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1949—2019)(全2卷)作者名: 曾業英主編本章字數: 9388字更新時間: 2021-02-08 14:52:56
第一節 新體系的形成
1978年以前的近30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是新的近代史體系的形成時期。晚清政治史的研究被嚴格納入中國近代史新體系的框架之中,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的勝利,是災難深重的舊中國近百年動亂、變革的最終結果。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不可避免地成為研究晚清以來中國近代史的指導思想,而相關歷史的研究,也就與現實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
重視對鴉片戰爭以來近百年歷史的研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早在1941年5月,毛澤東就批評了那種“對于自己的歷史一點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惡劣學風,提出:對于近百年的中國史,應聚集人才,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無組織的狀態。應先作經濟史、政治史、軍事史、文化史幾個部門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綜合的研究。[1]
1949年6月30日,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毛澤東在《人民日報》上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不僅歷述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而不果的痛苦經歷,也總結了在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之后,中國所發生的變化,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一邊倒”和走俄國人的道路的必然。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在文中列舉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幾位向西方學習的先進中國人: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2] 這四位,一位是太平天國的天王,兩位是戊戌維新的主將,還有一位是辛亥革命的領袖。毛澤東正是以他們為代表,概括了100 多年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地反對內外壓迫者,最終由中國共產黨人完成先人遺志的斗爭歷程,從而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對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的一種嶄新的解釋。
同年9月30日,毛澤東又在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起草的碑文中,對中國近百年史的幾個節點,做出了相當明確的表達: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其中所謂的“三十年以來”,就是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以后對自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近百年史,就是以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部分:通常以前一部分為中國近代史,而以后一部分為中國現代史;而從革命史的角度,前一部分又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后一部分又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所謂近代史,也即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歷史,實際上就是晚清史再加上民國時期最初的8年。然而,晚清史本身此時還不可能有自己的獨立地位。
由中國共產黨人在民主革命的實踐中所提出的,此時作為新的歷史體系指導思想的有關闡述主要有:
關于近代社會的性質。鴉片戰爭以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中國社會,既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也不完全是封建社會,而是一種過渡性的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系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說,最初于20世紀20年代末所提出。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和《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等論著中,對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作了系統的闡述和論證。
關于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或根本矛盾。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提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的矛盾。”[3] 范文瀾為此曾解釋道:在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有兩個根本矛盾,一個是原有的(按:指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一個新添的。這個新添的根本矛盾,就是中華民族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后來變成帝國主義的經濟政治壓迫的矛盾。中國封建勢力和外國侵略勢力結合成一個反動勢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兩個根本矛盾也就合并成一個根本矛盾。以帝國主義為主,以封建勢力為輔的反動勢力成為這個矛盾的一面,因之中國人民的革命矛頭,直接對著封建勢力時,實際也對著帝國主義;反過來,也是一樣。它們利害相關,互相勾結,這就使得中國人民革命不得不同時負擔起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這個任務中國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是不可能擔當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所有的反抗,都以失敗而告結束,原因就在這里。[4]
