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農村金融市場理論

國外關于農村金融市場的理論大致分為三種流派,即傳統的農業補貼信貸理論、農村金融市場理論和金融約束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前,農業補貼信貸理論占據主導地位。該理論認為,受制于農村金融低收益、高風險的特性,市場化的金融配給不能滿足農村地區的融資需求,大多數國家應該對農村信貸實行補貼政策,以解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和持續高利率的問題。Patrick(1966)對不同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與金融供給相互關系進行研究后得出結論,貧困地區金融供給應領先于經濟活動主體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但是,Vogel(2000)、Adds(2002)認為傳統的農業補貼信貸理論存在局限性,對傳統農業補貼信貸理論的假設前提提出質疑。大量實踐也證明,通過正規金融機構實施的農業信貸補貼存在諸多缺陷,例如金融機構財務上的不可持續、低利率導致的逆向選擇、財政補貼為尋租提供的套利空間等。

面對大量批判,農業信貸補貼理論被農村金融市場理論所取代。農村金融市場理論由麥金農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發展而來,這種理論強調市場機制的重要性,它認為,農村居民有一定的儲蓄能力,但低息政策和機會成本使他們不愿意將資金存入金融機構,從而抑制農村金融發展。因此,要通過深化金融改革和創新來取消利率壓制,減少政府對金融的過多干預,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刺激經濟發展,促進金融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但是,也有部分學者對這一理論持有完全不同的意見,Stiglitz和Weiss(1982)、Burkett和Dutt(1991)、Stieglitz(1994)認為,不能片面強調市場調節機制的重要性,政府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同樣不可或缺。

20世紀90年代,進一步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證明,市場機制也存在內生缺陷,“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是導致農村金融市場低效率的兩大根源。于是,學者們試圖使用制度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為農村金融問題尋找思路。赫爾曼、穆爾多克等(1996)在《金融約束: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一書中結合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理論觀點,運用信息經濟學重新分析了金融體制中的政府放松管理與過度干預造成的不同結果,得出了金融約束理論的基本分析框架,即政府適時、適當地干預,而不是完全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能有效地促進金融深化和經濟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尉犁县| 瑞昌市| 广平县| 年辖:市辖区| 武威市| 贡觉县| 云阳县| 秦皇岛市| 铜梁县| 无极县| 漳平市| 浏阳市| 遵义县| 武川县| 阿克陶县| 鄂州市| 黎城县| 峨山| 甘南县| 攀枝花市| 朝阳市| 中宁县| 鄢陵县| 中卫市| 五台县| 西华县| 竹北市| 尼木县| 柳州市| 绥滨县| 大理市| 浦县| 芷江| 永清县| 景宁| 土默特左旗| 奎屯市| 兴隆县| 博乐市|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