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常見的心理障礙

介紹不同類別的心理障礙,簡要學習這些心理障礙的癥狀或表現,不是為了使我們成為診斷專家或心理治療師,而僅僅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識,知道自己和周圍的人哪些表現是正常的,哪些又是異常的,哪些則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這樣,我們不會因自己睡眠偶爾失調就以為得了“焦慮癥”,從而憂心忡忡,也不會將某些異常的表現放任不管,而錯過治療的時機。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在這里把常見的心理障礙分為神經癥、應激相關障礙、人格障礙、精神病性障礙四大類作簡要的介紹。

(一)神經癥

1.神經癥及種類

神經癥,舊稱神經官能癥,是一組由內心矛盾引起的輕度心理功能障礙。之所以說是一組,是因為神經癥的類型不同、表現各異,但性質一樣。常見的神經癥有以下幾種。

(1)神經衰弱。指的是內心矛盾失衡導致的興奮抑制功能紊亂。神經衰弱最突出的表現是睡眠功能紊亂——失眠。神經衰弱的人一般有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等睡眠障礙,有這樣癥狀的人睡眠時間短,睡眠質量差,晚上大腦思維活躍,白天精神萎靡。除了睡眠障礙外,神經衰弱患者常表現為精神疲乏,注意力難集中、效率低,回憶及聯想增多且難以控制,對光、聲、噪聲敏感;易煩惱、易激惹,常有頭部發脹或緊縮感,頭昏、頭痛、肢體肌肉酸痛等;此外還有心悸、氣短、多汗、肢冷、腹脹、尿頻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

大學生由于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問題、情感問題等原因往往會使大腦神經活動過程處于長期過度緊張的狀態,因此就有可能導致神經衰弱。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不再使用神經衰弱的診斷,但在我國,神經衰弱還是較為常見的診斷,通常由內科醫生診斷。有些同學會因為幾個晚上沒有睡好覺,就認為自己患上了神經衰弱,其實這是一種過慮的擔憂,因為對于神經衰弱的診斷有嚴格的標準,并非偶然幾天的疲勞感或者睡眠失調。有時候,對神經衰弱的疑慮和擔心,反而會導致一些心理和軀體的癥狀出現。

對于神經衰弱的治療一般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步進行,同時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適度增加體育運動。

(2)強迫癥。又稱強迫性神經癥,以患者反復出現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特征。患者明知是毫無意義的、不必要的但主觀上又無法擺脫,感到非常苦惱和焦躁。

強迫癥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經常懷疑手被污染而頻繁洗手;反復思考或回憶一些不必要的問題;出現一些不可控制的對立思維;等等。

強迫觀念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強迫思維、強迫性回憶、對立性思維、強迫表象、強迫意向等。強迫行為則包括強迫檢查、強迫洗滌、強迫計數、強迫儀式行為等。例如,很多人都有一種習慣,出門以后有時會忍不住回頭看看門有沒有鎖好,其實這原本只是一種謹慎的表現,這種行為本身還遠遠達不到“強迫癥”的程度。但如果每次出門后,必定要反復返回檢查多次,以至于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而且自己也很想控制這種行為卻實在無能為力,就應當考慮強迫癥的可能了。強迫傾向高的人常常有一些完美主義的特質,他們希望把每一件事情都思考清楚,并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下,由此才產生了強迫的觀念和行為。而這樣的特質,又往往會促使他們把事情做得比別人更完美。因此,具有強迫傾向的人常常可能在競爭中處于優勢,所以強迫癥又被一些人稱為“精英病”。大學本是精英云集的地方,大學生普遍的強迫傾向可能會高于其他人。因此,認識自己和周圍人的心理和行為狀態,分辨什么是正常的強迫傾向,什么是需要尋求醫生幫助的強迫癥,對大學生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五分鐘了解強迫癥來源:PPTV

(3)恐懼癥。恐懼癥是指對某種客觀事物或特定情景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和緊張。患者在情感上表現出恐怖、害怕的情緒,害怕與處境不相稱,害怕一般人都不該害怕的東西,雖知道這種恐懼反應是不合理的,但在相同的場合仍反復出現,并導致患者采取回避反應,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功能。恐懼癥常見的有場所恐懼癥、社交恐懼癥、特定恐懼癥。

