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研究
- 袁家菊
- 7063字
- 2021-02-08 14:17:50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就目前來看,學術界對傳媒企業化制度變遷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內容主要涉及對某一個時期的傳媒企業化進行研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制度內容及存在問題等;就傳媒企業化制度變遷過程中某項制度演變情況來說,比較集中的是對其產權制度、監管制度及其治理情況進行研究。
一 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
從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的研究情況來看,現在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對某個時期的企業化進行研究,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對制度推出的起因及執行情況進行論述,卻很少有人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段來分析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的特征、規律及存在問題等。
(一)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傳媒組織的企業化進行研究
寧啟文(2001)論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報業企業化經營的原因、措施及特點,分析了在這次企業化中報業在競爭、發行及經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作者認為,這次報業的企業化并不是市場化的進程[1]。葉青青(2011)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針對傳媒組織所推出的企業化經營制度,認為這一制度的推出與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所面臨的形勢及經濟困境相關。作者指出,當時由于工商業的凋敝、人們的思想觀念未轉變及對黨報身份的偏愛等,影響了這一制度實施的效果。另外,作者指出,這一制度明顯有利于黨報的發展,而不利于私營報紙,“郵發合一”的制度也不利于私營報紙的發展。同時作者認為,企業化經營制度有著明顯的政治意義[2]。黃蓉(2012)論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推行報業企業化制度的作用及目的,認為這一制度的實行,使報業從多種形式報紙共存的局面發展到了單一的黨報體系,報業的產業屬性終結[3]。
(二)對改革開放后傳媒組織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制度進行研究
陳龍(2014)闡述了傳媒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制度的確立,認為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兩次傳媒企業化為這一制度的確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作者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前1921—1937年,我黨領導下的黨報在經營管理上具有政治一致性、我黨深度介入、活動上的非經濟化等事業化特征。在國共合作抗日時期,為適應城市辦報及爭取到更多的讀者,我黨領導下的《新華日報》和《華商報》在組織、經營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企業化經營管理方式。這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報紙傳媒的第一次企業化改革積累了經驗。進而作者認為,改革開放后,傳媒實行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制度有著歷史的必然性,有著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原因[4]。游夢華(2007)以廣東報業為研究對象,著眼于對廣東報業從改革開放至今,廣告經營、管理、發行歷程演變的研究。作者分析了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時期廣東報業的廣告經營特點,將其劃分為五個階段,即廣告興起階段、趨旺階段、飛躍階段、平穩發展階段、攻堅和尋求新的增長方式階段,作者指出,第一階段廣東報業有外力推動型特點;第二階段是追求廣告效益主動性增強;第三階段是報業實現集團化,廣告經營成為重頭戲;第四階段是報業內部大調整,管理進一步完善;第五階段是攻堅階段,報業向集約型方向發展。另外,作者還論述了廣東報業所采取的承接、代理、業務員推銷等廣告經營方式[5]。肖贊軍(2007)論述了傳媒在集團化時期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情況,作者從傳媒的市場主體地位、產權特征、委托—代理關系、治理結構及激勵制度等方面,分析了這些制度對傳媒經營所起到的有效作用及存在的問題[6]。