覺官能可以提供與此前的口腹之欲并不相似的事物——而力圖把他的飲食知識擴大到本能的限度之外(第3章,第6節)。這種嘗試,盡管沒有本能加以勸告,但只要違反本能,就可能得以偶然的方式而得到很好的結果,但是理性卻具有一種特性,那就是它可以靠想象力的幫助便創造出種種愿望來……那就是意識到自己的理性乃是一種可以使自己超出于一切動物都被定著的那種范圍之外的能力,——卻是非常之重要的,并且決定了未來的生活方式。”14
人類理性最初總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從飲食男女這些經驗現象開始,借助于人類頭腦所具有的想象力,創造出種種愿望來,從偶然轉向必然;人發現自己有一種自己抉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能力,而不是像別的動物那樣要被束縛于自然本能式適應性生活方式。于是,人類一旦嘗到自由的狀態,就再也不返回到受自然統治的奴役狀態。這就是從經驗性條件中產生的理性。然后再經過漫長時期的醞釀,從經驗性理性發展出先驗理性、純粹先驗理性??档虏⒉皇且粋€純粹先驗理性主義者,他非常注意并且細致地考察了人類經驗性理性的發展。在《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一文中,揭示出人類最初歷史的發展“有一種合乎規律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人類自身非社會性與社會性的對立面統一辯證運動,喚起了人類自身的全部能力,從單純的自然人發展到自然人與理性人的對立面統一,由野蠻進入文明。
康德對經驗性理性的深刻研究彰顯出,他的理性觀與笛卡爾、萊布尼茨這些唯理論者的理性觀有根本性的區別;康德的理性觀在整體上并沒有完全脫離經驗,而是包含著從經驗中產生的普遍必然的統一性。康德認為,理性(知性)必須以經驗雜多為對象,應用于經驗之上。這顯然同當初巴門尼德創立的理性概念有本質上的差異。這可以看作康德對唯理論理性概念進行變革的一個重要成效。
康德對唯理論理性概念的改造還有一個顯著的表現。唯理論者以及一般哲學家都是把人的整個認識過程劃分為二個階段,即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档峦ㄟ^對人類整個認識過程和認識史的精心研究,做出了進一步分解與辨析。為了避免唯理論過分夸大理性認識能力的錯誤,康德把理性認識細分為先驗知性認識與超驗理性認識兩個階段,并且對這兩種認識能力在它們的概念本質上、形式上、對象上、功能上等等方面做出了具體的規定,給它們確定了不可超越的底線。無論是知性還是純粹理性,只能是范導性原則,而非構成性原則??档伦龀龅倪@種界定是一種非常嚴格的理性立法原則,它有可能保證人的理性認識的客觀有效性,從而有可能把上帝、靈魂這一類絕對超驗性概念從哲學界域中排除出去。
第四,康德所說的“經驗”與休謨所說的“經驗”在意義上根本不同。康德哲學思想的轉向無疑受了休謨的影響,但因此就認為康德是休謨式經驗主義者,那這個結論也是不可能成立的。康德原本受到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的熏陶,為唯理論觀念所完全包圍,因為接觸到休謨哲學而驚醒過來。康德自己明確談到過這一點:
“我坦率地承認,就是休謨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條主義的迷夢,并且,在我對思辨哲學的研究上給我指出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15
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是單純的極端思辨哲學,沉醉于純粹理性的探究。它以理念作為研究的對象,沉迷于純粹概念的分析、命題的辨解、判斷的推理與論證,完全排斥對于經驗現象的探討,飄浮于懸擬虛幻的夢境中。而休謨哲學則重視經驗現象。這對于康德來說,自然是一個全新的境界。他會感到吃驚,并且轉到經驗立場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康德并沒有接受休謨的全部哲學,反而對它作了深入的剖析與考究,所接納的只是休謨尊重經驗事實、敬重對經驗現象進行研究的方向,而對休謨的研究原則、研究方法、研究結論等等重大的理論問題都持懷疑和批判的態度??档轮赋觯?/p>
