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機制與形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融合研究作者名: 曹明 張廷干本章字數: 863字更新時間: 2021-02-08 14:47:13
前言
“精神形態學”方法的內涵與基本原則——闡述其運用于道德生活研究的可能性與可行性:一是理論邏輯形態與生活世界之間的內在關聯;二是理論邏輯建構與生命存在的源初同一性。諸多文化理論的分殊形態的互釋機制與內在演化規律,而這些方面的整體性研究是對于該主題研究中所缺乏的。對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研究不僅要有“意識形態”層面,也需要一種“文化哲學”視域。一方面,以此還原文化理論的邏輯形態與生命存在結構以及“可能生活”之間存在著的源初關聯,即文化邏輯形態與生活世界(生命存在或生命活動與可能生活)之間的內在關聯;另一方面,在“意識形態”與“文化形態”的整體性視域中探究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機制。生活世界具有源初性、整體性與生成性的特征,而可能生活在諸多基本矛盾運動中得以展開——生活內容與生活形式、自然有限性與精神超越性、目的性價值與工具性價值、文化原則與具體情境等之間的矛盾運動。生活世界與可能生活展開的境域:個體自我與社會結構兩個基本維度。由此一方面,不僅可以把握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機制,而且可以研究兩者結合的精神功能;另一方面,探究結合生活世界中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社會轉型期或現代性歷史境遇中的演化運動,把握二者結合的新境域與精神生長點,并尋求回應二者結合困境的路徑與對策,建構文化形態的中國模式。中國文化的理論形態與實踐形態可以這樣去把握:理論形態——體現意識形態與文化形態的結合,邏輯形態與民族歷史經驗的生態性統一,中西馬多元文化形態的融合及其機制,即體現人類文化的基本價值與特殊價值的結合;實踐形態——邏輯形態與生活世界、生命存在的同一及其機制。一方面,適應意識形態的當代轉型并把握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嬗變;另一方面,不僅體現在這一文化形態是否對于社會成員精神人格與心性結構的建構作出了貢獻,或者說,看是否存在著一定的社會人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應的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的產物,而且體現在該文化形態及其精神是否切實地參與了對于社會道德精神與倫理秩序的建構,以獲得我們民族自身安身立命的自由根基與精神家園。
- 虛擬社會中人的虛擬性活動的哲學研究
- 重大時代課題與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當代中國書系)
- 論馬克思法律思想的批判性: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到《梅因筆記》
- 哲學革命與資本批判:馬克思理論的雙重維度
-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及其中國表征
- 新大眾哲學(教材版)
- 列寧與葛蘭西意識形態思想比較
- 馬克思的需要理論研究
- 國外馬克思主義對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研究與啟示
- 《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導讀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發展:“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發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 馬克思主義民生倫理思想研究
-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2012)
-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生平與事業研究Ⅲ(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3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