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
- 周東華 趙曉陽主編
- 1876字
- 2021-02-08 14:40:53
序
李長莉
2017年8月21—22日,由中國社會史學會近代社會史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與杭州師范大學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承辦的“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暨第七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西子湖畔舉辦,參加會議的有來自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各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學者,來自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地的海外學者,共計120余人,115位學者提交并發表了論文,可謂中國近代社會史學科的又一次盛會。
“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自2005年首次舉辦,此后每兩年舉辦一屆,形成系列年會。歷次會議的主題大致依據當時學科研究的某一重點領域及承辦單位的研究重心而確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科研究重心的趨向變化。此前六次會議主題依次為:近代中國的城市·鄉村·民間文化;晚清以降的經濟與社會;近代中國社會控制與社會流動;近代中國的社會保障與區域社會;社會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華北城鄉與近代區域社會。這些主題從初期比較宏觀、籠統,到后來逐漸趨向更為集中的專題,如社會控制、社會保障、社會文化史及區域社會。本次會議主題為“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一方面延續了“區域社會”這一近年來學科研究的重心,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國家治理”,這個新概念也確實是本次會議的一個中心詞。
會議提交的百余篇論文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周東華教授領導的會務組匯總歸納為21個論題,按這些論題分成小組進行發表與討論。這些論題多為某一專題領域,如:地方檔案文獻、人物與地方社會、市政與公共領域、水利與鄉村、社會救濟、基督教的社會事業、日常生活、性別史、教育、概念史等,而在這些列出論題中出現頻次最高、最為集中的一個詞即是“治理”,如下述論題:
1.近代中國的政府治理;2.近代中國的財政與治理;3.近代早期的文化與治理;4.近代中國的都市治理;5.近代中國的基層治理;6.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地方社會治理;7.近代中國的邊疆治理。
上述涉及“治理”的7個論題,占論題總數的三分之一,“治理”一詞這種高頻度出現,為以往會議所沒有,這個新核心詞與關鍵詞的出現,既反映了設計本次會議主題時大家認可的當下研究重心,也反映了會議提交論文的一種不約而同的趨向,實則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重心和研究范式的轉移,是學科發展的一個新動向。
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迄今已經三十余年,研究重心及研究范式歷經變化。研究重心從前期集中在社會結構、社會性質、社會組織、社會關系等宏觀問題,以及秘密社會、吸禁鴉片、教案、女性解放、移風易俗等由政治延伸出的專題研究,逐漸轉向民間社會、城市、鄉村、區域社會、災荒救濟、生活史、性別史等民間社會及民生層面問題,反映了研究視角從上層移向下層,關注重心由政治轉向社會問題本位。研究范式也從早期的“現代化范式”,向“本土現代性范式”“國家與社會范式”及近年來的“社會治理范式”轉換,“社會治理”成為越來越多社會史研究者的問題起點和分析框架。這一研究范式對一些老研究領域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解釋理路,也超越了此前分析范式的直線進化論、二元價值論等局限,將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推向深入。關于研究范式轉換的問題,正是筆者提交會議并被選入本書中論文的主題。
會后我們依照歷次年會的慣例,編選一些論文匯集成冊,刊為“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輯刊”第九輯,為本次會議留下了集體探索的印跡,并與此前系列輯刊連接為記錄學科的探索歷程。但由于篇幅所限,只能選取與會議主題比較相近的論文,僅從這些論文中也可看出,多篇論文的內容也都涉及社會治理問題。這里選的論文只占參會論文的五分之一,讀者僅可作為了解會議論文情況的一個窗口,借此一窺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趨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室主任趙曉陽與杭州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周東華兩位教授主持籌辦了本次會議,并編選了這本論集,感謝他們付出的心血。感謝被收錄論文的各位作者,為讀者提供了他們的最新成果。也感謝參加本次會議的海內外同行同人,從年逾八旬的資深前輩,到二三十歲的青年才俊,老中青三代學人同聚一堂,借助這個會議平臺,相互結識,彼此交流,思想碰撞,學術交鋒,結交學友,獲取新知,凡此種種,都會在每個人學術年輪中留下印紋,學術流脈也借此而傳承與發展。筆者作為親歷社會史興起、帶領團隊搭建起這一年會平臺的“老一代”,對此有切身感受,學科學術的發展及個人學業的進步,就是這樣靠一代代學人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彼此激勵,相信借年會及論集形成的學術紐帶,成為承接中國近代社會史學術事業繼往開來、不斷發展的津梁。
是為序。
2019年6月1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