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項羽的軍隊走在討伐田榮的征途上時,在風景婉約的深秋江南,正上演著一幕凄涼的慘劇。手持利刃的楚將將寶劍猛地刺去,羋氏家族最后一位王義帝熊心,就這樣瞪大著雙眼,倒在了血泊之中。
殺死義帝熊心的,是英布的屬下。而命令英布殺死熊心的,正是熊心昔日的臣子、今日的西楚霸王——項羽。
對于項羽而言,熊心是個沒用的廢物。其實,對于剛剛起兵反秦的項氏家族而言,熊心曾是一把保護傘,是一面聚將旗。有熊心坐在楚王的位子上,才使得項梁、項羽能夠順利地招兵買馬,得到楚人的擁護。其實,項氏與熊心之間,不存在誰對誰有恩、誰對誰負義的問題,而是彼此利用的關系。無論對其中哪一方而言,另一方都既是戰友又是敵人。當秦國這個第一目標消失后,項羽和熊心就只能是你死我活的局面。顯然,熊心并不具備反戈一擊的實力。
對于熊心,歷史上有很高的評價。宋朝大文人蘇軾在《論范增》一文中就曾稱贊說:“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
在項梁掌權期間,沒有機會反擊的熊心非常能忍,沒有輕舉妄動。項梁剛死,熊心就抓住這個機會出擊,迅速剝奪了項羽以及呂臣的兵權,又拉攏呂氏,用呂青、呂臣父子為重臣,制衡項氏勢力。同時,他還提拔對項氏不滿而且沒有根基的宋義為上將軍,又讓劉邦獨領碭郡兵卒,以進一步打壓項羽。這些充分證明熊心胸中有城府,行事很果斷。
在接下來的反攻秦國行動中,熊心也堅決不給項羽機會,讓劉邦負責西進咸陽,讓宋義帶著項羽在安陽吸引秦軍主力,拒絕了項羽“愿與沛公西入關”的請求。
雖然史書記述不多,但僅從這兩點就可以看出,熊心是一個頭腦清醒、善于決斷的人。但是,熊心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錯用宋義。宋義顯然是一個眼高手低、紙上談兵之輩,不堪大用。熊心卻被宋義的名聲和口才蒙蔽,拜其為將。結果,項羽斬殺了自以為是的宋義,又漂亮地打贏了巨鹿之戰。兵權落到項羽手中,熊心再度成為傀儡。當然,用宋義,對于熊心來說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他沒有機會接觸軍事,也沒有時間去慢慢考察人才。
重新被項氏控制的熊心很清楚自己的命運。所以,他以毫無商量余地的語氣應對項羽的試探,杜絕了項羽借其大義名號占有天下的可能。這一行動顯然使熊心死亡的時刻被大大提前了,但也顯然給項羽制造了巨大的麻煩。
熊心就這樣匆匆登上歷史舞臺,又匆匆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