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研究
- 袁家菊
- 4513字
- 2021-02-08 14:17:51
第四節 研究思路和主要內容
一 研究思路
本書遵循“思考現狀—提出問題—理論分析—實證分析—得出結論”這一研究脈絡,對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這一主題進行研究,具體研究思路如圖1-1所示。
二 主要內容
全書由九章組成。研究的主要內容涉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改革開放后,傳媒組織事業單位企業化制度,集團化制度,轉企改制制度的安排、運作及對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績效的評析等內容。旨在通過對特定制度環境下宏觀主體與微觀傳媒組織在傳媒企業化制度推行過程中的行為取向、關聯性進行研究,來分析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政府怎樣對傳媒組織進行制度安排和實施,以及其黨和政府履行職能的情況,從而揭示出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的特征、規律、內在機理及制度的績效等,探索傳媒組織在企業化制度變遷中的決定性因素,分析造成傳媒組織轉企改制困境的真正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圖1-1 研究思路
本書各章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對本書選題的研究設計,旨在說明選題針對現實問題而提出,并分析了所研究問題的背景、意義、研究的內容等。
第二章對規制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產權理論等理論中涉及組織制度變遷的相關理論進行評述,提煉出適合本書研究的理論,以利于結合中國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對其變遷特征、規律及邏輯進行分析。同時,對此前研究者針對傳媒組織不同階段的企業化制度相關文獻進行概述及評論,旨在說明學術界對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的研究路徑、主要觀點及不足之處。
第三章界定了傳媒組織的相關概念,分析了傳媒組織的特性。主要是為了厘清傳媒、傳媒組織與傳媒制度這些容易混淆、誤解的概念,同時也為對我國傳媒組織不同于一般經濟組織的特征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
第四章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傳媒組織企業化經營制度進行分析。主要論述政府為了緩解統一配給制給財政帶來的重負,自上而下地推出傳媒企業化經營制度。制度執行初期,成效不錯,不僅使一些傳媒組織扭虧為盈,而且還使其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經營技能,為以后的企業化道路積累了經驗。但是,由于當時沒有建立起一個有助于傳媒組織適應市場機制的制度體系,也就沒有一個健全的競爭市場。而且傳媒組織本身在企業化過程中并沒有自主權,黨政意向決定著它們的行為取向。最終,在計劃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中,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在實施七年后就結束了。
第五章闡述傳媒組織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制度。主要分析改革開放后,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利時機,傳媒組織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影響決策層,針對其推出了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制度。在這一制度之下,傳媒組織由單一的事業屬性轉變為事企雙重屬性,既享受到了來自政府的優惠政策,又逐漸突破制度的制約,獲得了廣告經營權、發行權和利潤分配權等,使其在市場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市場主體地位逐步確立。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由于同傳媒組織有著獲取市場利益的共同訴求,對傳媒組織突破成規、獲取收益的行為,采取了默許和支持的態度,使新制度得以推出。另外,由于市場經濟沒有先驗的經驗,使宏觀制度體系不能隨著形勢的變化而發生及時的變革,也就不能滿足傳媒組織發展需要,使制度變遷呈現出制度供給不足、傳媒組織產權不清、陷入兩難選擇中、傳媒組織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矛盾尖銳等問題。
第六章分析傳媒組織集團化。論述了20世紀末期傳媒業結束了“跑馬圈地”的時代,傳媒組織發展遭遇的“瓶頸”。為了讓傳媒組織走出困境,提升整體實力,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出了傳媒組織集團化制度,推動傳媒組織實現了跨區域、跨媒體、跨行業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傳媒組織再次突破制度邊緣,獲得了資本營運權等權力,并促使內部治理結構發生了相應的變革。傳媒組織集團化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行政力量干預嚴重、政府監管乏力、產權主體不明晰等問題。
第七章闡述傳媒組織轉企改制。論述了21世紀初期,借助文化體制改革的東風,傳媒組織企業化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轉企改制使傳媒組織獲得了獨立的企業法人地位,使其擁有更大的自主權,能夠自主處理組織營運、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在制度實施過程中,傳媒組織內部的責、權、利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其治理結構呈現出多種模式。同時使多年來所倡導的“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傳媒產權格局最終形成。另外,政府為掃除傳媒組織企業化的障礙,嚴令管辦分離,嚴禁行政攤派,同時進一步開放了市場,為傳媒組織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然而,由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制度慣性,黨政監管、傳媒組織內外治理等方面的問題仍未能完全解決,使傳媒組織轉企改制面臨較大的壓力和困難。
第八章對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績效進行評析。論證了在企業化制度變遷過程中,有效制度不僅能改變勞動者的勞動態度,使其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工作中去,提高組織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減少了推行新制度的阻力,最終促成了制度的變遷。
第九章是對前幾章的歸納總結,主要闡述了傳媒組織在企業化制度變遷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并提出了推進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的政策建議。首先,分析了在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中宏觀制度環境變化、市場利益及政府意愿等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的決定性因素。其次,闡述了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同時制度變遷呈現出路徑依賴,伴隨著多重利益集團的博弈,使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呈現出一般組織制度變遷的共性。最后,提出了促使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的政策建議,主要從規范宏觀主體行為、激發微觀主體創造力等方面進行闡述。
