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研究經典叢書:中國羅經九講
- 郭彧
- 1939字
- 2021-12-30 17:30:21
第一講 中國羅經的發展簡史
一 司南車與指南針
通常講述中國羅經的發展史,都要從“黃帝發明指南車”開始,并說指南車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祖制”,還說有了指南針之后就沒有指南車的用武之地了。我們研究有關歷史文獻的記載,發現這種說法似乎與實際情況有些出入。
按《晉書·輿服》的記載,司南車,駕用四匹馬,制式如樓層三級,車的四個邊角鑲嵌金龍,車上有站立的木刻 “仙人”,穿羽毛制成的衣服。當車行進的時候,雖然走向回轉不定,但是車上“仙人”伸出手指所指的方向,總是向南。每有帝王大駕出行的時候,都用司南車做為先導。
北宋司馬光于《資治通鑒·魏紀》中說,三國曹魏的時候,魏明帝“使博士扶風馬鈞作司南車”。元代的胡三省于注解中說:當初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蚩尤做法,天降大霧三日,黃帝的士兵都迷路了。于是黃帝就發明了司南車,用以“端正四方”。并說這是出自崔豹《古今注》一書的說法。后來,馬骕于《繹史》一書中說,當初黃帝時期用的司南車,不是黃帝自己發明的,而是“玄女為帝制司南車”,并且是以司南車當其前,記里鼓車居其右。崔豹是晉代的儒生,最早有關“黃帝發明司南車”的說法應當出自崔豹。今天看來,這一歷史傳說,神話的成分較多,幾乎不可能當作信史看待。崔豹于《古今注》中還說,周初的時候,南方越裳氏派來進貢的使者,迷失了回國的方向。于是周公就賜給他們車五乘,“皆為司南之制”。南越來的使者乘著這樣的車南行,歷時一年就回到了自己的國家。
圖1-1現代人復原古司南車模型之一
圖1-2現代人復原古司南車模型之二
元代馬端臨于《文獻通考》中說,黃帝司南車的制造方法,早就失傳了。直到東漢的時候,由張衡“始復創造”。到了漢末戰亂不斷,又失去了司南車的制造方法。到了三國魏明帝青龍年間(233—237),博士馬鈞又造出了司南車。晉過江之后(東晉),司南車制造方法又亡失了。到了安帝義熙五年(409)的時候,大將軍劉裕攻破南燕的廣固城,又“始復獲焉”。到了義熙十三年(417),劉裕平定關中,又獲得了司南車和記里鼓車,于是“諸車制度始備”。
《文獻通考》中還說,北方的少數民族“戎狄”也能制造司南車,但是“所制機數不精”,需要不時地用人力進行矯正。又說南朝宋順帝升眀中(478),宰相蕭道成命范陽人祖沖之造成司南車,并讓撫軍將軍王僧虔試行之,結果是“其制甚精,百屈千回未嘗移變”。到了唐代還有司南車,用于“大駕行則先導”。到了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燕肅“復創意造之”。徽宗大觀元年(1107), “吳德仁又獻指南車之制”。
圖1-3 周公司南車繪圖之一
圖1-4 周公司南車繪圖之二
有關宋代“司南車”的制作數據,《宋史》里面有詳細的記載,《文獻通考》中也有記載。按照《文獻通考》中的記載,燕肅所造司南車的“制度”是:“其法用獨轅車箱,外籠上有重構,立木人,用大小輪九,合齒一百二十,足輪二,髙六尺,圍一丈八尺,附足立子輪,二徑二尺四寸,圍七尺二寸,齒各二十四,齒間相去三寸,轅端橫木下立小輪二,其徑三寸,鐵軸貫之,左小平輪一,其徑一尺二寸,齒十二,右小平輪一,其徑一尺二寸,齒十二,中心大平輪一,其徑四尺八寸,圍一丈四尺四寸,齒四十八,齒間相去三寸,中立貫心軸一,其髙八尺,徑二寸,上刻木為人。其車行,木人南指,若折而東,推轅右旋,附右足子輪,順轉十二齒,擊右小平輪一匝,觸中心大平輪,左旋四分之一,轉十二齒,車東行,木人交而南指,若折而西,推轅左旋,附左足子輪,隨輪順轉十二齒,擊左小平輪一匝,觸中心大平輪右轉四分之一,轉十二齒,車正西行,木人交而南指,若欲北行或東或西轉,亦如之。”
通過這些記載,我們了解到所謂“指南車之制”是用木制齒輪和鐵軸等材料制作,并不是用磁石、磁勺等磁性材料。“司南”的含義與“指南”的含義,各有所指。“司”字有掌管、主管的意思。如“有司南京”并非“有指南京”的意思。而且司南車的用途,歷代都是帝王出行用以“威儀”壯行的“諸車制度”,即便在北宋已經有水浮法指南針出現的時候,司南車仍然要造,仍然有人向皇帝進獻司南車的制作方法。這樣的歷史記載告訴我們,那種說司南車是指南針的前身,指南針問世后就沒有了司南車的應用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使用司南車的前提是,必須先用人工矯正木人手指向南方,然后才能行車,它的功能并不是依靠木人辨別南方,而指南針的功能則是用來辨別東西南北的四正方向。所以,在講述指南針發展史的時候,把古代司南車當作指南針的前身或祖制的種種說法,是不確實的說法。從博物館館藏歷史文物看,有宋代的指南針實物,這或許就是我們闡述中國羅經發展史時應該依據的前身或祖制。地理學家楊文衡先生在《中國風水十講》一書中說:“風水羅盤在風水術的操作中,主要作用是‘辨方正位’。它的產生大約在宋代。”楊先生把中國羅經的祖制的上限定于“宋代”,這應該是對羅經發展史的科學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