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中國”視閾下價值觀的生態化轉向研究
- 盧艷芹 王曉政
- 2525字
- 2021-03-15 17:56:10
第二節 價值觀的概念、本質及分類
價值觀是人類關于價值與價值關系的主觀反映,是基于實踐基礎上的主觀認識和表現。當然,價值觀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它是后天環境的產物,人的生存環境和條件、活動的范圍和程度決定了價值觀的發生。人的自我意識是價值觀形成的主體條件,自我意識是人區別于非人存在物的標志之一,它是人類主體意識的重要方面,在自我意識的驅動下,人類的主體意識才得以誕生,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與目的也得以續存。人類將自我從客觀世界中區分出來。
一 價值觀的概念
“價值觀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價值觀與自然觀、歷史觀等相類似,是哲學層次上具有抽象性的思維模式,是理論化、系統化的價值與價值關系,關于價值與價值關系理論的抽象化的概括和總結,是具有世界觀意義又與之相區別的理論形式。狹義的價值觀是指通常理解的價值觀念,也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中,人們對特定的價值關系的理性分析,往往以信念、信仰的形式表現出來。”[16] 本書所理解的價值觀是廣義的價值觀,具有特定的理論形式和具體的理論內容,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宏觀的意識形式。要對它進行全面的認識首先要厘清廣義價值觀的內涵。價值觀是價值意識的中心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價值在社會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及“價值沖突”、“價值危機”等,實際上都是指價值觀的作用、沖突和危機。價值觀,顧名思義,是人的觀念和思想,它表示對一切事物的思想、觀點和看法,它是人類的價值思維長期沉淀的結果,是主觀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與評價。價值觀與事實觀相對應,事實觀是對客觀事物的如實反映,不包括具有主體性的評價因素,而價值觀則包含了對事物具有的主體意義及產生的主體效應等問題的看法,反映了人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主觀態度。
二 價值觀的本質
價值觀在本質上是對價值關系的反映和評價。首先,價值觀是對價值關系的反映,價值觀作為一種意識活動的結果,反映的不是一般客體,而是客體與主體之間的價值關系。是主體的需要和客體的屬性之間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價值觀意義上的反映論是一種能動的、全面的反映論。與機械的、片面的反映論相區別,馬克思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17] 列寧說:“意識總是反映存在的,這是整個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18] 這說明,堅持思維與存在關系上的反映論立場是堅持唯物主義的根本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撇開這一原則去談唯物論和認識論。那么,在思維與存在關系上的唯物主義反映論,是否要加入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傳統的反映論與主張全面的反映論上存在著分歧,傳統的反映論將反映的重點放在知識和認知的層次,認為對客觀對象主觀反映就是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認知與知識的對象都是主客體關系中的客體,是對客體的屬性、結構等構成及特點的反映,全面的反映論認為反映的對象不僅是客體,還有相對應的主體及二者之間的動態關系,也就是加入了主體“我”的要素,和主客體之間辯證關系要素,主客體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價值關系中表現為主體需要的產生與滿足需要的客體屬性之間的動態關系,對價值關系中主客體之間關系的反映是全面的反映論,而非單一線性的傳統反映論。其次,價值觀是對價值關系的評價。“評價,是價值意識朝向客體的對象性精神活動,即價值意識在主客體價值關系中的現實表現。”[19] 評價在我們的生活中廣泛存在,它實際表現為人們對價值關系中朝向客體的主體態度。主體需要的不同,對價值客體的態度不同,這決定了主體在觀念上的接受與拒絕,最終導致了行為上的接納與放棄。評價在理論上表現為,價值關系中客體是否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和要求,而且這種滿足是否能夠被主體的意識捕捉。因此,必然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肯定和否定。對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和要求,主體也意識到了這種滿足,那么主體會做出肯定的評價,相反則是否定的評價。評價需要以具體的形式體現出來,評價的形式是人的活動形式具體化,評價“不只是以抽象思維的形式,而是以多種意識形式:認識(對價值的判斷)、情感(對價值的態度和體驗)、意志(對價值的自覺的保證)等綜合形式表現出來”。“當客體滿足主體的需要時,主體便以內部的體驗和情感(愛、恨、親、疏)、外露的表情(喜、怒、哀、樂)和興奮狀態的情緒(興奮、頹喪、激動、平靜)等情感,來表達對價值的評價。”[20]“評價的形式有四個層次和水平,分別是本能的生理反應形式、心理水平的評價、理論和觀念水平的評價、活動和實踐水平的評價,從最低級的本能的生理反應形式到較高層次的活動或實踐水平的評價,評價經歷了無意識到自覺有意識的過程,是一種有層次的、不斷深化的動態過程,是各種價值意識形式綜合起來、互相過渡的層次整體,并且是這個整體朝向對象的現實活動。”[21] 根據對評價的理解,價值觀是對價值關系中的主體因素與客體因素不同結合方式的綜合反映,客體屬性與主體需要和要求相接近,主體會做出積極的反映,這種反映從生理、心理的潛意識形式發展為自覺思考的評價形式即理論和觀念水平或活動、實踐水平,通過認識、情感、意志等多種具體的形式體現出來;相反,當客體屬性與主體的需要和要求相背離,主體會做出消極或排斥的反映形式。
三 價值觀的分類
現實生活中價值觀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可從不同的層次系統分門別類,角度不同,類型也不同。從主體的角度分類,可將價值觀分為個體價值觀、群體價值觀、類價值觀;根據價值觀對社會產生的影響程度不同,可分為主導價值觀和非主導價值觀;根據不同的研究領域,可將價值觀分為政治價值觀、經濟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生態價值觀、審美價值觀、宗教價值觀、人生價值觀;根據價值觀產生的社會效應不同,可分為積極的價值觀、消極的價值觀;根據價值觀的產生時間,可分為傳統價值觀和現代價值觀;等等。無論從何種角度對價值觀進行分類,都體現了層次多樣、種類繁多的特點,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化,價值觀的分類標準還將出現更加細致、涉及的空間領域更廣的特點,但是無論哪種層次的價值觀都改變不了它的本質特征,都改變不了價值觀的特定主體性,即價值觀不能離開特定的人而存在;改變不了價值觀的社會歷史性,即價值觀與社會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基礎的關系;也改變不了價值觀是一定主體的傾向性的選擇和判斷,及這種傾向的一貫性,價值觀必將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非同一般的影響。
- 馬克思:思想傳記(國外馬克思學譯叢)
- 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多維度批判
- 文化理想與文化批判:鄒廣文學術自選集
- 艾思奇哲學思想研究
- 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I(第15卷)
- 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科學社會主義研究Ⅱ(第20卷)
- 論藝術生產的產業化轉向:在《資本論》的視野下
- 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俄羅斯學者卷
- 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研究
- 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個體思想研究
-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 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第6卷:外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下)
-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第4輯·2014)
- 法蘭克福學派美學研究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