與這一命題密切相關的是毛澤東的另一論述:“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5] 這一原則性論述,也即所謂“兩個過程”論,被看作是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的基本線索。
在研究體制上,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建立,應是最為明確的標志。這個于新中國誕生之初即行設立的國家級研究機構,是以范文瀾為首的來自延安和華北解放區的部分史學工作者于1950年5月組建的。[6] 各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院校的歷史系開設中國近代史課程,設立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也培養和聚集了一批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和教學人才。
在研究史料的建設上,以郭沫若、吳玉章和范文瀾為正、副會長的中國史學會成立之初,就把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的工作確定下來,作為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提倡。編輯這套資料叢刊主要“是供給高中和大學的教師們、歷史研究工作者們做參考”。在以徐特立、范文瀾、翦伯贊、陳垣、鄭振鐸、向達、胡繩、呂振羽、華崗、邵循正、白壽彝11 人組成的總編輯委員會的指導下確定編選的有關資料,集中地反映了發生在晚清時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晚清政治史的資料。這個編委會的規格之高,為迄今所僅見;而相關資料的編選者,也多為著名的學者。20世紀50年代所編成的10 種資料中,最先出的是第9 種《義和團》(1950年編成,1951年出版)。這部書的提早出版,是為了紀念義和團運動50周年,又由于當時適逢朝鮮戰爭爆發,“清算帝國主義的血賬,是紀念義和團最好的方法”,也是趕在此時出版這部書的重要原因。第5 種《洋務運動》于1959年編成,1961年出版,它之所以最后編成是由于洋務運動本身歷時最久(幾占中國近代史80年中的一半時間),而相關資料包羅萬象,篇幅過巨,編選難度較大之故。10 種資料中,《太平天國》《捻軍》《回民起義》3種,共同反映了以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為中心的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爭。因此,這10種資料可以歸納為“八大事件”。有關資料的“序言”或“敘例”中對這些事件的概括,乃是資料的編選者——首先是研究者,經反復推敲而形成的見解,它們實際上是50年代近代史學界對晚清政治史中相關事件的一種已成共識的經典性表述[7]:
關于鴉片戰爭,編者指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它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從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便逐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階段,但同時也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終于勝利地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結束了由鴉片戰爭引起的歷史命運。但是這并不等于說:垂死的帝國主義和封建殘余不想作最后的掙扎而甘心退出歷史舞臺。因之,了解近百年來中國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的悲慘景況,和學習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的反抗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政治教育。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學習中國近代史應當從鴉片戰爭開始?!?/p>
關于太平天國和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爭,編者指出:“一百年前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前后堅持了十四年,勢力擴展到十七省,革命的英雄們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組織了強大的武裝,實行了各種革命政策,發動了廣大農民為推翻封建的土地制度而斗爭,并且擔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的任務,他們的這些英雄行動,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固然太平天國仍舊是沒有工人階級領導的單純農民戰爭,它在中外反革命聯合進攻之下最終失敗了。但是太平天國所表現的中國人民的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是永遠值得中國人民引以自豪的?!薄疤教靽锩跋?,在南方的粵、桂、湘、贛,北方的蘇、皖、魯、豫,各地農民群眾因不堪虐政的壓迫,已紛紛起來,反抗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這些農民軍,大大小小的組織非常多,其中聲勢比較雄厚的,在南方要算天地會,在北方則是捻軍……捻軍是北方農民的大規模武裝起義,也是太平天國革命在北方的再起。研究太平天國革命而忽視捻軍和其他反對滿清專制王朝的起義軍的活動,對于太平天國革命的研究是不夠全面的,也就不能看出當時農民革命戰爭的堅強性和普遍性?!薄鞍鸦孛衿鹆x簡單地看作回民單純的活動,是不對的;把回民起義看作回漢兩族的斗爭,是更不對的。我們應該把回民起義看作是中國人民進行階級斗爭的一個形式,云南回民起義和西北回民起義正是當時全中國人民反清斗爭洪流中的兩支猛流?!?/p>
