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美國猶太裔哲學教授霍勒斯·卡倫是最早提出多元文化主義的學者。1924年,他在《美國的文化與民主》中提出了“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的概念,認為人類生活中有一些從祖輩那里繼承來的特質,這些特質是無法被改變的。“人們可以更換衣著、轉變政治觀念、重娶妻子、改變人生觀,改變程度或多或少,但卻無法改變誰是他們的祖父”[8],即組成美國社會的各族裔人民是無法徹底融合的,無法徹底消除他們的族裔特點。因此,很難形成一個通常所說的熔爐式的新民族。卡倫是第一位提出并系統論證多元文化主義的學者,為多元文化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調整移民政策,特別是《1965年移民法》的實施,移民數量猛增,美國多元文化社會的色彩更加濃厚。隨著族群意識的增強,20世紀70年代,卡倫的文化多元主義的觀點逐漸發展成為多元文化主義。與卡倫的基本思想一樣,多元文化主義反對任何單一族群或文化的霸權地位。與之不同的是,多元文化主義強調了群體權利。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美國學者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主要圍繞多元文化主義與少數族裔權利保護,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沖突與社會穩定問題來展開。多元文化主義者認為,文化是群體認同的基礎,國家、社會應該尊重少數族裔的文化,對少數族裔文化予以認可,并給予他們差異公民權,建立各個族群、族裔平等共處的社會。反對者則認為賦予少數族裔、群體特殊的權利,會進一步強化各族群的差異性,而不是共性,具有分裂國家的傾向,從而破壞社會的團結與穩定,影響國家的統一與完整。

針對多元文化主義的爭論也暴露出了該理論存在的問題。多元文化主義者不斷完善修訂自己的理論,從社群主義、自由主義、激進主義、民族主義等角度闡述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想。

加拿大哲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從社群主義的立場出發,強調社群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對塑造個人認同的重要性。他分析了社會中存在的兩種平等承認的模式,即“平等尊嚴的政治”(Politics of Equal Dignity)和“差異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前者承認的是人皆具有的權利,認為所有文化具有平等的價值,應賦予平等的尊重。而“差異政治”要求承認的則是某些個人或群體的獨特認同。基于這兩種承認模式,泰勒提出了“承認的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這一理念,既承認差異,又堅持平等。

加拿大政治哲學家、女王大學哲學系教授威爾·金里卡(Will Kymlicka)從自由主義的視角研究少數群體權利,提出了“多元文化公民權”(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他指出,少數族裔、土著、種族群體、宗教群體等少數群體都有不同的權利要求,這些權利與自由主義和社會正義不沖突,應該得到承認和支持。同時,金里卡指出,在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少數族裔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來糾正這種歷史不公正,如采用承認和容納政策來代替同化和排外的民族—國家建構政策,從而促進族群關系的良性發展。

加拿大哲學家詹姆斯·塔利(James Tully)認為現代憲政主義的特征決定了它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拒絕,正是這些特征使西方一些多元文化社會拒絕差異、拒絕傳統與風俗、拒絕交叉重疊的多元,反而凸顯了其反民主的特性。少數族裔、女權主義運動、原住民族等爭取承認的斗爭具有不同的形式,但也有相通性。基于普通法的憲政主義具有的三項常規,即相互承認(mutual recognition)、延續(continuity)和同意(consent)可以應用于少數群體、族裔、女權主義者等爭取承認的運動。

由于持有不同的理論背景和觀察視角,不同派別的多元文化論者也表現出很多差異,他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對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解。本書著重對社群主義、自由主義和激進主義這些多元文化主義理論進行梳理,通過厘清它們的理論淵源以及主要內容,從差異中找出共性,即這些理論都試圖對少數族群的權利予以證明,使弱勢群體獲得承認。本書試圖從諸多多元文化主義理論中的承認理論視角出發,來研究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的發展過程,評價多元文化主義是否為他們贏得了認可。