李明文、陳傲蘭(2014)指出,傳媒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制度的實施加快了其市場化進程,并且使其在運作理念、方式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產生了較大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受眾本位明顯,新聞本位得到強化,市場主體地位確立。同時作者指出,在市場化過程中,傳媒存在結構失衡、體制不完善、忽視公共利益等問題。最后,作者提出了采取體制創新、媒體生態和諧化等政策建議[7]。李杉、阮毅(2014)闡述了傳媒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制度出臺的條件,認為這一制度是在確保意識形態不變的情況下,政府為解決財政壓力而推出的[8]。張玲(2014)分析了傳媒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制度的實施情況,指出這一制度的實行使報業進入市場化階段,媒體經營開始提上日程。而隨著市場化的深入,媒體進入了多種經營階段,并獲得了經營權、發行權等。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媒體進入了集團化階段,做大做強成為媒體發展的重點[9]。
(三)對傳媒組織的集團化進行研究
覃修龍(1990)分析了20世紀90年代報社在企業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認為事業屬性的存在,使報社在分配、經營、管理上都存在不能適應企業化模式發展問題,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10]。范以錦(2005)分析了報業集團實行采編和經營“兩分開”制度,認為這一制度是市場規律的必然選擇,實行這一制度需要對傳媒集團的領導體制和營運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同時作者指出,采編和經營不能完全斷開,而是應該實行有效的聯動。作者還闡述了實行“兩分開”的有效路徑,即建立有效的考核體系、分配機制;研究了南方報業集團的“兩分開”體制,模糊、淡化員工事企身份的差別,避免人才的流失[11]。張金海、羅書俊(2010)研究了傳媒集團化制度推行歷程,認為這一制度的實行使傳媒集團成為兩種體制的混合體,即事業性和產業性并存,事業法人治理和企業法人治理并存。同時作者還指出,采編和經營“兩分開”是在體制內創新,不僅增加了改革的成本,而且還延緩了集團化的改革進程,認為傳媒集團化改革的核心問題是產權[12]。郭全中(2015)分析了傳媒集團的轉型模式及實現轉型的路徑。作者提出了傳媒集團的“五跨型”發展模式,即跨行業、跨地區、跨媒體、跨所有制和跨國界,以典型案例分析了各種模式中傳媒集團的發展情況。同時,作者還從觀念、戰略、體制和機制等方面闡述了傳媒集團轉型路徑的選擇,認為在傳媒集團轉型過程中存在“融合”理念、“等靠要”、內容為王、以自我為中心等觀念和認識上的問題。作者還提出了內容經營、產品經營、產業經營、平臺轉型、資本運作轉型等傳媒集團轉型方向。針對體制和機制問題,作者指出,傳媒集團轉型中存在嚴重的國有體制、大企業病、利益博弈等問題,進而提出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長期激勵約束機制等對策[13]。
(四)對傳媒組織轉企改制的研究
李東暉(2008)分析了文化體制改革時期報業集團在體制、投融資、稅收政策等方面所做出的變革,闡述了報業集團實行的“兩分開”制度及其運行模式,并以遼寧日報集團為個案,研究分析了該集團實行“兩分開”制度中呈現出來的三分離與三統一等特點[14]。范志國、陸冉冉(2009)研究了轉企改制時期,處于集團化、產業化過程中的傳媒組織,強調了它們的企業屬性,著重分析了它們在發展過程中所采取的多元化、差異化及合作競爭的戰略,并從硬件和軟件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即構建學習型動態網絡組織、塑造領導者角色、建立合理的人才素質結構等[15]。包東喜(2011)分析了在文化體制深入發展時期傳媒集團的制度建構,他以H報業集團為研究對象,論述了這個集團經營體制、經營方式、財務體制等經營制度的演變歷程[16]。李華、馬怡雯(2007)選取電視傳媒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從事業單位轉型為企業的過程中,應做好觀念、思路、管理方式、經營模式及競爭戰略等方面轉變的準備[17]。
另外,一些研究者專門針對傳媒組織的廣告經營狀況進行了研究。黃蓉芳(2000)對傳媒組織企業化經營中的廣告行為進行研究,認為傳媒組織為獲得更多的廣告收益,對受眾實施了廣告強權,主要表現為:隨意增加廣告版面,惡意鑲嵌版面,廣告散文化和新聞化。作者認為,這種廣告強權行為將會影響傳媒的聲譽,不利于其提高經濟效益[18]。林升梁(2012)對改革開放后《人民日報》的廣告經營情況進行實證研究。作者采取等距抽樣、內容分析方法,每年選取四份《人民日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在這三四十年的歷程中該報廣告數量的變化趨勢、產品類別變化趨勢、企業性質變化趨勢、廣告版面位置和大小變化趨勢等。作者認為,在這個長時段的演變中,《人民日報》的本質屬性和根本任務未變;廣告版式以新聞辦報為特點;廣告表現手法運用少。作者的結論是:《人民日報》廣告市場化程度不高,游離在產業之外[19]。
二 傳媒組織的產權制度