關于洋務運動,編者指出:“洋務運動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到中日甲午戰爭,前后約三十多年。這是清政府一部分帶有買辦傾向的當權派,采用資本主義外殼以保持封建統治的一種自救運動。它的產生,是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對太平軍作戰中,一部分官僚軍閥認識到自己軍器窳敗、船只缺乏的危險,他們一方面感覺到洋人船堅炮利的可怕,而對外國屈服;同時也感到洋人的武器可以利用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因而有意識地提倡起所謂‘新政’。”“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戰爭手段在中國搶得更多的權益后,認為清朝統治階級已徹底屈服;清政府興辦這些‘新政’對它們不但不是什么威脅,反而更便于對中國人民進行深度的剝削與奴役。這就是它們和清朝統治階級互相勾結的政治基礎。因此在這期間,它們盡量把巨額的軍火和大批軍官、技術人員供給清政府,共同合作來屠殺中國人民。”“這種‘新政’并經不起考驗,它在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的過程里,遭到了徹底的破產。然而,為期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對十九世紀后半葉的中國歷史,也產生過一定的作用……它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生與發展,造成了某些有利條件。并且,使中國的無產階級獲得了一些發展。同時,清政府既辦理洋務,便不得不培養一些懂洋務的人才,通過同文館、水師學堂及派送留學生,栽植了一些通達外情、理解科學的技術人員。這些人中,一部分在洋務派官僚集團中做了走卒,但也有些人因接觸西洋事物而接觸了新的思想,對資本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起了橋梁作用?!?/p>
關于中法戰爭,編者指出:“中法戰爭是指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人民為了反抗法國資產階級的侵略越南和中國各地而進行的正義的戰爭?!薄爱敃r在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之后十幾年中,中國本身已經迅速地淪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外國侵略者在中國已經建立起來它們的統治秩序;但它們同時還分別向中國的鄰邦下手,要滅亡這些國家,藉為進攻中國的基地。法國在侵略越南的戰爭中,就公開地叫囂著要進入中國的西南。因此中法戰爭不僅是援助越南,也是中國自衛的戰爭,也就是說,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戰爭?!薄爸蟹☉馉幍奶厣?,在于中國人民主動地進入了戰爭,許多官吏和將領也都大聲疾呼主張奮起抗戰。滿清統治者看到自身利害的關系,被迫應戰,甚至主張投降的洋務派首領李鴻章也不敢公開地阻撓出兵……這次戰爭,以馮子材將軍統帥的部隊在諒山大破敵軍而終止。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對外國侵略者艱苦作戰而獲得巨大勝利的一次戰爭,盡管當時主張投降的統治者甘心自認失敗,法國侵略者卻不能不狂叫著北圻的慘敗?!薄霸谥蟹☉馉幰郧埃袊y治階級中洋務派的圖富圖強的設施表面上已略具規模了。但在戰爭過程中,打敗仗的多是受有新式訓練具有新式裝備的淮軍——洋務派首領李鴻章的嫡系部隊;而馬江一役,大小新式兵輪幾全數沉毀,南洋援閩兵船更是遇敵便逃。所以當時甚囂塵上的洋務運動,不必等到中日戰爭才告垮臺,在這次戰爭中已是原形畢露了?!薄翱偠灾?,中法戰爭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中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中國人民又一次表現了抵抗外侮的巨大力量。同時在戰爭過程中,打擊了國內的反動的腐朽統治勢力,揭露了洋務派官僚的媚外賣國和洋務運動的本相。”
關于中日戰爭,編者指出:“中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巨大的事件。一方面它標志著中國遭受更嚴重的侵略和奴役的開端,因為甲午戰后中國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在東方矛盾的焦點,中國迅速地進一步半殖民地化,而且一度面臨著被敵人瓜分的危機。另一方面,從甲午戰爭開始,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也跟隨著日益嚴重的局面加緊加強。在戰爭過程中,中國人民進行了正義的、英勇的反抗。在統治者向敵人屈辱投降之后,臺灣省人民堅持著反抗侵略者的英勇斗爭,全國人民反對馬關條約的呼聲,促使革命形勢迅速高漲,國內階級關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因此研究一八九五年以后幾年中國社會各方面的變化,不能不以中日甲午戰爭為起點?!薄爸腥諔馉幍男再|是極其明顯的。日本軍國主義者長期以來蓄意侵略朝鮮,并進一步侵略中國,這是大量的史料(包括盡人皆知的所謂‘田中奏折’)以及戰爭的結果所早已證明的。美國資產階級支持日本的擴展,企圖趁機壟斷朝鮮和中國東北的市場,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因此在這次戰爭中,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所進行的抵抗,同樣是反侵略的、自衛的斗爭。沒有疑問,在這一次戰爭中,正義是屬于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這次戰爭也深刻地顯示著英勇的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在共同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中的緊密的相互關系。這在今天看來,是有極偉大的現實意義的。”