場所恐懼癥是對一般人都不該害怕的場所產生強烈的恐懼與回避,這些場所有空曠的場所、超市、劇院、電梯間、車廂或機艙等。社交恐懼癥是指對一種或多種人際處境存在持久的強烈恐懼和回避行為。恐懼的對象可以是某個人或某些人,患者會害怕與他們面對面談話或相處,會想盡辦法回避這樣的情境。因此,社交恐懼癥對正常學習生活的影響相當嚴重。特定恐懼癥是指對存在或預期的某種物體或情境的不合理焦慮。常見的恐懼對象包括:某些動物(如狗、貓、蛇等)、昆蟲(如蜜蜂、蜘蛛)、某些利器(如刀、尖銳物品)、登高、坐飛機以及特定的疾病,等等。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恐懼害怕一定是“不合情理”的,比如一般的怕狗怕貓并不能算作恐懼癥,因為它具有“合理”的成分,然而,如果連狗和貓的圖片也要回避,一只玩具狗也會引起極度的驚恐,并且自己明知不合理卻無法控制,才需要考慮恐懼癥的可能。

(4)焦慮癥。焦慮癥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癥,是神經癥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征。

焦慮是一種沒有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緊張狀態,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人的警覺度,充分調度身心潛能。但過分的焦慮會妨礙人們去應付和處理危機甚至妨礙正常生活。

焦慮癥患者顯得比別人都“煩”。由于內心矛盾擺不平,導致內心煩躁不安。臨床上,焦慮癥可分為急性焦慮發作(或稱驚恐障礙)和慢性焦慮癥(或稱廣泛性焦慮障礙)兩種。

急性焦慮發作患者多在精神創傷后突然發病,出現大禍臨頭感或死亡來臨感,驅使他們尖叫、逃離或躲藏起來,但說不出究竟怕什么;經常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緊張、焦慮,感到恐懼、難以忍受,似乎預感到某種不幸;感到“心臟要跳出來”,胸痛或不適,有“喉頭堵塞”或“透不過氣”、馬上就要死亡、窒息之感。慢性焦慮癥的軀體癥狀和心理癥狀同時發生,患者常常會心煩意亂、過度敏感、終日緊張等,導致注意力渙散。

焦慮癥的治療。治療焦慮癥的方法首先是吃藥,用安定類的抗焦慮藥以及抗抑郁藥治療,待焦慮情緒被控制后,再進行心理治療。一般是通過生物反饋療法、行為療法,訓練自己控制自己的生物節律,學會一個新的行為模式。

(5)抑郁癥。抑郁癥是對痛苦經歷的抑郁反應,其抑郁程度與經歷不相符,但無精神病象征。大部分抑郁癥患者起因是一定的心理應激,如親人離世、婚姻關系破裂、被迫與親人分離、身體疾病或者致殘、工作環境壓抑等。

抑郁癥臨床表現主要通過抑郁情緒來表達,如心情壓抑、意志消沉,身體上表現為頭疼、眩暈、心煩意亂,進而導致內分泌紊亂,性欲下降,月經不調。過分關注軀體狀況,常有頭痛、頭昏、耳鳴、口干、心悸、胸悶、腹脹、便秘、多汗等,醫學檢查均無器質性病變。

抑郁癥患者最突出的癥狀是持久的情緒低落,對日常活動包括業余愛好和娛樂興趣顯著減退,感到生活無意義。常沉思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壞處想。易傷感流淚或愁容滿面,內心矛盾重重。自我認知錯位,放大自己的缺點,常常自怨自艾,精神一蹶不振,缺乏自信心,反應遲鈍,做事懶散,甚至有輕生念頭。社交活動減少,不愿主動與別人交往,心境低落、煩躁、易激惹。

