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問題研究
- 尹德挺等
- 7字
- 2021-01-05 12:15:22
第一篇 研究基礎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和時代需求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進城務工,流動規模和流動范圍均在不斷擴大。截至2017年,全國外出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8652萬人。[1]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農民工內部已順利完成與時代同步的代際更替和深刻轉型。國務院2010年1月31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2]國家統計局2011年11月3日發表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結構和特點》一文將“新生代農民工”定義為: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并且在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農村勞動力。與之對照,將1980年以前出生的外出農民工稱為“上一代農民工”[3]或“老一代農民工”。
在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的發展過程中,農民工群體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以及制造業強國意識的不斷強化,作為中國生產制造業一線工人的重要替代群體,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于上一代農民工的內涵和工種,已成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代表,而時代的發展則迫切需要這一群體呈現出更強的職業素養和更昂揚的精神風貌。國家統計局2017年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50.5%[4],而原國家衛計委動態監測數據形成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也指出,在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中,新生代流動人口占比為65.1%,其中,“80后”所占比重為35.5%,“90后”占比為24.3%,“00后”和“10后”的占比分別為19.3%和20.9%,“80后”和“90后”二者合計占新生代流動人口總量的六成。[5]可見,在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戰略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不僅逐漸成為外出農民工的構成主體并活躍在國內生產制造業的前沿,而且已然成為我國勞動力的供給主體和重要力量。
在任何一個國家,產業工人都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力量。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在我國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在人力資本領域具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國家統計局《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新生代農民工的整體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農民工高,58.6%的新生代農民工具有初中學歷,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農民工達到27.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所占比重比上一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6]然而,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共同推進和產業結構快速轉型的攻堅時期,基于經濟產業結構轉型的需要及參與國際激烈競爭的需求,高素質、高技能、高質量的農民工恰恰是新時代亟須的新型產業工人。然而,目前作為我國勞動力主力軍的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就業于技術性不高的傳統產業,自身素質和職業技能仍遠不能有效滿足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對高新技術人才的井噴式需求,其人力資本嚴重不足的狀況則是我國勞動力人力資本不足的集中體現。改善和提升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素質不僅僅是一個關系到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市民化及其個人收入提高的微觀問題,更是一個深刻影響國家戰略性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宏觀難題。
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7]。在新的發展階段,“轉換增長動力,要將增長主要由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帶動轉向創新驅動,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注意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提高人力資本素質,最大程度調動企業家、科學家、技術人員等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育新增長點,加快形成新動能”[8]。2019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此外,還特別指出:“要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因此,面對如今我國經濟發展的新任務、新形勢、新挑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人力資本的提升將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重要的拉動力之一。作為當前和未來我國勞動力市場供給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包括其受教育程度、職業技能、健康狀況、眼光與視野在內的人力資本狀況,不僅關系到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生存發展和職業優化,同時也與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國家大事息息相關。實現他們的人力資本與經濟轉型的同步推進,涉及我國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和整體布局,在一定意義上深刻影響著中國未來發展之大局。可見,促進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必須深入、系統、全面地研究我國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現狀、問題及其提升路徑,其中的意義十分重大。
從學術和理論層面來看,本書是基于已有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研究的一次再嘗試和再探索。以往研究多從受教育程度、職業技能培訓兩方面探討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部分涉及人力資本領域的遷移流動和健康狀況等方面,很少有研究基于不同的數據來源,校驗核對并展現出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四個維度的全貌。系統全面地探尋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狀況及其存在的問題,系統構建具有新生代農民工特色、多元行動主體共同博弈的人力資本理論研究范式,做到“底數清、數據明、路徑優”,這有助于最終從理論層面思考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形成和優化全過程,為進一步解決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提升的實踐難題提供理論框架和理論思維。本書將綜合統計年鑒數據、全國權威調查數據及本書課題組自身采集的調查數據,從教育程度、職業技能、健康狀況、遷移流動四個方面,整體判斷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所處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從實踐層面來看,本研究將以新生代農民工為研究對象,結合調查研究數據,整體性探尋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狀況、問題及提升路徑。在宏觀上,助力經濟發展轉型,塑造國家經濟發展新的優勢,培育高素質的新興產業工人隊伍;在微觀上,服務于家庭和個體決策,優化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助力其高質量就業和城市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