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化理論分析

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把握文化建設任務的方向、促進文化事業的壯大,需要依托科學、有效的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中包含著豐厚的文化軟實力思想資源,這些思想資源是我們實施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根本理論淵源。

一 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是社會有機體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

馬克思把整個社會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社會的經濟結構與文化結構都是其基本構成要素,經濟是社會有機體的發展軸心,文化也是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當忽視: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并非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其余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1] 恩格斯在致布洛赫的信中也強調馬克思從來沒有把經濟因素作為唯一的決定因素,“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后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的形式以及所在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2] 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充分說明,文化一經產生,就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形式”,以觀念、制度及其他形態成為塑造社會生活的重要力量。

二 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生產”理論

馬克思認為文化本身也是一種生產力。馬克思提出了作為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重要組成部分的“精神生產”理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經濟學手稿》(1857—1858)、《剩余價值論》等著作中,對這一理論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馬克思認為,人類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個人生命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形式、普遍形式,“從歷史的最初時期起,從第一批人出現時,這三個方面就同時存在著,而且現在也還在歷史上起著作用”。[3] 馬克思明確指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4]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更是直接提出了“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精神生產”概念,認為精神生產是人類全部社會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生產”在一般意義上是指“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的生產以及“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5]

三 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文化”思想

馬克思在《人類學筆記》中較早地分析了與世界文化有關的論述。馬克思通過對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基本狀況和發展演變做了分門別類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人類文化發展多樣性的觀點。他通過對美國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筆記,俄國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體的原因、進程和結果》筆記,英國梅恩的《古代法制史講演錄》筆記和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狀態》筆記,印度菲爾的《印度和錫蘭的雅利安人村社》筆記的摘錄和分析,提出了人類文化發展是多樣的,文明的形式也是多樣的,這表明了馬克思在文化觀上的新認識,預示著馬克思世界文化思想的萌芽。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世界文化的到來打破了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的狹隘性,使得各民族的文化成為世界的精神財富。”[6]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認為:“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個人的真正的精神財富完全取決于他的現實關系的財富,……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7] 馬克思、恩格斯高度概括了這種“世界的文學”(全球化)的產生過程,給各個民族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時也肯定了這種交往給個體帶來的機遇。總之,馬克思、恩格斯在其經典著作中對世界文化已經有了詳細的描述和分析,馬克思、恩格斯從整體上認識世界文化,認為文明是多樣的,文化是多元的,多樣文明和多元文化之間是相互交流、借鑒的。

四 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理論

在整個關于交往的理論體系中,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交往理論占有重要地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交往觀,深刻揭示了交往的本質,馬克思交往觀將交往的普遍性的空間延展至全球,形成世界交往理論。[8] 交往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的一個整體性范疇,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深刻描述。馬克思認為,“交往是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前提,是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和人類歷史前后相繼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條件。”馬克思認為,“交往世界化是生產方式擴張的結果,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資本家奔走于全球各地,建立世界化的產銷鏈條,生產的發展驅動資本家到處建立聯系,交往就內含在這種聯系之中,隨著生產方式的世界化帶動了其他交往形式出現”,“隨著生產交往的世界化必然帶來文化的世界化,這是一種必然的附帶結果”。[9]

首先,從交往的內容來看,馬克思將社會交往分為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質交往是從本質上分析的,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資料的交換關系,這種物質資料的交換關系是建立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基礎上的,物質交往是人們之間的一切交往關系的基礎。它既指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也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變換關系。精神交往則是指在物質活動和物質交往的基礎上,對人們之間物質交往關系的觀念反映,是借助于語言符號所實現的思想交流、溝通或爭論等。馬克思指出,人們的想象、思維和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10]

其次,從交往的范圍來看,馬克思將社會交往分為內部交往和外部交往。內部交往是指一個民族、國家內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過程及其結果,具體表現為一個民族、國家內部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文化形態、體制機制、文明習慣、風俗民規、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等。外部交往是指民族、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過程及其結果,具體表現為民族、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的交流、溝通、合作、競爭乃至對抗。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11] 在這里,馬克思從分析商業交往入手研究社會交往,商業交往是內部交往和外部交往的實質,商業交往促進了生產的社會化,生產的社會化促進了人的社會化,人的內部社會化和外部社會化的過程體現了不同文化間交流、互動的過程,體現了交往的世界化過程。

再次,從交往的空間來看,馬克思將社會交往分為地域性交往和世界歷史性交往。地域性交往是指人們之間以地域為媒介而進行的交往。在地域性交往中,人們生活在以血緣、地域聯系起來的群體之中,人的自身的特征為地域和血緣特征所取代,表現為地域和血緣關系共同體的一個部件和附屬物。世界歷史性交往是指在分工和商品交換日益擴大、機器大工業的出現和新航路開辟結果——世界市場形成的情況下,各民族突破最初的地域性交往的限制,由地域性的存在轉變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成為世界交往。馬克思認為,交往普遍性的世界蔓延過程就是交往世界化的過程,這促進了世界歷史的展開。