在實際生活中,應多關心、鼓勵、支持抑郁癥患者,讓其有治療疾病的信心。同時密切觀察其言行舉止和心理變化,以加強安全管理,防止意外發生。

(6)癔癥。又稱歇斯底里癥,是一種沒有器質性病變,以人格傾向為基礎,在心理社會因素影響下產生的精神障礙。

癔癥臨床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主要表現有分離性障礙和轉化性障礙兩種。

分離性障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表現形式,包括癔癥性意識障礙、情感爆發、癔癥性假性癡呆、癔癥性遺忘、癔癥性身份障礙、癔癥性漫游、癔癥性精神病等。例如,情感爆發表現為情感過分發泄,時哭時笑,吵鬧,對自己的情況以夸張性來表現;癔癥性遺忘表現為突然不能回憶起重要的個人經歷;癔癥性假性癡呆給人傻呆幼稚的感覺。

轉化性障礙又稱癔癥性軀體障礙,表現為運動障礙與感覺障礙,其特點是多種檢查都不能發現患者的神經系統和內臟系統受到器質性病變。運動障礙包括:痙攣發作、局部肌肉抽動、肢體癱瘓、行走不能等;感覺障礙包括:感覺過敏、感覺缺失、感覺異常,以及癔癥性失明、失聰等。

(7)疑病癥。病癥又稱疑病性神經癥,目前歸類于軀體形式障礙中,主要指患者擔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病人訴軀體癥狀,反復就醫,盡管經反復醫學檢查顯示陰性以及醫生給予沒有相應疾病的醫學解釋,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顧慮。

疑病癥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或身體某一部分功能過分關注,懷疑自己患上了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但與實際健康狀況不符。患者雖然經過全方位的檢查,顯示沒有問題,但依舊無法消除固有成見,患者的整個心神被疑慮和恐懼占據。

疑病的臨床癥狀有:疑病性煩惱、疑病性不適、過分敏感、疑病觀念。

閱讀卡片

你有疑病癥傾向嗎

1.堅信自己患有某種疾病。

2.雖然看過醫生并確認無病,但仍堅信自己有病。

3.常常伴有焦慮和抑郁的癥狀。

4.自己內心世界非常痛苦,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和學習。

5.持續時間在3~6個月。

評價:

如果符合上述兩項及以上,那么則有疑病癥的傾向。

2.神經癥的判定

神經癥主要表現為持久的心理沖突,患者察覺到或體驗到這種沖突并因此感到痛苦或妨礙社會功能,但沒有實質性的病例基礎。因此,要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弄清楚心理沖突的性質是常形還是異形。心理沖突的常形有兩個特點:一是它與現實處境直接相聯系,涉及大家公認的重要生活事件,如夫妻感情不和,長期想離婚又不想離婚,十分苦惱;二是它有明顯的道德性質,不論你持什么道德觀點,你總可以將沖突的一方視為道德的,而另一方視為不道德的,上述的例子便是如此。

心理沖突的變形有以下兩個相應的特點:一是與現實處境關系不大,或者涉及的是生活中細小的瑣事,一般人覺得能夠簡單解決的事卻造成了心理障礙患者內心的矛盾和沖突。不懂精神病理學的人會難以理解這樣的沖突,比如某病人糾結于是否吃藥,或者糾結于吃藥的時間。二是心理沖突的變形道德色彩不明顯,雞毛蒜皮的瑣事通常不涉及道德層面。心理沖突是具有常見性的,但是心理沖突的變形則是神經癥性的。如果僅限于心理沖突常形,那么影響還不那么明顯。一旦出現頭痛、記憶力變差、身體臟器障礙等,心理沖突就發生了變化,很容易發生變形。

神經癥的評定方法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病程:不到3個月為短程,評分1分;3個月到1年為中程,評分2分;1年以上為長程,評分3分。

精神痛苦的程度:輕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動設法擺脫,評分l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擺脫不了,需借別人的幫助或處境的改變才能擺脫,評分2分;重度者病人幾乎完全無法擺脫,即使別人安慰開導、休閑娛樂或長期休養也無濟于事,評分3分。

社會功能受損程度:能照常工作學習以及人際交往只有輕微妨礙者,評分1分;中度社會功能受損害者工作學習或人際交往效率顯著下降,不得不減輕工作或改變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不得不盡量避免某些社交場合,評分2分;重度社會功能受損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學習,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學,或完全回避某些必要的社會交往,評分3分。