關于戊戌變法,編者指出:“五十五年前(按:即1898年),中國已在中日戰爭中遭受嚴重的失敗,國際帝國主義進一步加緊侵略中國,使中國處于被瓜分的危機中。為了逃脫危機,并進而謀中國的獨立自強,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中國一部分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影響的上層知識分子,繼承了他們前輩的改良主義的政治主張,發動了變法維新的運動。他們曾運用學會、學堂、報紙等工具,向當時的知識分子群眾,進行了宣傳教育和組織的工作;他們企圖運用政權力量,自上而下地實行他們所想望的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并從而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薄霸诋敃r的中國歷史條件下,戊戌變法運動是具有愛國主義性質和進步意義的。但這個運動主要的是代表了當時從地主官僚轉化過來的資產階級的政治傾向,所以只能是一種軟弱的改良主義的運動。領導這個運動的人,看不見農民革命的力量,他們所企圖的都是用改良主義的辦法,來抵制農民的革命。他們和當權的封建勢力并不是根本對立的,只是要求封建統治勢力讓出一點位置來給新起的資產階級。這樣的脫離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軟弱的改良主義運動,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慘的失敗?!薄拔煨缇S新運動在當時社會中所起的思想啟蒙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在戊戌變法失敗后不久,資產階級的革命思想開始蓬勃地發展了起來,并戰勝了改良主義的思想。戊戌時期的維新派,到了后一時期,已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反對者,但是從歷史發展上看,應該承認,維新派在戊戌時期不僅向頑固的封建勢力作了猛烈的思想斗爭,而且又通過自己的政治實踐來證明了改良主義思想的破產,這就對于后一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發展,盡了前驅的作用。”
關于義和團運動,編者指出:“這一個曾經震撼世界的偉大農民暴動,到今年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數不清的事實,證明了自義和團暴動失敗以來的半個世紀中,國際帝國主義者對于中國人民的迫害,有加無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帝國主義對于中國的侵略,簡直達到了絕頂猖狂的時代。最近竟公然武裝侵略我們的臺灣并轟炸我們東北的領土,妄想和五十年前一樣,再來一次對中國人民的大屠殺與大洗劫。五十年前的義和團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是帶著狹隘與落后性的,這是在沒有無產階級領導時農民革命的不可避免的現象,因此它之陷于失敗的悲劇也是難以避免的。但是現在解放了的中國人民已經是不可欺侮了,已經有能力來清算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一切血賬。”
關于辛亥革命,編者指出:“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的一次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薄斑@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定了資產階級民主性質的臨時約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國,奠定了民主主義的思想基礎,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為此后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開辟道路,功績是輝煌的,意義是重大的?!薄坝捎诋敃r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資產階級有它的軟弱性,領導革命不能徹底,以致辛亥革命勝利之后,革命的果實反被北洋軍閥篡竊,既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民主主義革命事業也并未完成。這是歷史條件的限制,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p>
這一套資料叢刊計10種64 冊,共約2300萬字。[8] 它們的出版,為中國近代史——首先是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資料基礎,海內外的研究者們深受其惠,至今仍有其重要的利用價值。但這套資料叢刊的編選,依然有著那個時代的局限。比如,《鴉片戰爭》資料中,編者們對選自清人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中《林文忠公事略》的材料,就做出了自認為是必要的刪節——將林則徐根據自己謫戍新疆時的親身經歷而對后進們所作的提防俄羅斯侵略的幾句諄諄告誡給刪略了。[9]
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從而引發了一場持續三年多方告一段落的有關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還為此出版了討論專輯。[10] 據作者自己說,所謂分期問題,“是指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約八十年間的歷史應如何細分為若干階段,若干時期的問題”。究其本意,是想解決對相關歷史的敘述體系和內容結構的問題,以克服近代史中“政治史內容占了極大的比重,而關于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的敘述分量很小,不能得到適當的地位”的缺點。而據作者的分析,這種缺點的產生,雖然有種種其他原因,但與既有的中國近代史論著中在逐一敘述若干重大事件時類似于紀事本末體的體裁很有關系,“因為在近代史中,如果只選取突出的大事件來做敘述的主題,就會很容易弄到眼前只看見某一些政治事件”。
