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性研究
- 侯甜甜
- 1354字
- 2021-10-22 11:30:43
2.4 小額貸款模式
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核心業務是小額信貸。杜曉山(2000)將小額信貸定義為專門針對低收入階層提供的持續性小額信貸服務,包括個人小額貸款、小組聯保信貸和小微企業貸款等。小額信貸包含以下兩層含義:一是貸款對象主要以低收入人群為主;二是注重保證小額信貸機構自身可持續性。
低收入家庭之所以被正規金融機構排除在服務對象之外,是因為其缺乏抵押擔保和信息不對稱,具有較高的違約風險。然而,微型金融機構卻通過貸款技術的創新,如小組貸款、動態激勵和周期還款等手段,有效地降低和化解了潛在的風險,使低收入家庭也能夠得到信貸資金的支持。關于小貸模式的研究集中在小組貸款方面(類似我國的農戶聯保制度)。小組貸款是指由多名貸款人(一般為5~10人)自愿組成貸款小組,微型金融機構以小組為單位發放貸款,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監督按時還款付息,若任一小組成員發生違約,則視為全體小組成員違約,從而全部喪失貸款資格。小組貸款的實質是連帶擔保責任機制,能夠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和抵押品缺失的問題。Morduch(1998)認為,微型金融機構在發放無抵押小額貸款的同時,采用了新的合約結構和組織形式,從而有效地降低了風險和成本。Gomez和Santor(2001)對加拿大621組小組借貸以及52個個人借貸的實證分析,為社會擔保重要性提供了經驗證據,他們發現小組借貸和鄰居的存在與自雇收益間均分別存在正向相關,同時認為較高收益的借款者更適合于微型貸款。Hossain(1988)和Remenyi(1991)等學者認為,小組貸款和動態激勵能夠較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化解低收入家庭的貸款風險。同時,微型金融機構所提供的教育、法律和衛生等方面的相關服務,起到了改善窮人生活狀況和增加家庭福利的作用。在使用小組貸款技術的同時,微型金融機構還普遍采用了動態激勵機制。所謂動態激勵機制,是指在無限期重復博弈條件下,在貸款合約中納入貸款人的歷史記錄,以激勵貸款人按時還款。通俗地講,微型金融機構根據貸款人上一期的還款記錄來決定下一期的貸款額度和期限,若貸款人記錄良好則會得到更大額度和更長期限的貸款。Morduch(2000)研究發現,動態激勵能夠對貸款人產生直接影響。貸款人為了獲得更多的貸款和更優惠的利率,會自覺履行貸款合約按時還款付息,產生正向激勵作用,有效降低微型金融機構放款后所面臨的道德風險。Chowdhury(2005)利用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對微型金融機構使用動態激勵機制化解降低信貸風險的績效進行了研究。
在國內,關于小貸模式的研究集中在現有形式和種類方面。杜曉山(2004)以資金來源、發起運營機構為劃分標準,將我國小額信貸運作模式大體分為三類。一是由非政府組織創立和運營的小額信貸項目,其資金主要來源于捐贈和軟貸款;二是由政府創立和運營的扶貧貸款項目,其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和政府補貼;三是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其資金主要來源于自身所吸收的存款和央行支農再貸款。湯敏(2007)則從服務對象和貸款方式等方面對小額信貸市場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小額信貸主要存在“農戶小額信貸”和“扶貧小額貸款”兩種模式。鐘紅濤(2011)分別從經濟環境、貸款對象、貸款用途、貸款期限與利率等多個方面,將海南信用社“瓊中模式”與孟加拉國“格萊珉模式”進行比較后認為:我國小額信貸的發展不能簡單復制國際經驗,而應在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同時,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形成明顯的本土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