如果總分為3分,可以認為還不夠診斷為神經癥。如果總分不小于6分,神經癥的診斷是可以成立的。4~5分為可疑病例,需進一步觀察確診。要補充說明的是,對精神痛苦和社會功能的評定,至少要考慮近三個月的情況才行,評定涉及的時間太短是不可靠的。

(二)應激相關障礙

應激相關障礙舊稱反應性精神障礙或心因性精神障礙,是指一組主要由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引起異常心理反應而導致的精神障礙。臨床上包括:

1.急性應激障礙

急劇、嚴重的精神打擊,刺激后數分鐘或數小時發病,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意識范圍狹隘,定向障礙,言語缺乏條理,對周圍事物感知遲鈍,可出現人格解體、有強烈恐懼、精神運動性興奮或精神運動性抑制。

2.創傷后應激障礙

創傷后應激障礙又稱延遲性心因性反應,是指在遭受強烈的或災難性的精神創傷事件之后,數月至半年內出現的精神障礙。如創傷性體驗反復重現、面臨類似災難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對創傷性經歷的選擇性遺忘。其引發原因可以包括自然災害、事故、刑事暴力、身體侵害、虐待、疾病、戰爭等。例如,發生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就有可能引發很多人的創傷后應激障礙,在其他遭遇重大創傷的人身上(如親密的人去世、遭遇車禍、遭遇劫匪),也有可能罹患這種疾病。

你了解精神余震PTSD嗎?來源:果殼網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識別要點如下:一是遭受了異乎尋常的創傷性事件或處境。二是出現了三組核心癥狀,包括侵襲性癥狀(如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創傷經歷,反復做噩夢等)、警覺性增高癥狀(如入睡困難或者容易驚醒,過分地擔心和害怕等)和回避癥狀(如冷漠對待親人,拒絕與人交往,避免參加與不好回憶有關的活動等)。三是需要評估創傷反應造成的社會功能損害程度,主要看這些癥狀是否明顯干擾了個體的正常生活方式,包括工作、學習、家庭生活、娛樂等。

3.適應障礙

適應障礙是指在易感個性的基礎上,遇到了應激性生活事件,出現了反應性情緒障礙,適應不良性行為障礙和社會功能受損。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個月內起病,病程一般不超過6個月。

(三)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是在個體發育成長過程中,由遺傳、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環境因素造成的個體心理與行為持久性的固定行為模式。人格障礙患者,其人格特征偏離正常狀態,人格內在發展不協調,是一種異常的病態,通常表現為對人冷漠無情、易沖動易怒、自控能力差,而患者自我認識不夠,認為自己的表現是合情合理的。

人格障礙主要有以下幾種。

(1)偏執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以過分的固執、猜疑、不信任和好嫉妒為主要特征。病人通常敏感多疑,常將他人無意的或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輕蔑;過分警惕與防衛,不信任別人的動機,認為別人心存不良;從常見的事件中理解出隱含的貶低或威脅性的含義;以自我為中心,自視甚高,過分敏感,推卸責任,怨天尤人。臨床發現這一類病人中男性居多。

(2)分裂樣人格障礙。分裂樣人格障礙的特征是社會隔絕,情感疏遠,表現為對社會生活和親密關系淡漠,情感表達受限,他們缺乏親密的人際關系,缺乏性興趣,對戀愛也缺乏熱情。體驗不到愉快,對人冷淡,很少對娛樂活動感到樂趣,情感平淡、淡漠。因此對褒貶都無動于衷,也很難對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總是單獨活動,過于沉湎于幻想和內省。沒有親密朋友,不能與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

(3)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叫悖德型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類型,也是對社會危害最大的一類。其主要特征是不斷出現違犯法紀或犯罪行為。這類人容易激惹、斗毆和攻擊別人,心腸冷酷、忘恩負義,對自己的至親也不例外,危害別人時無內疚感。表現為工作不良,婚姻不良,情感膚淺,無情,自我中心,無內疚感,不能共情,不誠實,欺騙、捉弄他人,沖動性、攻擊性。正如其他的人格障礙一樣,他們“變壞”往往不是在成年期形成的,而是在青少年期就有品行障礙。他們的性格當中有很多方面都與此有關。比如,難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沖動或暴怒以及缺乏同情心等。