但從討論的結果看,作者的這一初衷似乎并沒有真正達到。因為作者在批評近代史中政治史占了極大比重的同時,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以階級斗爭為標志來劃分時期,并提出在中國近代史中曾出現過三次革命運動的高漲,即太平天國為第一次,甲午戰爭以后到義和團失敗為第二次,辛亥革命為第三次。學者們的討論盡管在具體的分期問題上見仁見智,甚至各不相讓,但卻基本贊同了以階級斗爭作標志的“三次革命高潮”論。由此也可看出,這場分期問題的討論之所以重要,本不在于具體時段的劃分,而在于提出了一種新的結構性詮釋體系,提出了一個統系全局的綱。至此,中國近代史的新的結構體系已趨于完備和成熟,不僅依舊是以晚清政治史為基本框架,而且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革命史的味道更加濃郁了。“八大事件”并沒有也不可能為“三次高潮”所取代,而是從此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故而,人們往往將“兩大矛盾”“三次高潮”“八大事件”相提并論,并以此作為對這一體系的概括。
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也就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一些按照新體系編寫的教科書陸續問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人民出版社于1962年出版的《中國史稿》第4冊?!吨袊犯濉肥怯芍袊茖W院院長郭沫若主編的一部歷史著作,其中的第4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上),也即近代史部分(1840—1919),由劉大年負責組織近代史研究所的有關人員編寫?!吨袊犯濉返? 冊力圖克服以往的近代史著作,包括擁有眾多讀者的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敘事類似于紀事本末體,且內容偏重于政治史的缺點,決定根據歷史演變的時間順序講述事件:不僅講政治事件,也講經濟基礎、意識形態、文化發展;不僅講漢族地區的歷史,也講國內各民族在斗爭中與全國的聯系和相互關系。郭沫若曾盛贊這本不足20萬字的書“寫得扼要、明確、流暢,有吸引力。反帝、反封建的一條紅線,像一條脊椎一樣貫穿著,這是所以有力的基本原因”[11]。這部書當時是指定的高等學校教材,印數也多,是60年代最有影響的近代史著作。
在專史研究中,則以帝國主義侵華史和太平天國史的研究最為深入(由于相關研究都已有專題論述,這里不作細述)。
20世紀50年代初出版的劉大年的《美國侵華史》是一種大跨度的研究,晚清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50年代末出版的丁名楠等集體編寫的《帝國主義侵華史》第1卷(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系根據當時所能找到的材料,對晚清時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壓迫中國,反對中國獨立,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比較全面和系統地加以綜合敘述”[12]。但此書所側重的還是外國侵略者與中國之間的政治關系。
以太平天國革命為中心的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爭,是晚清政治史中最為重大的事件,但也只是在新中國才具備了深入研究的條件。由于農民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民主革命中的主要力量,作為舊式農民戰爭最高峰的太平天國史的研究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下文附表是筆者據《歷史研究》創刊后40年間發表的有關晚清政治史論文所作的分類統計。從中可見,在1966年以前所發表的論文中,有關太平天國的竟占到近58%,遠超過占第二位的辛亥革命(約占19%)。
政治史和人物研究有著不解之緣。政治史是歷史的基本框架或主要內容,而政治史的一個顯著的重要特點,就是離不開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動。如果說晚清歷史是一個大舞臺,凸顯的前臺就是晚清政治史,而活躍于前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就是我們所要研究的對象。由于“文化大革命”前的晚清政治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色彩日益加重,對晚清人物的研究有著過于偏重革命營壘的傾向,而對統治階級也即所謂反動營壘中人物的研究則是很不夠的。筆者據《中國近代史論文資料索引(1949—1979)》[13]所搜集的材料進行了一番統計: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間,在國內各主要報刊(含高等院校學報)上發表的有關晚清人物(有些已跨到民國時期)的論文、資料中,篇目最多的是關于孫中山的,計453 篇,其中“文化大革命”前發表的就有422 篇,且以1956年最為集中,也即其誕辰90周年的前后。其次是有關李秀成的,計306 篇,主要集中于1964年和1965年,也就是戚本禹借《李秀成自述》發難,攻擊其為“叛徒”以后。位居第三的是章太炎,計137篇,各時期都有,而主要集中于1974—1975年,也就是“評法批儒”高潮時期,這是因為他在此期間被“四人幫”封為“法家”的緣故。其他篇目在20 篇以上的晚清人物依次如下(按篇目多少為序,括號中為論文或資料的篇目數):洪秀全(93)、秋瑾(70)、龔自珍(62)、林則徐(58)、石達開(56)、梁啟超(52)、嚴復(50)、康有為(45)、魏源(41)、譚嗣同(40)、詹天佑(38)、楊秀清(36)、陳玉成(29)、曾國藩(22)、袁世凱(22)、張謇(22)、李鴻章(20)、洪仁玕(20)。
這其中,詹天佑并不是政治人物,而是由于他對鐵路事業的貢獻。龔自珍主要是因其詩文,張謇則是由于他興辦實業的活動。若除去這三人,則太平天國人物占了多數。在晚清權傾一時的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的排名都很靠后。另外,晚清大吏中,以興辦洋務著名的張之洞有19 篇,而與曾國藩、李鴻章齊名的左宗棠竟然只有4 篇,其中發表于“文化大革命”前的只有1篇(其他3 篇發表于1978年與1979年)。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1966年以后,也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間,“左”的路線愈演愈烈,正常的歷史研究幾乎已無法開展,值得一提的只有晚清時期中俄關系史的研究。至于在1967年為配合批判《清官秘史》而形成高潮的贊頌義和團、紅燈照的文章,為配合“批林批孔”而陸續發表于1974—1976年間的有關太平天國反孔斗爭的文章,都已不屬于嚴肅的歷史研究的范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