(二)實踐意義

當今世界是一個多民族的世界。縱觀世界歷史,民族問題始終是影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要問題。歷史上很多戰爭、騷亂、沖突都與民族問題相關。從世界近現代歷史來看,遠到兩次世界戰爭,近到法國《查理周刊》槍擊案,都體現出深層次的民族問題。正如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SIPRI)和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簡稱IISS)發表的年度報告所言:“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發生的各種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起伏不定,每年少則20多起,多到30多起,其中多數是民族問題引起的。”[9]

民族問題已成許多國家和地區乃至整個世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多元文化主義”從理論到實踐都與民族、族群問題密切相關,它提供了一種解決民族、族群問題的方法,對于西方多民族國家解決內部的民族、族裔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作為移民國家,擁有不同族群的多元文化是美國社會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對此我國學者也進行了研究。筆者主要系統地梳理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的發展、實踐及其爭論,從“多元”與“一元”的視角解讀美國,解釋美國的一些社會現象,從而加深對美國的認知。

此外,對美國多元文化主義展開研究對我國也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全國有56個民族,其中55個是少數民族。如何更好地處理好民族之間的關系,促進政治團結,增強社會凝聚力,也是我國面臨的一個挑戰。研究美國多元文化主義在教育、就業等方面的實踐,可以反思我國的民族教育政策、民族就業政策,發現其中對我國民族政策有價值的成分。

(三)主要特色及創新

第一,本研究從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發展、內容、實踐到效果,全面闡述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的特點,從社會層面探討多元文化主義的內涵。詳細論述“非洲中心論”、女權主義以及“政治正確”這三個與多元文化主義密切相關的概念,厘清它們與多元文化主義的關系,清晰闡述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的特征。當前,我國學者對于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的研究以王希教授的《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分析得最為清晰、深刻,文章著重研究了美國多元文化主義1960—2000年的演變過程,論述了多元文化主義的積極影響以及局限性。本研究力圖依照此模式,探討“肯定性行動計劃”“雙語教育”“課程設置改革”三種多元文化主義實踐案例在美國的發展歷程及趨勢,尤其是補充了2000年以后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的發展情況以及多元文化主義實踐對美國一些少數族裔和群體的影響。

第二,“9·11”事件對美國的國內政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聯邦政府到州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反恐法規。如2001年10月26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美國《愛國者法案》(USA PATRIOT Act)。法案出臺后,“破壞民主與自由”的批評不絕于耳,穆斯林成為一些條款的潛在針對者。美國民眾、社會甚至一度將整個穆斯林群體視為恐怖分子的幫兇。美國穆斯林面臨前所未有的歧視。本研究的另一個特色就是除了通過“肯定性行動計劃”“雙語教育”“課程設置改革”三個案例開展對少數族裔、群體的廣泛研究外,又補充了對美國穆斯林族群的個案研究,以他們為研究對象,以“9·11”事件為節點,通過研讀恐怖襲擊后美國政府的政策探究這些政策對美國穆斯林族群的影響,著重分析了“9·11”后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的新特點。

第三,美國總統特朗普從競選到入主白宮,其間不乏反移民的言論,美國白人至上主義抬頭。移民尤其是拉美裔移民被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視為威脅,破壞了美國國家認同和“瓦斯普”的國民特性。本書增加了美國多元文化主義與移民的探討,以拉美裔移民為視角,研究多元文化主義背景下移民對美國社會的影響。

第四,本研究從政治哲學角度梳理了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淵源。以社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激進多元文化主義中的“承認”理論為指導,以美國的多元文化主義實踐為主線,中間穿插了從美國學術界、美國民眾、美國法院以及少數族裔、群體等四個領域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態度、評價,全面校驗“少數族群”是否得到承認,繼而評價美國多元文化主義實踐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图什市| 法库县| 攀枝花市| 嘉峪关市| 郎溪县| 宜川县| 福清市| 宝应县| 周宁县| 兴义市| 鄂托克前旗| 施秉县| 遂宁市| 财经| 昌黎县| 龙游县| 鲁山县| 江西省| 丰城市| 建宁县| 绥棱县| 九龙县| 安宁市| 六安市| 铜山县| 汾西县| 乌海市| 那坡县| 北宁市| 岚皋县| 茂名市| 乌兰察布市| 花莲市| 雷波县| 景谷| 保康县| 太谷县| 舞钢市| 哈密市| 宜兴市|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