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性研究
- 侯甜甜
- 1382字
- 2021-10-22 11:30:43
2.3 微型金融作用研究
微型金融特指專門針對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小額金融服務。國外大量研究表明,微型金融在有效緩解低收入家庭無法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信貸資金困境的同時,對于幫助其發展生產和增加家庭收入等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Gonzalea(1984)指出,信貸在改善資源配置的同時,也能起到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他認為初始稟賦和生產機會的不同,最終將導致生產者收入的差異。一方面,若能得到信貸作為可變投入,生產者的初始稟賦將多樣化,從而起到縮小收入差異的作用;另一方面,若將信貸用于增加物資和人力資本投入,可以增加生產機會,也能起到縮小收入差異的作用。Morduch和Haley(2002)對已有相關文獻進行總結,認為大量證據表明小額信貸具有增加農村借貸者收入的作用。Elizabeth等(2003)則認為:對于窮人而言,小額信貸能穩定和擴展其收入來源,成為擺脫貧困和饑餓的有效途徑。窮人可以通過小額信貸發展生產、彌補家庭現金短期缺口和子女入學費用等問題,從而為打破貧困的惡性循環邁出第一步。Remenyi(2000)在對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和斯里蘭卡四國的小額信貸客戶家庭收入變化情況進行研究后發現,獲得小額信貸的家庭收入明顯高于沒有獲得小額信貸的家庭收入:孟加拉國的小貸客戶中,有29.3%的家庭年平均收入出現增長,非小貸客戶則有22%出現增長;印度尼西亞的小貸客戶中,有12.9%的家庭年平均收入增加,非小貸客戶則只有3%出現增長;印度的小貸客戶家庭年收入出現增長的為46%,非小貸客戶則為24%;在斯里蘭卡,小貸客戶中有15.6%的家庭年收入增長,非小額貸款客戶為9%增長。Khandker等(l998)在對孟加拉國Grameen銀行的客戶進行調查后,發現其小額貸款客戶的收入平均增長62%,參與了小組貸款村莊的農作物產量實現了翻番。Mahjabeen(2008)利用C-D函數,將微型金融機構作為變量引入,通過實證分析研究后發現,在引入該變量后家庭收入均出現了增加。
孫若梅(2006)對扶貧社小額信貸項目進行考察后得出結論:在農村金融市場中對于正規金融而言,小額信貸具有替代和補充的作用,有利于改善農村金融市場信貸資金分配不公的困境。何廣文(2002)指出,小額信貸能夠較好地解決農村信貸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缺乏抵押擔保的問題,在緩解農民貸款難的同時,還實現了較高的還款率,具有較明顯的制度績效。何廣文、李莉莉(2005)對農村信用社所發放的小額貸款運行機制進行研究后認為,農戶小額信貸有利于提高農戶信貸資金的可得性,提高農戶的福利水平,同時還進一步改善了農村信用社自身的經營績效,可謂是一個雙贏戰略。肖望新(2007)對世界銀行農業貸款項目發展的微型金融績效進行了分析,認為其增加了農民收入、保障了還款率、促進了項目區產業結構調整、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業技術進步。楊發榮(2008)根據甘肅省定西市非政府組織小額信貸扶貧工作的調查統計,發現使用貸款經營規模后農戶年均收入增加了650元。朱乾宇、董學軍(2007)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村信用社的微型金融扶貧績效進行研究,認為微型金融對農民增收有積極作用。褚利明(2008)指出,安徽省霍山縣通過農村資金互助社提供微型金融服務,1400多戶低收入農戶實現增收脫貧,2007年年度戶均增收1000元。馮涓、鄒帆(2008)選取2002—2006年我國27個省級行政區(不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西藏)的農村信用社實施微型金融狀況的面版數據,就微型金融增加農戶收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微型金融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顯著增加了農民人均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