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與區域發展差距
- 關愛萍
- 832字
- 2020-11-30 10:38:16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書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視角出發,通過對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與區域發展差距之間作用機理的研究,基于經驗總結、理論構建、實證分析、政策設計這四個層面探討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與區域發展差距之間的內生性關系,分析勞動力流動和產業區際轉移對我國區域發展差距的影響,揭示區域協調發展的相關政策實施與制度變革的條件與環境,進而提出基于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背景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
二 研究方法
本書基于宏觀統計數據和人口普查數據,以勞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觀點為基礎,通過文獻研究、規范分析、宏觀統計分析、比較研究、動態分析以及計量分析等方法展開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文獻研究。廣泛查閱國內外的文獻資料,充分了解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和人口流動及產業轉移政策的歷史演變軌跡、勞動力流動的現狀和基本特征、產業區際轉移的規律和趨勢,掌握國內外關于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和區域發展的理論及實證研究的最新前沿動態。
(2)規范分析。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將通過規范分析,以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為基礎,構建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與區域收入差距分析的理論框架和基礎模型。
(3)數值模擬法。本書對產業轉移、勞動力流動以及區域發展差距內生關系的分析構建了以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為框架的分析模型,該非線性模型包含有很多的變量和參數,許多變量之間的關系無法用顯性函數表示。本書將借助于對不同參數賦予一定的數值,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數值模擬的辦法來考察模型的特征,具體運用Matlab數學軟件來進行數值模擬以幫助求解模型的均衡解。
(4)計量分析方法。實證分析中,構建動態面板數據模型,釆用兩階段差分GMM模型和兩階段系統GMM方法考察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及其他控制變量對地區產業集聚水平的影響。運用聯立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和地區收入差距的計量關系,測算勞動力流動以及產業轉移對區域差距變動的影響效應。計量分析采用Stata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