目前,學術界對傳媒組織企業化過程中某個階段的產權形態進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傳媒集團化時期和剝離轉制時期。研究的內容涉及某個時期存在的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途徑。黃玉波、張金海(2006)針對傳媒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剝離轉制所采取的部分剝離進行研究。作者認為,只有由部分剝離轉向整體轉制,才能解決這些問題。作者指出,傳媒的整體轉制首先是確立集團的法人主體問題,然后是構建母子公司企業法人體系[20]。王聲平(2006)對傳媒的多元產權形態進行研究,認為其存在產權虛置、產權結構單一、產權主體缺位等問題。作者指出,應對非經營性和經營性傳媒進行產權多元化改革[21]。常永新(2003)針對傳媒集團的產權制度改革進行研究,認為傳媒集團產權結構存在以下問題:產權主體缺位,產權關系模糊;委托人殘缺;行政干預嚴重。作者認為,對傳媒集團的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可以放松管制,進行分類管理,逐漸采取公司模式等方法[22]。
同時,研究者主要是選取某個傳媒個案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企業化的某個時期的產權制度的變革情況。張志安(2004)以《惠州晚報》為個案,研究了報社在轉企改制時期,因吸收業外資本而破產的過程。作者認為,《惠州晚報》破產原因主要有:媒體持股比例太低,使業外資本掌控媒體,編輯權、經營權和人事權等都由公司掌握;報社內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職責不清[23]。張秉禮、趙曉亮、朱學文(2004)分析了《東南商報》在轉企改制中進行經營性資產剝離的情況。首先是按現代產權制度的要求,評估資產,將其量化,這是“兩分開”的前提。其次是對無形資產進行經驗性和專業性評估。再次是確定投資比例,與合作伙伴合作。最后是建立運作體系,籌建公司。作者提出,對于剝離后的經營和采編部門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革,才能確保傳媒組織有效運行[24]。
此外,研究者專門對某種介質的傳媒的產權制度變革情況進行研究,主要是針對報紙傳媒和廣電傳媒進行研究。鞠宏磊(2006)闡述了廣電傳媒產權制度,認為廣電傳媒產權制度的特征為:國家所有的頻譜制;設備由國家投資,享受國家財政資助;各級政府及行政部門既是創辦者,也是管理者;按級別形成四級縱向結構。作者還指出,廣電傳媒不完善的產權制度產生的弊端有:國家權益虛置;缺乏內在發展動力和權力被濫用;行政管理機構角色多重,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條塊分割的市場結構不利于市場資源配置[25]。陳曉芳(2008)分析了集團化時期報紙傳媒的產權狀況,認為其存在產權主體不明確、約束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作者還用典型案例分析了報紙傳媒借殼上市后所存在的股本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進而作者提出了通過組建國資管理機構改革傳媒產權制度的對策。同時作者指出,報紙傳媒還可通過構建國有控股、參股和獨資等多層次的產權結構,來解決產權制度存在的問題[26]。
三 傳媒組織治理
一些研究者主要對傳媒組織在企業化過程中的治理結構演變情況進行研究。殷琦(2012)分析了傳媒組織從計劃經濟時期到改革開放后治理結構演變的情況,認為在這一過程中,治理結構是一個由單一治理模式向多元治理模式變遷的過程,他論證了中國傳媒治理結構變遷的規律、道路及轉型中所選擇的方向。作者闡釋了計劃經濟時期傳媒組織治理的特征是單一治理模式,治理主體是國家,市場和社會對組織失去了作用,取而代之的是行政權力。這一時期,傳媒在治理上呈現出命令—控制式科層制特點。在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時期,傳媒治理進入了行政型治理向經濟型治理的轉變時期,使傳媒處于國家—市場二元治理時期。由于傳媒二元治理存在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使傳媒治理需要加入社會力量,于是傳媒治理呈現出國家—市場—社會三元治理模式[27]。殷琦(2008)從與傳媒組織運行密切相關的主體入手,從一個較新的視角闡述了傳媒組織治理結構的變遷,指出采取這一理論分析法的可行性有兩個方面:一是能夠促使傳媒組織的監督機制有效運轉;二是有利于傳媒多重治理目標的實現。同時作者指出,引入這一理論需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媒體利益相關者的范圍及利益相關性;二是與傳媒組織運行密切相關的主體進入傳媒參與治理時,需要進一步完善治理機制;三是應該在傳媒組織內建立起相應的制度,以保護與傳媒組織運行密切相關的主體的利益[28]。
另外,一些研究者對傳媒組織在企業化中的治理關系進行研究。常永新(2003)分析了傳媒在集團化時期治理關系中的問題,主要內容涉及傳媒集團的產權主體問題、委托—代理關系和作為代理人的管理者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問題。作者把傳媒集團的治理模式分為政府、內部和外部三級,認為三者相互結合,有利于傳媒的有效運轉。李舒(2012)分析了傳媒組織與掌握政權的政黨之間的關系,認為傳媒組織會影響政黨,政黨也會影響傳媒組織。在傳媒組織對政黨影響方面,作者指出,傳媒組織能夠影響政黨組織、政黨的執政功能的發揮,還能夠影響政黨的執政環境,包括輿論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在政黨對傳媒組織治理影響方面,作者指出,政黨的行政化治理模式被引入了傳媒組織內,管理主體多元方式也在傳媒組織內出現。進而作者又分析了由于黨對傳媒的長期干預,致使傳媒要承擔雙重責任[29]。