本書的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與宏觀制度環境變化有著較強的關聯性。當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滯后于宏觀制度環境變化時,傳媒組織往往會尋找到宏觀制度變化的有利時機,對原有制度進行邊緣突破,實現自己的目標,并促使正式制度的推出。
第二,縱觀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歷程,促使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發生變遷的決定性因素是市場利益的驅動。在對市場利益的訴求下,傳媒組織的利益相關者能夠形成合謀,對決策層產生影響,最終促使所期望的制度出臺。
第三,在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歷程中,因其在政黨中所起到的特殊功能,政府意愿決定著其企業化制度變遷的方向。當政府以政治目標為主時,傳媒組織作為黨的“喉舌”的功能得到強化。當政府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目標時,傳媒組織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得到凸顯,且能得到政府特殊優惠的政策。而當政府政治和經濟并重時,傳媒組織就肩負起了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的雙重職責。
第四,有效制度的推出,不僅能夠調動微觀主體的積極性,激勵其發揮創造力,而且還能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反之,無效制度的實施,不僅打擊了微觀主體的積極性,損害它們的利益,而且還會讓社會經濟遭受巨大的損失。
第五,從傳媒組織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企業化制度變遷中可知,意識形態影響著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歷程呈現出路徑依賴及多重利益集團博弈等特征,這使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顯現出了組織制度變遷的共性。
[1] 寧啟文:《1949—1956年大陸報業企業化經營概述》,《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第2期。
[2] 葉青青:《從農村辦報走向城市辦報:中國執政初期的黨報新聞制度構建》,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11年,第70頁。
[3] 黃蓉:《由多種形式報紙并存向單一黨報體系過渡》,《新聞記者》2012年第3期。
[4] 陳龍:《從“事業化”到“企業化”:中共對黨報經營管理的探索》,《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5] 游夢華:《制度變遷與新時期廣東報業發展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07年,第50頁。
[6] 肖贊軍:《傳媒現代企業制度由模擬到創建》,《當代傳播》2007年第2期。
[7] 李明文、陳傲蘭:《中國傳媒市場化轉型的問題與路徑》,《當代傳播》2014年第5期。
[8] 李杉、阮毅:《傳媒體制“兩分開”的制度安排邏輯》,《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9] 張玲:《淺談我國大眾媒介產業化發展的動因與歷程》,《新聞世界》2014年第8期。
[10] 覃修龍:《試論報紙經營企業化問題》,《青年記者》1990年第33期。
[11] 范以錦:《“分開”,分而不斷“聯動”,聯而不亂》,《新聞戰線》2005年第10期。
[12] 張金海、羅書俊:《集團化制度安排下的報業改革困境》,《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第6期。
[13] 郭全中:《傳媒業轉型的實踐與途徑》,《今傳媒》2015年第8期。
[14] 李東暉:《遼寧日報傳媒集團戰略轉型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天津大學,2008年,第29頁。
[15] 范志國、陸冉冉:《市場經濟條件下傳媒企業的發展戰略研究》,《長春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16] 包東喜:《傳媒集團經營的制度約束與制度創新——H報業集團拓展媒介經營項目的考察》,博士學位論文,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第36—40頁。
[17] 李華、馬怡雯:《論電視媒體產業化運營的若干策略》,《企業經濟》2007年第6期。
[18] 黃蓉芳:《試析報紙企業化下的廣告強權》,《廣告大觀》2000年第2期。
[19] 林升梁:《〈人民日報〉廣告表層內容變遷研究(1978—2011)》,《廣告大觀》2012年第10期。
[20] 黃玉波、張金海:《從“部分剝離”走向“整體轉制”——當前中國傳媒產業體制改革趨向初探》,《新聞大學》2006年第3期。
[21] 王聲平:《傳媒業產權的多元化改革》,《當代傳播》2006年第3期。
[22] 常永新:《傳媒管制與傳媒集團公司治理模式的構建》,《南開管理評論》2003年第1期。
[23] 張志安:《〈惠州晚報〉:國內第一家破產的報紙》,《今傳媒》2004年第6期。
[24] 張秉禮、趙曉亮、朱學文:《東南商報經營性資產剝離的探索》,《傳媒》2004年第10期。
[25] 鞠宏磊:《我國廣播電視產權制度的歷史、現狀》,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3468/63526/4376984.html,2006年5月6日。
[26] 陳曉芳:《上市與報紙產權制度改革分析》,《新聞知識》2008年第10期。
[27] 殷琦:《從“國家一元論”到多元治理框架的構建》,《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4期。
[28] 殷琦:《中國傳媒治理結構變遷及其政治動因》,《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08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275頁。
[29] 李舒:《傳媒與執政黨的互動關系探析》,《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年第2期。
[30] 姚德權:《中國新聞出版業監管體制模式選擇》,《現代傳播》2006年第3期。
[31] 張莉:《“搭便車者”:廣電傳媒體制改革探析——基于制度分析的視角》,《新聞界》2012年第15期。
[32] 葉燕民:《傳媒監管中的“三角制衡”》,《中國報業》2011年第1期。
[33] 胡正榮、李繼東:《我國媒介規制變遷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識形態根源》,《新聞大學》2005年第1期。
[34] 郭海英:《傳媒行業政府規制體制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2013年,第55—56頁。
[35] 童兵:《中國共產黨黨管報紙的制度構建及其改革》,《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7期。
[36] 常永新:《傳媒管制與傳媒集團公司治理模式的構建》,《南開管理評論》2003年第1期。
[37] 李兆豐:《新聞改革:超越邊緣突破——中國傳媒集團化進程的制度分析》,《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2002年,第427頁。
[38] 景朝陽:《新聞傳媒的分類管理和市場準入》,《經濟法學評論》2003年第3期。
[39] 柏楊:《傳媒監管的類型化和法治化》,《現代傳播》2007年第2期。
[40] 李紅祥、湯偉武:《協調與合作:我國傳媒監管模式的過渡選擇》,《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