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相關理論基礎

第一節 勞動力流動理論

一 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Lewis,1954)第一次提出了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也是在發展經濟學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模型,在其《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分析了非熟練勞動力從傳統農業部門向現代工業部門的流動與收入差距的關系。他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著一個二元經濟結構,一個是以城市現代工業為代表的工業部門,另一個是以農村傳統農業為代表的農業部門。只要現代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高于傳統農業部門,非熟練勞動力就會由傳統農業部門向現代工業部門流動。劉易斯同時也將經濟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資本相對于勞動比較稀缺,土地相對有限,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勞動力處于劣勢,從而收入差距擴大;而在第二階段,勞動力供給不再具有無限彈性,勞動力相對變得稀缺,逐漸處于優勢地位,從而縮小了收入差距。

二 費景漢—拉尼斯模型

費景漢和拉尼斯(1961)認為劉易斯模型沒有重視農業對工業增長的作用,也沒有注意到農業由于生產率的提高而出現的剩余產品是農業中剩余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的前提條件,因此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改進,提出了他們的勞動力流動模型。他們把二元經濟結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為零,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城市工業部門吸納這些勞動力不僅降低農業的產出水平,而且會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第二階段,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大于零但小于制度工資,只要城市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高于制度工資,勞動力就會繼續流入到城市工業部門,這時雖然城市工業部門得到增長,但農業產出水平下降;第三階段,農業勞動力邊際生產率大于制度工資,農業部門已不存在剩余勞動力。

三 托達羅“城鄉人口遷移模型”

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Todaro,1969)提出了著名的“城鄉人口遷移模型”?!俺青l人口遷移模型”解釋了為什么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主要原因是存在預期的城鄉收入差距。這種城鄉收入差距吸引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但該預期的城鄉收入差距,則是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實際的城鄉收入差距;二是就業概率的大小。托達羅的“城鄉人口遷移模型”與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的區別在于:托達羅指出,并不是每一位想進城的農村勞動力都能找到工作,都能拿到預期的收入,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也存在著失業的狀態。而且,托達羅認為,農村勞動力進城,將直接影響農業發展。所以,托達羅指出,應該嚴格控制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

四 新勞動力遷移經濟學

根據新古典經濟學模型,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從農村遷往城市地區通常只能在非正規部門從事低收入、低保障的工作,不能進入高收入的城市正規部門。盡管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勞動力不斷地遷往城市地區。以斯塔克為代表的新勞動力遷移經濟學認為勞動力遷移的動機不僅來自城鄉兩地的收入差距,同時會受到勞動者個人及家庭的因素的影響。斯塔克的理論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的分析基礎上,他認為一個人進行遷移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降低市場不完善所造成的風險。該理論引入了“相對貧困”的概念,斯塔克認為遷移可以視為人們對“相對貧困”的一種回應。而這種相對貧困的程度是由個人或家庭的收入在其社區單元中所處的相對位置決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阳市| 吉水县| 榆林市| 南阳市| 太仓市| 绍兴县| 兴义市| 凤山县| 石景山区| 平南县| 长丰县| 台南市| 淄博市| 锡林郭勒盟| 绥芬河市| 墨玉县| 平和县| 兴安县| 马关县| 静宁县| 全椒县| 北安市| 阿鲁科尔沁旗| 璧山县| 蒲江县| 扎鲁特旗| 界首市| 东阳市| 金阳县| 教育| 新竹县| 丰都县| 秭归县| 乌拉特中旗| 固阳县| 军事| 大邑县| 寿光市| 高平市| 龙陵县| 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