最后,從交往的結果來看,馬克思認為交往推動歷史走向世界歷史。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觀點,世界歷史的形成是人類交往范圍擴大的結果,人類的交往逐漸從區域層面擴大到世界層面,促使世界歷史的形成,在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中,交往起著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替代的作用。交往使各民族國家打破地域性的存在狀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系日益密切和加強,本民族的發展越來越融入世界歷史的發展軌道中。馬克思指出:“過去的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12]

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交往理論,可以幫助我們認清交往的本質,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其實就是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交往的過程。熟悉交往的規律,掌握交往的方法,是文化走向世界成功的前提條件,馬克思主義的文化交往理論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堅實的理論基礎。

五 列寧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

列寧的文化建設思想是其整體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極為豐富。其中,許多內容都是有關國家文化軟實力重要地位的論述,以及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其文化軟實力的基本力量、方向和戰略的論述。

列寧在1923年《論合作社》中首次提出文化革命概念:“要是完全實現了合作化,我們也就在社會主義基地上站穩了腳跟。但完全合作化這一條件本身就包含有農民(正是人數眾多的農民)的文化水平的問題。”[13] 列寧曾經說過:“必須取得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取得全部科學、技術、知識和藝術。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共產主義的生活。”[14]

在1922年初召開的俄共(布)十一大上,列寧在政治報告中以相當多的篇幅闡述文化落后可能產生的嚴重政治后果。他指出:人類歷史上有許多民族一度是軍事上的“征服者”,但因自身文化落后最終又成為“被征服者”。列寧引用這類教訓警示全黨:“如不注意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就有可能導致執政的失敗。”[15] 列寧也曾強調,無產階級文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什么人杜撰出來的。“但僅靠摧毀資本主義,還不能填飽肚子。必須取得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來建設社會主義。”[16]

列寧在這里提出的文化建設思想,科學地揭示了東方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即社會主義的真諦不僅在于建立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而且意味著要創造出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新型文明,社會主義不能僅僅停留在政治革命、經濟制度建設上,它還需要有深入人心、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新型文明。列寧指出:“在偉大的政治變革和軍事變革以后,要用很長時間在文化上和經濟上消化它們。我們已經面臨這項任務了。”[17]“在解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治變革的任務以后,擺在我們面前的已是另一類任務,即可稱為‘小事情’的文化任務。”[18] 這里的文化任務指的就是文化建設。

同時,列寧提出了關于繼承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思想,主張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注重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列寧認為,文化建設離不開對人類歷史上一切有價值的優秀文化成果的繼承、學習和借鑒。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然而,無產階級文化派卻宣稱,為了建設無產階級文化,要拋棄過去一切文化。針對這種對人類文化遺產采取虛無主義和全盤否定的態度,列寧提出了嚴肅的批評。他指出:“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19] 列寧以馬克思主義形成為例對此進行了說明。他指出,“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地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按照這個方向……,才能認為是發展真正的無產階級的文化”。

誠然,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0] 因此,馬克思主義給予我們的不是有關問題的具體答案,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解釋問題的方法。對文化的深入理解,需要科學有效的思想武器,對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性質、條件、意義的科學把握,只有借助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基于自身文化現實,規范面向世界,在實踐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馬克思曾經說過:“在任何社會的發展階段,都離不開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1]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作為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必須分清現實的人與文化傳播之間的關系,把握現實的人在社會現實中的物質生活規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面對人(傳播受眾)的傳播,搞清楚人所處的物質生活環境和文化接受規律,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實施。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擁有開放的包容心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本質就是中華文化的對外開放,是中華文化“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結合,所以,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內在特征與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本質內涵是統一的。中華文化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也需要樹立對外開放的包容心態,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學習其他文化形態的優點,汲取人類文化發展歷史上一切進步的文明成果。“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22]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主張借鑒其他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的文化經驗,借鑒和吸收這些經驗,與本民族文化相融合,促進本民族文化建設,為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巴县| 绥德县| 安顺市| 武义县| 金堂县| 高尔夫| 湛江市| 乌鲁木齐市| 瑞金市| 凤凰县| 阆中市| 班戈县| 日喀则市| 新河县| 法库县| 古田县| 安阳市| 霍邱县| 阿拉善盟| 关岭| 安新县| 乳源| 西吉县| 平塘县| 米林县| 颍上县| 体育| 定远县| 肃宁县| 伊宁市| 璧山县| 瑞金市| 崇明县| 宾川县| 调兵山市| 温宿县| 莱阳市| 仁寿县| 建宁县| 沅陵县|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