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妃甸野生植物大觀
- 唐山市曹妃甸區政協文史委編
- 1469字
- 2021-10-29 10:05:25
相遇綬草
我喜歡去百度欣賞各種各樣的花花草草。當我第一次在百度見到綬草的花,簡直要驚呼出來:此花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見!想象中,如果是在河邊的草地上看到綬草的花,定要向河水中張望一下,看看是否有下凡的仙女,偷偷地在清澈的河流中沐浴,說不定,那美麗的綬草花朵正是仙女剛剛脫下的霞衣,暫時丟在草地上,很快又會被仙女攜走。
俗話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我原以為怕是此生都難見一面的綬草,竟然在曹妃甸有緣相遇、相識。
混在雜草叢中,綬草的莖與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被其他草色淹沒得全無蹤跡,但是,花季來臨,她那超凡脫俗的美,我稱之為“孕育在一朵花中的曲線美”,經過鮮艷而明亮的粉紅色渲染之后,連整片草地都頓然蓬蓽生輝。
綬草的花葶生于莖的頂端,直立成一根稍帶螺旋狀的柱子,長10~25厘米,精致而小巧的粉色鐘狀小花,一朵緊挨著一朵,斜向上方螺旋狀排列于花葶之上,仿佛一群在直立的鋼管上表演雜技的少女,任誰見了都不能不驚嘆造物主的精湛,大千世界的美妙。花朵排列的方向,有的向左旋,有的向右旋,不拘一格。唯一的缺憾就是花太小,需要湊近了才能勉強看清花的構造。最好能準備一個放大鏡,如果你想仔細欣賞花冠部分的話。不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它別致的外形已經稱得上得天獨厚,魅力無窮,不能再求全責備。
據《中國植物志》記載,綬草屬約有50個野生種,大多原產在北美地區,少數分布在亞、非、澳及南美洲;《Flora of China》記載我國有3個種,除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外,還有香港綬草(S.hongkongensis)和宋氏綬草(S.sunii),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綬草這個種。同屬大多數種類都開白色花,綬草是其中為數不多的能開粉紅色花的種類。我在曹妃甸看到的綬草就是開粉色花朵的,想來白色的花,絕不會有把整片草地都渲染得蓬蓽生輝的效果。
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Pers.)Ames],其拉丁文名稱以及中文名稱,均與它花序的螺旋狀特征有著緊密的聯系。屬名Spiranthes的意思就是“螺旋狀的花”,種加詞sinensis表示“中國”(因為本種的模式標本采自我國廣東)。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人就已知曉了這種可愛的野花,并把它寫入了《詩經》。《國風·陳風·防有鵲巢》中寫道:“邛有旨苕,防有鵲巢。中唐有甓[pì],邛[qióng]有旨鷊[yì]。誰侜予美?心焉惕惕。”這里的“鹝”,通“虉”,一種雜色小草,即綬草。
綬草為蘭科植物,有根數條,指狀,肉質,簇生于莖基部,因其肉質根與人參相似,再加上花朵的排列如同一條龍盤在柱子上,故而也有“盤龍參”的俗名。我國民間常以其根和全草入藥,目前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綬草/龐博 攝
綬草的莖較短,近基部生2~5枚葉片。葉片寬線形或寬線狀披針形,直立伸展。綬草的萼片也很有特點,下部靠合,中萼片狹長圓形,舟狀,長4毫米,寬1.5毫米,先端稍尖,與花瓣靠合呈兜狀;側萼片偏斜,披針形,長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稍尖。花瓣斜菱狀長圓形,先端鈍,與中萼片等長但較薄;唇瓣寬長圓形,凹陷,長4毫米,寬2.5毫米,先端極鈍,前半部上面具長硬毛且邊緣具強烈皺波狀嚙齒,唇瓣基部凹陷呈淺囊狀,囊內具2枚胼胝體。花期7-8月。
據說,作為被子植物第二大家族(第一當然是菊科)蘭科中的一員,綬草可能是全國范圍內最為“泛濫”的一種野生蘭花,它的自然分布范圍相當遼闊,北至西伯利亞,南至澳大利亞,西至中東的阿富汗境內,向東一直至日本均有分布記載。在我國境內也是幾乎全國各省區均有,喜生于山坡或灌叢林下、草地、河灘或沼澤等比較濕潤又向陽之地。
需要強調的是,所謂“分布”僅僅是指其行跡所到之處,并不表示其密集的程度,就好像我們常說的“可能性”,并不代表“現實性”一樣,所以,如果你有幸在曹妃甸見到綬草,請務必珍惜。
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