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
- 張驥等
- 4560字
- 2021-03-15 17:53:58
第二節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與文化軟實力思想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文化建設。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文化從傳統形態逐步轉變為現代形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軟實力理論不是簡單地重述或停留于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而是在新的社會主義時期,總結社會主義新鮮經驗,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文化思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軟實力理論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及黨的幾代領導集體文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一 毛澤東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
毛澤東同志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集中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并提出要建設“新的文化力量”,首次把新的文化力量納入國家的力量層面。他明確指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經濟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國的革命力量”,[23] 揭示了政治力、經濟力、文化力共同形成人類社會發展的三種基本力量。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進一步回答和解決了關于文藝和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出的“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社會主義文化的“雙百”和“兩為”方針,深刻揭示出新的文化力量及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上的重要地位,為以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毛澤東也非常重視中外文化交流,主張向外國學習。這一思想,是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豐富和發展起來的。關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論述,是他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是其在文化領域成功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體現。毛澤東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該依托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借鑒、汲取世界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營養。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文化上的建設也需要結合新時期的時代特點,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世界各國勞動人民都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這些優秀的世界文化遺產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內容。我們要從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局和出發,對世界優秀文化加以借鑒、吸收,為我所用。在毛澤東看來,“近代文化,外國要比我們要高,要承認這一點”。[24] 因此,“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25]“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26]
二 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四有”新人、“三個面向”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思想。突出強調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強調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鄧小平在1980年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要想實現國家的強盛,不僅要建設物質文明,而且要建設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包括教育、科學、文化、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等等。”[27] 此后,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明確地指出了社會主義精神建設的戰略地位,并在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決議》中明確指出:“精神文明建設最重要的作用是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28]“鄧小平還突出地把科技和教育作為舉足輕重的國家實力,并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光輝判斷,把科技力作為具有決定意義的文化實力。”[29]
鄧小平是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核心,鄧小平理論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我國的對外開放從范圍上講包括對所有國家開放,從內容上講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開放。鄧小平對時代主題和世界形勢的新判斷,不僅是他的經濟、政治開放理論創立的前提,也是其文化開放思想的邏輯起點。鄧小平同樣提出了“向外國學習”的思想,在強調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的同時,就明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也要借鑒經濟上的開放政策。“對外開放適用于精神文明建設”這一論斷可以看作鄧小平對中華文化對外開放的有益探索。鄧小平強調,“要善于從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營養,發展自己。我們講借鑒,目的是通過經驗和借鑒,使外來文化的精華,同我黨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實踐基礎上不斷創新,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鄧小平提出,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引進來”和“走出去”是文化開放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兩者缺一不可。鄧小平認為,對外開放(包括文化開放)的過程,是學習、吸收、借鑒別國成功經驗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要的;同時又必須把我們好的東西,優秀的東西推向世界,為世界人民作貢獻。
三 江澤民關于文化的重要論述
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文化在國家綜合國力體系中的分量越發突出,江澤民審時度勢,提出一系列新時期中國文化建設的新論斷,深化了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知。江澤民認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應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文化建設提出的基本目標和根本要求。“我們能不能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這是事關中華民族振興的大問題,事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全面勝利的大問題。”[30] 江澤民反復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更加重視利用有利的國際條件,堅持對外開放,以加速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強調實行文化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后”。[31]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強化了“引進來”“走出去”的文化發展戰略。“我國文化的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32]
四 胡錦濤文化軟實力思想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思想,黨的十七大后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和新的水平。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將民族復興與文化繁榮聯系起來,首次明確將文化作為國家的“軟實力”提出來,從全局戰略的高度出發把文化建設提高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33]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 周年大會上鄭重指出:“要著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胡錦濤強調,我國是一個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的大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創新文化體制機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將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建設內容,同時提出了要“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的戰略要求。
五 習近平關于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從世界文化格局與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新變化,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出發,深刻論述了當代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大意義、基本內涵、基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34]
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發表了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講話。[35] 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軟實力觀。他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他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夯實國內文化建設根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份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并重點強調,要傳播好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要宣傳和闡釋好中國夢,要展示好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要塑造好中國國家形象,要努力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36]
習近平關于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論述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具體來說,它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和集中體現;“中國夢”是文化軟實力的宏遠目標,文化軟實力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推動力;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它是中華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使中華文明至今得以保存、延續;文化軟實力增強的重要保證在于提升中國的國民素質,要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保證人民群眾的昂揚精神狀態;更要將意識形態工作作為文化軟實力的工作重點,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加強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等多種文化形態建設;有計劃、有組織地完善基層文化建設;積極拓展文化產業,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另外,提升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習近平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觀點概括為兩個層次。一是積極創新對外傳播理念,更新對外傳播形式。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臺和載體,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融匯于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整個過程中;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結合起來宣傳和闡釋中國夢。二是加強傳播能力建設,重塑中國大國形象。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加強傳播能力建設,對外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世界文化相適應、相協調,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37]。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