四 傳媒組織監管制度
一些研究者主要對傳媒組織企業化過程中的監管制度變革情況進行研究,研究的視角較集中,主要是從媒體宏觀制度角度來分析,內容涉及在傳媒企業化中政府如何對媒體進行規制、規制的演變情況、規制的模式和規制中存在的問題。也有研究者從微觀視角分析了媒體組織內部的規制情況。還有研究者從某個時期政府對媒體的規制情況進行研究,論述了其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研究者主要研究傳媒組織內部監管制度,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姚德權(2006)分析了中國新聞出版業四層監管模式,論述了這種監管模式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監管職能缺位;監管能力不足;監管過度或越位;監管成本高、效率低。同時作者分析了監管缺陷成因,即監管存在制度障礙和監管主體障礙[30]。張莉(2012)從制度視角分析了廣電傳媒的管制,認為相較報業等紙質媒體,廣電媒體的管制較嚴格。這主要是由廣電傳媒資源的特性及其雙重身份決定的。另外,作者還論述了政府對廣電傳媒采取了反復的政策,放松后又收緊,使廣電傳媒競爭不足[31]。葉燕民(2011)認為,可在報紙傳媒組織內部的看片、談價和付款三個環節建立起三角制衡機制。作者還論述了這種制衡機制的作用及其注意事項[32]。
其次,對監管制度分階段評析。胡正榮、李繼東(2005)研究了我國傳媒的規制變遷,將改革開放后到21世紀初分為三個階段,認為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媒體的雙重身份使其面臨兩難選擇;二是在規制中各利益集團的博弈導致實施成本加大。同時作者認為,媒體規制變遷中存在媒體“尋租”、公權濫用、信息不對稱、政商共謀等制度困境。作者還分析了我國傳媒規制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聯性及其制度困境[33]。郭海英(2013)對傳媒行業規制體制建成期、轉軌期和綜合發展期幾個歷程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論述了傳媒行業政府規制體制的基本格局,傳媒的領導體制及傳媒業政府規制體制的形成。此外,作者論述了傳媒行業規制體制約束與規制困境,同時也提出了傳媒規制變革的思路與模式[34]。童兵(2011)分析了中國共產黨黨管報紙的歷史沿革,認為從中國共產黨誕生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這一制度,在新中國成立后,這一制度得到沿襲,改革開放后,這一制度繼續推行,同時也推出了具體的管制規則和方法[35]。
再次,對傳媒組織監管制度變遷中行為主體權力配置問題進行研究。常永新(2003)指出,政府對傳媒具有絕對的領導權和控制權,認為政府承擔了管理者、監督者、所有者和生產者多重角色。另外,作者指出,政府對傳媒的干預是造成傳媒市場運作效率低、行政壁壘森嚴、區域市場封閉的主要原因[36]。李兆豐(2002)分析了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監管體制下媒體呈現出控制權分享和控制權收益分體的格局。這使集團化過程中同區域、同級別、同類媒體的傳媒集團化進行得較順利,而在跨部門、跨區域間的傳媒集團化則較為困難,即使是在同一部門,行政級別不同的傳媒集團化也不容易。其根源在于各利益主體都有著控制權[37]。
最后,針對傳媒組織監管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景朝陽(2003)針對傳媒身兼雙重身份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對傳媒進行分類監管的建議,即把傳媒分為公共傳媒和經營傳媒兩類。作者論述了對傳媒分類管理所發揮的作用:①有利于保障傳媒宣傳“喉舌”功能的發揮;②有利于傳媒市場規范化;③有利于傳媒提供高質量的信息[38]。柏楊(2007)論述了傳媒監管的類型化和法治化,他從三個角度對傳媒進行分類,并提出了對傳媒監管法治化的路徑選擇,即用法規規范行政主體的行為及其職能范圍;監管內容的法定化;監管程序的法定化[39]。李紅祥、湯偉武(2011)論述了我國媒體融合下的分業監管模式,認為這種模式存在較多問題,即容易出現監管缺位與監管重疊;機構龐雜,成本較高;不同媒體主體鉆監管的空子,易導致監管疏漏等。作者提出了在媒體融合下實行分業監管模式基礎上的協調合作機制[40]。
就研究者對傳媒監管研究的成果來看,雖然微觀視角和宏觀視角都涉及了,但是,一些研究者缺乏充足的論據去說明自己的觀點,且在一些論述中存在想當然的說法。
綜上所述,對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的研究,就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來看,主要是針對某一個時段的企業化,或者對某一企業化制度實施過程中宏觀制度與組織制度的變革情況進行研究。為了解決當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時期傳媒組織在轉型中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探討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1世紀初期,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的動因、主體、特征、問題及演變的規律,選取有效的路徑,促進傳媒組織的轉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