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針灸美容減肥與經絡和腧穴
第一節
經 絡
一、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的含義,是主干;“絡”,有網絡的含義,為經脈所分出的小支。經絡縱橫交錯,分布全身,起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的作用。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及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等。
(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即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它們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故又稱之為“正經”。十二經脈的命名是古人根據陰陽衍化的三陰三陽,結合經脈循行于手足的不同以及與臟腑的絡屬關系而確定的。
1.體表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六條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上肢內側為手三陰經,下肢內側為足三陰經;六條陽經分布于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上肢外側為手三陽經,下肢外側為足三陽經。
2.與臟腑的表里屬絡關系 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有明確的屬絡關系,臟腑以腑為陽、臟為陰。手三陰聯系于胸部,其內屬于肺、心包、心;足三陰聯系于腹部,其內屬于脾、肝、腎。陽經各屬于腑,足三陽內屬于胃、膽、膀胱;手三陽內屬于大腸、三焦、小腸。陰經屬于臟主里,陽經屬于腑主表,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了臟腑陰陽表里屬絡關系。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表里,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里,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表里,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表里。互為表里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系,病變時相互影響,治療時相互為用。
3.循行走向與流注關系 十二經脈的走向有一定的規律,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十二經脈的走向有的上行,有的下行,因此相互之間就可連貫起來,構成循環往復的氣血流注體系。十二經脈的流注也有一定的規律,經脈運行氣血的開端為中焦,流注由手太陰肺經開始,逐經相傳,形成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將氣血周流全身,使人體不斷地得到營養而維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具體的流注次序是:氣血流注始于手太陰肺經,然后交手陽明大腸經,再交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繼交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自肝經上注肺,再返回至肺經,重新再循環,周而復始。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即別道奇行的經脈,有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共8條,故稱為奇經八脈。
八脈之中督脈、任脈和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其中,督脈循行于身后正中線,任脈循行于身前正中線,沖脈與足少陰腎經并行向上,環繞口唇。帶脈起于脅下,環腰一周,狀如束帶。陰蹺起于足跟內側,同足少陰經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同足太陽經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陰維脈起于小腿內側,隨足太陰、厥陰經上行至咽喉,交會于任脈。陽維脈起于足跗外側,隨足少陽經上行,至項后交會于督脈。
(三)十五絡脈
絡脈是由經脈分出的行于淺表的支脈。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稱為十五絡脈。十二經脈的別絡均從本經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經脈;任脈的別絡從鳩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脈別絡從長強分出后散布于頭部,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脅。還有從絡脈分出的浮行于淺表部位的浮絡以及最細小的分支孫絡,遍布全身,難以計數。
十二經別絡加強了陰陽表里經之間的聯系,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任脈別絡、督脈別絡和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部、背部和側胸部經氣。孫絡細小密布,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組織。
(四)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體腔的支脈,故其名稱也依十二經脈而定,即有手三陰三陽經別和足三陰三陽經別。十二經別多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上的正經分出(離),經過軀干深入體腔與相關的臟腑聯系(入),再淺出體表上行頭項部(出),在頭項部陽經經別合于本經的經脈,陰經的經別合于其相表里的陽經經脈(合)。手足三陰三陽經共組成6對,稱為六合。
十二經別的離、入、出、合的循行特點,不僅加強了十二經脈表里兩經的聯系,更加強了臟腑之間的聯系,使十二經脈對人體各部分的聯系更趨周密,擴大了經穴主治的范圍。例如手足三陰經穴位之所以能治頭面和五官的疾病,與陰經經別合于陽經而上頭面的循行是分不開的。
(五)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滋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十二經筋的分布與十二經脈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均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行于體表,不入內臟,結聚于關節骨骼部,也以手足三陰三陽命名。
經筋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保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區域是以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為依據的,也就是十二經脈在皮膚上的分屬部分。十二皮部居于人體最外層,與經絡氣血相通,具有抗御外邪、保護機體和反映病證的作用。
二、經絡學說與美容減肥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路,經絡系統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如《靈樞·經脈》中所言:“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經絡學說對指導針灸美容減肥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經絡將氣血輸送到全身各部,從而使體內的臟腑和體表的五官七竅、皮肉筋骨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具有聯絡臟腑、溝通肢竅的作用,使人體成為一個整體,保持相對的協調統一。經絡聯絡內外、貫通上下、運行氣血、營養全身,使肌肉豐滿、關節通利、皮膚榮潤、形體健美。經絡還具有抵御外邪,保衛肌體的作用。
(二)經絡的病理反應
經絡內連臟腑,外絡肢節,當體表受到病邪侵襲時,可以通過經絡而傳入內臟,由于內臟之間又有經絡相連接,病邪可以從一臟傳入他臟。同時內臟有病時又可反應于體表,即在相應的經絡循行部位出現癥狀與體征,如在某些特定的部位出現敏感點及壓痛點等。內臟的疾病還可反映在頭面五官和皮膚等體表部位甚至發生損美性疾病。如肝火上擾可致雙目赤腫,脾胃熱盛可致肺風粉刺、酒渣鼻,肝瘀氣滯可引起黃褐斑、黎黑斑等。
(三)經絡學說在美容減肥中的應用
1.說明病理變化 經絡是人體內外溝通的一個渠道,當機體生理功能失調時,其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具有反映病候的特點。故臨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變化,常常在經絡循行通路上出現明顯的壓痛,或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相應的部位皮膚色澤、形態、溫度、電阻等的變化。通過望色、循經觸摸反應物和壓痛點等,可推斷疾病的病理變化。
2.指導辨證歸經 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臟腑絡屬,臨床上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癥狀,結合經絡循行部位,推斷疾病所在的經脈。如肺風粉刺一證,皮損在前額及頰部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皮損在胸背部者多與任督二脈經有關。亦可根據所出現的證候,結合其所聯系的臟腑,進行辨證歸經。
3.指導針灸治療 針灸美容美體是通過刺激腧穴,以疏通經氣,調節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祛除病邪、健身美體的目的。針灸選穴,一般是在明確辨證的基礎上,除選用局部腧穴外,通常根據經脈循行、臟腑絡屬以及主治特點進行循經取穴,《四總穴歌》所載:“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經取穴的體現。由于經絡、臟腑與皮部有密切聯系,故經絡、臟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膚針叩刺皮膚或皮內埋針進行治療,如面癱可用皮膚針叩刺風池、合谷、翳風穴;目赤腫痛刺太陽穴出血。而體表的疾患也可以根據病變部位所屬經絡取穴,如酒渣鼻可取督脈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