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因素和趨勢研究
- 徐志向
- 1637字
- 2021-10-22 11:41:14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保障下,從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到計劃與市場并存的“雙軌期”,再到市場經濟體制起決定性作用的“三期疊加”時期,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經歷了70年的風雨滄桑。從恢復調整到改革開放,從“貿然奮進”到“穩中求進”,從追求速度到追求質量,不僅體現了無論是政治社會制度的完善和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轉變,還是國家本身的經濟體制機制的變革、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優化演進等因素所發揮的復雜而巨大的效能與作用,還蘊含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客觀規律和本質特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已然成為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在當前階段,在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特征和發展態勢必然也會發生新的轉變。此外,在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再一次強調了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是今后一個時期國家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之一,充分表明國家層面對經濟轉型發展研究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殷切期望。
熊彼特曾指出:“經濟體系并不是連續地和平滑地向前運動,大多數不同種類的逆運動、退步、事變的出現,阻礙著發展的道路。”如是所言,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同樣不會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經濟的前進發展與“絆腳石”的逆向沖擊總是相伴而生的。具體要從當前國際、國內兩個維度的發展背景和經濟形勢來看。
首先,從全球視角來看。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對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做了系統闡釋,并強調:“放眼全球,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人類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意味著,作為資本全球性擴張的過程和結果,全球化不僅表現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而且也體現了生產關系的相應變化。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以后的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發達經濟體在較長時期內難以擺脫經濟低迷狀態,而新興經濟體的奮起直追正在逐漸縮小南北差距,各國受競爭壓力增加的影響,都在試圖尋求生產力與科學技術層面的突破與創新。另一方面,政治全球化呈現出了主權由民族國家向超國家的世界性組織手中轉移的趨勢,美國霸權地位的相對衰弱促使國際政治結構深度調整,世界體系進入了“多極化”時期。此外,隨著國際競爭加劇與協調難度加大,非傳統安全的威脅也逐漸“浮出水面”,地區性沖突、海洋權益沖突、資源能源危機等現象時有發生。
其次,從國內視角來看。“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隱患主要表現為“發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面臨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等多重挑戰”。據此,理論界對中國經濟周期的階段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部分學者認為,“十三五”時期有可能進入新常態下的新一輪上升周期。也有學者對此并不樂觀,認為中國依然面臨著經濟下行的風險。隨著當前國內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變化,新時期中國的經濟發展將何去何從,是當前全中國人民最為關切的問題,等待理論界進行深刻研判和預測。
總之,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在新一輪全球性的技術變革滾滾向前的同時,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愈發云譎波詭,南北關系撲朔迷離,不確定性風險也逐漸增強,“逆全球化思潮”、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以及地區沖突不斷增加等現象頻發,中國作為世界最大貿易國能否繼續保證穩定的進出口貿易尚且存疑。另外,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人口結構、勞動力結構、社會結構、對外關系以及經濟增速與經濟結構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因此,如何深刻認識這些變化,并通過構建系統完備的周期指標以準確判斷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趨勢已然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亟須解決的重大課題,而結合新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軌跡和演變歷程歸納厘清周期演變的一般規律自然也屬題中應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