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灤州流淌的文脈
- 中共灤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 3342字
- 2021-10-29 10:00:36
求仁得仁
這條成語出自《論語·述而》:“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夷齊是古灤之地人,這條成語自然與灤州有關。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哥倆節義高行,視王位如糞土,為了互相推讓王位,相繼逃出孤竹國,來到西周之地。到了那里發現并不是他們的理想之所,于是發誓不吃周朝的糧食,不要周朝的俸祿,最后病餓而死,表現了他們高尚的氣節和信守承諾的精神,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上至歷代君臣下至黎民百姓,都把夷齊作為人生楷模和學習典范。夷齊讓國、叩馬而諫、恥食周粟、餓死首陽的故事,散見于《史記》《列子》《呂氏春秋》《太公六韜》《大戴禮記》和《論語》《孟子》等著作中,可見夷齊的事跡傳承有序是很真實的。
對于夷齊的言行事跡,歷代褒揚甚多,如孔子、孟子、管子、列子、韓非子、屈原、陸賈、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盧綸、朱熹、元好問、吳隱之、胡曾、王績、文天祥、劉伯溫、商輅、顧炎武、曾國藩、譚嗣同等,就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詩文來看,至少在360篇首以上。特別是我們尊為圣賢的孔子和孟子,早就把夷齊尊為圣賢之人。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論及夷齊。《論語·公冶長》中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論語·微子》贊夷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論語·述而》說夷齊“求之賢人也”; 《論語·憲問》說“賢者辟世,其次避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作者七人矣”; 《論語·季氏》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今稱之。”
《孟子》中也多次論及夷齊,《孟子·離婁上》說“伯夷避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清也”; 《孟子·公孫丑上》說“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孟子·萬章下》說:“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冠坐于涂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又說:“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戰國策·燕策》中說:“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也。”
《管子·制分》說:“故伯夷叔齊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備矣!”
《韓非·功名》說:“圣人德若堯舜,行比伯夷。”
司馬遷說:“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并在《史記》中把伯夷放在列傳第一位。
韓愈在《伯夷頌》中贊夷齊“昭乎日月不足為明,萃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
南宋著名畫家李唐為了弘揚夷齊不仕二朝的守節精神,作《采薇圖》以自勵勵人。此作被現代國畫大師徐悲鴻盛贊為:“至人物精神之華貴,高妙是與米蘭藏達·芬奇之耶穌,與門興藏丟勒之使徒同為繪畫史上的極峰。”
文天祥被俘后面對威脅利誘凜然不屈:“商非不亡,夷齊自不食周粟,人臣自盡其心,豈論書與不書?”并作詩說:“餓死真吾事,夢中行采薇”。
不但這些光昭日月的文人學者對夷齊推崇備至,就連各朝各代帝王也多對夷齊崇敬有加:唐玄宗天寶八載(748)首開紀錄,頒行天下祭祀“八義士”即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他、申徒狄,夷齊位列其中享祭;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謚伯夷為“清惠”,叔齊為“仁惠”;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詔誥天下,其詔曰:“蓋聞古者伯夷、叔齊逃孤竹之封,甘首陽之餓,辭爵以明長幼之序,諫伐以嚴君臣之分,可謂行義以達道,殺身以成仁也。昔居北海之濱,遺廟東山之上,休光垂于千古,余澤被于一方。永懷孤竹之風,庸示褒崇之典。于戲!去中國而辭周粟,曾是列爵之可縻。揚義烈以激清塵,期于世教之有補。可追封:伯夷為昭義清惠公,叔齊為崇讓仁惠公”;明憲宗于成化九年派大臣到永平府清節廟祭祀夷齊,祭文曰:“惟神遜國全仁,諫伐存義,為圣之清,千古無二。懷仰高風,日篤不忘。庸修歲紀,永范綱常”;清圣祖玄燁于康熙六年、七年、十年(即1667、1668、1671)三駐夷齊廟拜謁清圣;清高宗弘歷于乾隆八年、十九年(1743、1754)兩駐夷齊廟并留下詩文六篇,其一曰:“得圣之清孰與齊,首山途便此憑躋。為傳公信及公達,底覺遼西復隴西。何事宋朝錫圭冕,可知夫子視涂泥。史遷慨羨青云士,未識浮名本稗稊”;清仁宗顒琰一生比較其父乾隆來,詩文可算不多,但光御制夷齊廟詩就有7首。夷齊精神不但受到國人推崇,同樣也受到國外友人的景仰,夷齊事跡遠播朝韓、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朝鮮詩人柳夢寅有詩云:“首陽蒼翠郁嵯峨,灤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聞孤竹廟,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時賢士知俱書,萬古高名問孰多。此地清風吹不盡,荒臺只是舊山河。”特別是在孤竹故地,至今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漆水之北夷齊里,灤水之西孤竹城,賢哉二弟兄,古稱圣之清,千秋仰令名。”
孔圣人及其弟子也是如此。有一次,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哦,我去問問他。”于是他就進去問孔子說:“伯夷、叔齊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呢?”孔子說:“他們是古代的賢人啊!”子貢又問:“那樣的賢人卻被活活餓死了,難道他們就沒有什么怨言嗎?”孔子說:“他們目的是追求仁德最終得到了仁德,他們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子貢聽完老師的對話,已經知道了老師的價值取向,出來就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去幫助衛君。
《論語》中的這段對話雖然很短,但敘述的卻是一段很長的歷史。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經小有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了。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后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經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決定削弱三桓即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他們是魯桓公三個兒子的后代,故稱三桓。當時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孔子采取了隳(hui,音輝)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的城堡。后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并沒給他什么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于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后,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于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后,沒有什么更好的去處,只好又返回衛國。《論語·述而》大約記述的就是這段漫長的歷史。
漢代司馬遷著《史記》載:“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清代紀昀著《閱微草堂筆記》載:“君所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驅役鬼神,預人家兒女事。”求仁得仁本意是指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無愧于心,便沒有什么可以遺憾的了,也比喻理想和愿望得以實現。后人引用求仁得仁,一般用于自殺成仁,這是曲轉了孔圣人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