(4)邊緣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突出特點是人際關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穩定性。他們通常表現為人際關系不良,情緒不穩定,行為具有明顯的沖動性,甚至有自傷和自殺行為,存在自我認同障礙,同時也易于出現抑郁、酒精與藥物濫用等方面的問題。患者在人際關系方面容易走極端,對親密的人忽好忽壞,好時認為對方完美無缺,壞時恨不得將對方整個人毀掉。情緒暴躁,常常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來緩解情緒,如喝酒、自傷、與人打架,有時行為表現像精神病急性發作狀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對于被遺棄有強烈的恐懼,他們之所以在人際關系方面存在這么多不穩定的特點,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害怕被拋棄。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以女性居多。

(5)表演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又稱癔癥型人格障礙,突出特征是過分情緒化,同時需要尋求他人的關注。他們往往因其過分招搖和輕浮的表現成為人們注意的中心,而這正是他們所需要的。然而,他們雖然需要情愛和注意,但因為本身人格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對他人一方面具有依賴性,另一方面又常有玩弄他人的傾向;他們對人情感膚淺,說話做事裝腔作勢(戲劇化特征),同時充滿了誘惑或挑逗行為,因此很難維持穩定可靠的人際關系。表演型人格障礙以女性居多。

(6)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突出特點就是妄自尊大。他們過分需要成就和贊賞,常常全神貫注于自己的智慧和成功的幻想;過分自我關注,自我中心,不能接受批評意見,嫉妒心強,或者相信自己在被別人嫉妒;他們缺乏共情能力,不能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這不僅令他人無法忍受,也給病人自己帶來適應不良的痛苦。他們頤指氣使,唯我獨尊,堅信自己獨一無二,夸夸其談,幻想無限的成功。

(7)回避型人格障礙。回避型人格障礙以長期和全面地脫離社會關系為特征,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能應付。此類病人在生活中對負性評價過分敏感,易于焦慮,對自我價值感缺乏信心。他們缺乏自信,害怕拒絕,擔心被批評,不愿意與人交往,回避社交活動。

(8)強迫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過分關注秩序,他們通常有完美主義傾向,強烈的自制心。在平時的生活中,常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過分認真,過分注意細節,過分自我克制、自我關注。他們表現為刻板固執,墨守成規,過多清規戒律,異常節儉,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他們的心理過程受思想和行動的理性所驅使,而非感覺感受。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他們的一種人格特點,與“強迫癥”存在一些區別,盡管兩者會有共病的情況,但強迫型人格障礙者并不一定有強迫癥的癥狀,如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

(9)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務不能做出決策,很難單獨展開計劃或做事。常有無助感,總希望他人為自己做重要決定,因害怕被他人遺棄,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為討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當親密的關系終止時,會感到無助或崩潰。

(四)精神病性障礙

常見的精神病性障礙包括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情感障礙、妄想障礙、暫時性精神失常等幾種疾病,以及重癥抑郁癥和躁郁癥。精神病性障礙可以說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通常稱為精神病。因為精神病人與現實接觸的能力,即對環境刺激進行感知、體驗并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受到了損害,導致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精神分裂癥是慢性的、最能使人喪失能力的一種心理障礙。其他心理障礙的患者,如焦慮障礙、物質依賴,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照顧自己,能自己謀生、完成工作,即他們的社會功能基本還是完整的,而精神病患者在其疾病發作期卻通常會失去這些能力,精神病一般都需要在精神科接受住院治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化市| 潞西市| 长春市| 霍城县| 天津市| 望江县| 旺苍县| 香格里拉县| 葫芦岛市| 保靖县| 双牌县| 平乐县| 始兴县| 恩平市| 上蔡县| 休宁县| 浑源县| 北票市| 万荣县| 正定县| 清苑县| 澳门| 叙永县| 黎平县| 邹平县| 都安| 岐山县| 原平市| 缙云县| 瓮安县| 安达市| 独山县| 九江市| 额敏县| 盘锦市| 毕节市| 泰宁县| 扎兰屯市| 鸡东县| 南丹县|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