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灤州流淌的文脈
- 中共灤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 2212字
- 2021-10-29 10:00:36
蟻壤得水
這條成語也出自《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桓公而伐孤竹……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
上文的意思是說,管仲、隰朋輔佐齊桓公率燕齊聯軍征伐孤竹,大軍以老馬識途的智慧從迷谷脫險后,又找不到可以喝水的地方,也找不到水源,部隊饑渴難耐,騷亂情緒在蔓延。俗話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那時候當兵的都是想混口飽飯吃,連水都喝不到的話,部隊一嘩變,問題就大了。特別是自己帶來的齊軍,別妻棄子,不遠數千里之遙,來幫助別的國家作戰,早就有不滿情緒,一遇導火索,說不定就要釀成大禍。統帥齊桓公自然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趕緊找后勤供應大臣隰朋問計。隰朋說,無妨,水源不是問題。臣知道,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向陽之地,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背陰之地。蟻壤高達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有水源。齊桓公聽了大喜,趕緊命人找山南向陽有螞蟻窩的地方掘井挖土,真的很快就找到了水源,順利解決了部隊人馬飲水的問題。韓非子最后總結道:憑借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遇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情,還不齒于向老馬和螞蟻學習呢,而現在的人們不承認自己愚昧,也不知道去學習圣人的智慧,不是太傻了嗎?
韓非子通過這個故事告誡人們,自然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本領和獨特的知識技巧,人們應該善于向他人或事物學習有益的知識,同時要學會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
文中所提到的隰朋,是春秋時齊國大夫,齊莊公的曾孫。與管仲、鮑叔牙等共同輔佐齊桓公,使齊國得到大治并強盛。隰朋自幼接受了優良的教育,知書達理,聰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辦事周到細致,所以特別擅長待人接物。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了晉國叔向對當時政治勢力的分析:“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于僖公,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有莒、衛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由此看來,隰朋很早就是公子小白的私黨一族。姜小白成功登上君位成為齊桓公后,勵精圖治、選賢任能,隰朋更是他身邊的得力助手,是其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被后世史書稱譽為“桓管五杰之一”。在史籍《管子·小匡》中記載,齊桓公繼位后,不計一箭之仇,起用管仲為相。管仲在為齊桓公分析朝堂上各位大夫的特長和優點時,是這樣評價隰朋的:“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辯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意思是說,舉動講規范、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行,負責外交。由此看出,管仲對隰朋的外交才能有著極高的贊譽。所謂大行,即外交大臣,這是非常重要的職位。當時周室衰微,天下紛亂,齊國欲稱霸就必須擔當起“尊王攘夷”的重任,贏得周王朝的信賴并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齊國的對外政策、外交活動的成功與否對霸業的取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后來的事實證明,隰朋十分勝任大行之職,成為春秋時期重要的外交大臣。隰朋對齊國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齊桓公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見,曾對管仲、隰朋二人言道:“孤之聞二子之言也,耳加聰而視加明,于孤不敢獨聽之,薦之先祖。”隰朋在齊國的外交方面還做了大量實際的工作,貢獻巨大,多次見于《春秋左傳》的記載,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平晉之亂。齊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葵丘之會后不久,晉獻公病逝,晉國發生內亂,隰朋統率諸侯聯軍平定了晉國之亂,與秦穆公之軍共納晉公子姬夷吾于國,是為晉惠公。第二年農歷四月,隰朋作為諸侯聯軍的統帥,又與周王室的代表周公忌父及大夫王子黨共同為晉惠公舉行了確立典禮。隰朋還代表齊國主持了晉國與戎狄之間的談判,以抵御威脅中原的外來侵迫。在史籍《左傳·僖公十二年》中這樣記載:“王以戎難故,討王子帶。秋,王子帶奔齊。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晉。”意思是說,周平王因為戎人的禍難緣故,攻打王子帶。這年秋天,王子帶逃奔齊國。冬天,齊桓公派管仲讓戎人與周王講和,派隰朋讓戎人與晉國講和。隰朋又會合諸侯筑城于緣陵,把備受荊楚淮夷侵迫的杞國遷至那里安置。這些都充分顯示了齊國的實力,鞏固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對隰朋最了解,因而對他的評價也最全面公允的莫過于管仲。據史籍《管子·戒篇》中記載,管仲病重,齊桓公前去探視,詢問萬一其病不治,誰是接受相職的最佳人選。管仲答道:隰朋可以,隰朋的為人,眼光遠大而能虛心下問。其志也,愧不若黃帝,而哀莫若己者。以善勝人,不一定能服人;以善陶冶人,沒有不服之人。對于國政該不管的不管,對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舉重而若輕。這只有隰朋能夠做得到。且隰朋的為人,在家不忘公務,在公門不忘家事;侍君無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齊國的貨幣救濟過路的難民,受惠者卻不知道是他做的。隰朋是大仁大德之人。我認為能根據變化的形勢與百姓共榮辱,然后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還是隰朋啊!但是管仲又接著感嘆說:“天之生(隰)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管仲預言了隰朋也將不久于人世,會隨著自己而亡,不能久理齊政了。果然,在管仲去世十個月后,隰朋也去世了。
跟隨齊桓公北伐山戎時,在大軍斷了水源的嚴重關頭,隰朋巧妙地借用螞蟻的生存本性來探掘水源,將動物的自然之性利用于人的特定目的,表現了他高超的智慧和天才。后人用這個成語來比喻極其微小的事物也可能成就很大的功用,或者比喻自然萬物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存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