“我根本不贊成他(休謨)的結論。他之所以達成那樣的結論,純粹由于他沒有從問題的全面著眼,而僅僅采取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假如不看全面,這個片面是不能說明任何東西的。如果我們從別人傳授給我們的一個基礎穩固的然而是未經發揮的思想出發,那么我們由于堅持不懈的深思熟慮,就能夠希望比那位見解高明的人更前進一步,多虧他的第一顆火星,我們才有了這個光明?!?a href="../Text/Chapter_11_0003.xhtml#b16" id="a16">16
休謨把經驗中時間上偶然產生的習慣性連接現象當作了必然的因果聯結,實際上卻是一種主觀必然性。休謨的思維方式也是獨斷論的,他認為經驗就是一切,完全忽視和排斥對理性原則的研究,認為要超出經驗界限是不可能的。
康德則認為,哲學的研究固然需要從經驗出發,以經驗為對象進行探究,這是一個涉及哲學方向的大問題,決定哲學的根本屬性。因而在這個根本性課題上是不應該弄錯了的。但是,康德又認為,經驗本身畢竟是一個現象,偶然出現的個別事實,屬于比較淺薄的感性層次。它往往著重于眼前的東西,有時甚至會產生假象或者混亂無序?!敖涷炿m然告訴我們某物就是如此這般的狀況”,但并不告訴我們為什么不能是另外的狀況,為什么必然是這樣。完全沉浸在經驗之中,會為某種假象所迷惑,陷于盲目迷惘之中。在康德看來,單純的經驗畢竟處于低級的認識階段,因而必須上升到高級認識階段。他要求超出經驗的表面層次,與先天性知識相結合,用先天知性范疇來統一經驗的雜多性,顯示經驗客體本身的普遍內在必然性。在康德觀念中,直接的經驗是永遠也不會給自己的判斷以真正的或嚴格的普遍性。嚴格的普遍性并不是從經驗中直接引申出來的,而是完全先天有效的。由此可以看到,康德改造休謨的經驗概念走的道路是,從經驗出發,以經驗為對象,同先天知性相結合。在他看來,只有純粹知性知識才能提供普遍必然性。走到這一步以后,康德還沒有停下來,他并沒有滿足于與知性的結合,他還要回到經驗事實上,用事實來加以檢驗。這樣,經驗客體又處于重要地位上。
康德對自己的哲學二元論所做出的分析涉及許多問題,包含錯綜復雜的內容,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有一定的全面性,顯示出明顯的獨特性。
1.這種哲學二元論是“先驗的二元論”。
“現在,按照我們的理性關于我們思維著的主體和我們之外的物所共處于其中的那種協同作用的通俗概念來說,我們就是獨斷論的。而我們把這些物看作不依賴于我們而獨立存在的真實對象,是按照某種先驗的二元論的,這種二元論把那些外部現象不是作為表象歸于主體,而是把它們像感性直觀所提供我們的那樣作為客體置于我們之外,并將其與思維著的主體完全分離開來?!?a href="../Text/Chapter_11_0003.xhtml#b17" id="a17">17
這種二元論把作為存在本原的“物質”和“思維”處置于同等地位上,都認作獨立實存之物,并確認這兩者的協同性相互作用。它們都處在與經驗性的關聯中,物質作為現象中的實體是現實地由外感官給與的,這正如思維作為內在實體是在內感官面前給予的一樣,它們作為外部知覺和內部知覺相互聯結起來,它們雖然在本質上是完全對立的,但卻并不是絕對地相互排斥,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這種物質實存只表現為現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本身。但是,如果物質現象離開了思維形式,那就根本不可能被認識,從而就什么也不是了。而思維形式離開物質現象,也會成為空洞的形式。
2.康德的哲學二元論與笛卡爾的哲學二元論有根本的區別。前者真正地確認存在有兩個獨立存在、獨立起作用的中心本原。他們協同地相互影響著,交互作用著,但并不存在一個絕對地支配另一個這種決定性作用。而笛卡爾的二元論被稱作“粗糙的二元論”,他表面上承認物質與思維兩實體的實存,但卻認為它們之間存在一個支配另一個、創造另一個的同一關系。笛卡爾說過:
