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善鴻講道德經
- 齊善鴻
- 632字
- 2020-12-11 18:11:47
第十四章 天眼見道
你聽說過開天眼的人能見到鬼神之類的說法吧?實際上,對于真正的修行人來說,那是走了魔道。如佛經中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相非相,既見如來。大部分時候,人類習慣于借助肉眼所見的有形事物進行思考,對一個無形的事物進行思考,對于我們來說很困難。若能學道、悟道,如果能洞察遍布一切的大道,才真是開了天眼。
可大道無形,我們的肉眼實在是無能為力。老子也深知這一點,因此花費了不少語言來描繪大道,來幫助初學者理解這個抽象的但又是離不開的神秘的力量——道。
【經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釋意】
這神奇的大道啊,你看它吧,卻看不見,這就叫作“夷”;你聽它吧,又聽不到,這就叫作“希”;你想觸摸它吧,卻又摸不到,這就叫作“微”。
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
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綿延不絕卻又不可稱名,周而復始地運動,一切又都會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
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后頭。
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
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是認識“道”的法則。
【核心要義】
道的形狀。
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