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蘇美爾人
書名: 人類的故事(世界文學名著)作者名: 房龍本章字數(shù): 1880字更新時間: 2020-12-07 18:18:12
蘇美爾人用刻著楔形文字的泥板,給我們講述了閃米特民族的大熔爐——亞述和巴比倫王國的故事
15世紀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時代。在那個偉大的年代里,哥倫布[1]希望找到一條通往震旦之島[2]的路線,卻在誤打誤撞中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一位奧地利主教[3]裝備了一支探險隊伍,向東進發(fā),意圖尋找莫斯科大公的家鄉(xiāng),最后卻失敗而歸。整整隔了一代人之后,西方人才首次造訪莫斯科。與此同時,一個名叫巴貝羅的威尼斯人考察了西亞文明的廢墟,并在回國后報告說發(fā)現(xiàn)了一種罕見的文字,它們被刻在設拉子[4]廟宇的石頭上,也有的被刻在難以計數(shù)的焙干的泥板上。
但在當時,歐洲人全神貫注于其他的事物而無暇顧及此事,一直到18世紀末,才由丹麥測量員尼布爾帶回了第一批“楔形文字”——稱它為“楔形文字”,是由于其字母形似楔子。三十年后,耐心的德國教授格羅特芬德破譯出其中四個字母:D、A、R和SH,并認為這代表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名字。又過了二十年,英國官員亨利·羅林生發(fā)現(xiàn)了貝希斯吞銘文[5],從而為破解西亞地區(qū)的楔形文字提供了有利線索。
解讀這些楔形文字的工作相比商博良的工作要困難許多:埃及文字至少是具體可感的圖像,而這些居住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卻出乎意料地拋棄了泥板文字的圖像表意功能,發(fā)展演變出一套完全脫離早期象形圖案的V形字母系統(tǒng)。舉個例子:最初用釘子把“星星”刻畫在泥板上時,其圖形是這樣的。蘇美爾人似乎嫌它過于復雜,不久后,為了表達更豐富的含義“星空”,上圖便簡化為,這就有點難以辨識了。出于同樣的理由,“牛”從成了,“魚”從變成了。“太陽”最初是很簡單的一個圓圈后來經過變化成了假使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今天還有人使用,恐怕就要把寫成。這種記錄人們思想言行的文字體系看來著實復雜難解,但蘇美爾人、巴比倫人、亞述人、波斯人以及其他侵入此地區(qū)的民族卻都接受了這種文字,并沿用了三十多個世紀。
兩河流域同樣戰(zhàn)亂頻仍。最初是從北方山區(qū)來的蘇美爾人占據了這塊寶地,這是些白種人,來到兩河流域后依然保留著到高山頂峰去祭拜神靈的民族習慣,因此他們會在平原上壘起山丘,還在山丘頂筑造祭壇。他們不會造樓梯,就環(huán)繞祭壇造一圈傾斜上升的游廊。我們今天在大型火車站里看到的一層接一層的傾斜長廊,興許就是現(xiàn)代工程師仿造蘇美爾人祭壇游廊的產物。我們肯定還從蘇美爾人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中獲得了其他許多靈感,只是沒有被覺察到。后來蘇美爾人被侵入河谷的其他民族徹底同化了,但他們的祭壇卻始終屹立不倒。多年后流亡到巴比倫的猶太人看到了這些祭壇,就叫它們“巴比利塔”,又叫“巴別塔”。
蘇美爾人是在公元前40世紀進入兩河流域的,沒過多久阿卡德人征服了他們。阿卡德人來自阿拉伯沙漠,屬于“閃米特人”(就是我們常說的閃族人)的一支——稱他們“閃族人”是由于他們被認為是挪亞的大兒子閃的后代。一千多年以后,阿卡德人又被另一支閃族部落亞摩利人所征服。亞摩利人的國王漢謨拉比在巴比倫城建造了一座豪華宮殿,并向其子民頒布了一套法典[6],從而使巴比倫國成為一個政治昌明、治理有序的著名古國。在這以后,《圣經·舊約》中提到的赫梯人把這片肥沃富足的谷地洗劫一空。但沒多久赫梯人又被信仰沙漠神阿舒爾的亞述人所征服。這些彪悍的亞述人占據了整個西亞和埃及,然后到處橫征暴斂,使他們的都城尼尼微成為一個廣闊而森嚴的大帝國的中心。這樣的局勢持續(xù)了很久,直到公元前7世紀末,又一個閃族部落迦勒底人為巴比倫實施了重建,使之再次成為當時最顯赫的城市。迦勒底人的著名國王尼布甲尼撒在他的治地大力鼓勵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現(xiàn)代天文學和數(shù)學建起了若干最基本的準則。
公元前538年,一支來自波斯的游牧蠻族侵入這片古老的土地,顛覆了迦勒底帝國,而他們自己又在二百年后被亞歷山大大帝所顛覆。亞歷山大大帝英勇蓋世,一舉征服了這片融合了諸多閃族部落的豐饒谷地,并把它劃為古希臘的一個行省。但隨后羅馬人接踵而來,之后土耳其人也趕來分一杯羹。兩河流域這個曾經的世界文明中心經歷了幾許滄桑變幻,最終成為一片曠古寂寥的荒野,唯有祭壇和石丘還在向世人吟唱它風流無限的昔日榮光。
注釋:
[1] 哥倫布(1451—1506),世界著名航海家,美洲的發(fā)現(xiàn)者,出生于意大利熱那亞。詳見本書第四十一章。
[2] 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的稱呼。
[3] 指提洛爾大主教。詳見本書第四十七章。
[4] 今伊朗法爾斯省省會,以產酒著稱。
[5] 指記錄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功勛的石刻,是流傳至今最重要的波斯銘文。它用古波斯文、新埃及文和巴比倫文三種楔形文字,刻在古都埃克巴坦郝西南的貝希斯吞大崖石上。
[6] 即《漢謨拉比法典》,古巴比倫王國法典,以楔形文字刻在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巖石碑上,是迄今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奴隸社會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