“此外,我心中有一種相像的能力,我憑著經驗知道,當我從事考察物質性的東西時,我是使用這種能力的;這種能力可以使我相信有物質性存在;因此當我仔細地考察什么是想象時,我發現這只不過是認識能力對于形體的一種應用,形體是直接呈現于認識能力的,因此是存在的。”
“可是,如果我現在聽到某種聲音,看見太陽,感覺到熱的話,我到現在為止都是斷定這些感覺來自某些存在于我以外的東西的;最后我覺得美人魚、飛馬以及其他一切這一類的怪物都是我的心靈虛構和捏造?!?a href="../Text/Chapter_11_0003.xhtml#b18" id="a18">18
另一方面,笛卡爾又把“思想”“思維”看作客觀外在存在的“原因”與“根據”。這可以從他的命題“我思故我在”得到證明。他說過:
“我是一個實體,這個實體的全部本質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點,以便存在,也不依賴任何物質性的東西;因此這個‘我’,亦即我賴以成為我的那個心靈,是與身體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體更容易認識,縱然身體并不存在,心靈也依然不失其為心靈?!?a href="../Text/Chapter_11_0003.xhtml#b19" id="a19">19
由上引三段中可以明顯看到,盡管笛卡爾承認有物質性東西存在,并且確認感覺來源于外在的東西,但是他最終卻認為思維是一切存在的本因和根據、本性與本質,這樣,物質性存在的本原地位還是被否定了,上引最后一段中還非常明確地說到“心靈”是“我”、我的身體賴以形成的根據;縱然身體并不存在,但心靈卻依然存在,不失其為心靈。笛卡爾甚至認為一切都依存于理念化的上帝,是上帝創造了這個物質世界。
“我便指出什么是自然規律,并且不使自己的推理依靠任何其他原則,而只是依靠上帝的各種無限完滿性,力求對一切可以置疑的規律進行證明,指出它們確是如此,即令上帝創造出許多世界,也不會有一個世界不遵守這些規律……這個混沌的絕大部分物質如何必定遵守這些規律……”20
笛卡爾甚而至于假定感覺到的東西都是假的;他相信形體、形狀、廣袤、運動和地點都只是他的心智的虛構。所以,笛卡爾哲學只是名義上的二元論,實質上的觀念論。
3.康德的哲學二元論雖然屬于“折中主義”,這是他自己說過并且確認過的,但并不是“調和主義”,不搞和稀泥,也不是一團和氣。他對各種形式的舊傳統形而上學是有所批判的。
“理性批判在這里指出一個介乎休謨所攻擊的教條主義和他所提出的懷疑論之間的真正的折中辦法。這種折中辦法不像人們試圖去自己機械地規定的(這邊采取一點,那邊采取一點)誰都不認為是一條更好的那樣的一些折中道路;它是一個能夠按照原則精確規定出來的辦法?!?a href="../Text/Chapter_11_0003.xhtml#b21" id="a21">21
康德自己的說法是,他的先驗二元論是有原則的,這種原則對他的整個哲學體系都做出了“精確規定”。
康德認為,他所謂的“原則”有二條,一是堅持存在有二個獨立本原,這 即物質實體與觀念實體,它們各自構成元中心,支配和確定事物和思維的發展變化。二是堅持批判原則;在康德看來,只要不符合他的二元論根本觀點的,他便進行批判。因而,他不僅批判了觀念論,也批判了機械唯物論,以及它們各自的種種變形;不僅批判唯理論,也批判懷疑論經驗論。但是,康德的批判并不是完全絕對的排斥,對其中在他看來具有合理性因素的一些東西,他還是會加以吸納的。
4.康德哲學二元論的構成是有所選擇的。他的思維方式規定他必然地去進行選擇。他對舊形而上學進行過長時期深入考察,作過多層次的分析剖解,因而對之有精當的全面了解,深知其錯誤與荒誕、乖張與虛幻之處,加以排除,但是,康德的批判并不是完全絕對的排斥,對其中在他看來具有合理性因素的一些東西,他還是會加以吸納的。再加上康德自己獨立確立的根本原則,進行統率,儼然形成具有鮮明獨特性的二元論哲學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