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問題研究
- 尹德挺等
- 2799字
- 2021-01-05 12:15:22
前言
國際經驗表明,發展至工業化中后期,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從無限供給轉向短缺,形成“劉易斯拐點”,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近十年來,“關于中國的劉易斯拐點是否已經到來”引起了學界激烈爭論。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尚未進入劉易斯拐點,“用工荒”不是總量短缺,而是包括地區、產業、技術等在內的結構性短缺;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中國剩余勞動力時代已終結,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已發生根本性改變,劉易斯拐點在2009年左右出現。然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勞動力總量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的首降,工資成本快速上升。由此可見,中國勞動力的規模優勢和低成本優勢正逐步喪失,而新的比較優勢尚未建立起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刻不容緩,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未來,中國將更多地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驅動來獲得經濟發展新動力,并逐步加快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
目前,新生代農民工(“80后”農民工)人力資本不足是中國人力資本不足的集中表現。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具有成長性(人力資本稟賦較高)、多層次性(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和可持續性(職業期望高且注重長期發展)等特點,但脆弱性問題(技能單一)也很突出:在這一人群中,受過專門職業教育且具有一定職業技能的中專、職高和技校水平的勞動力只占兩成,與國家經濟轉型所需的人力資本要求相去甚遠。因此,作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新源泉、中國勞動力市場供給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其人力資本開發機制研究迫在眉睫。
在學術價值上,基于行動者系統動力理論的視角,本研究以新生代農民工為突破口,試圖系統構建具有新生代農民工特色、多元行動主體共同協作的人力資本理論研究范式,有利于豐富相關理論體系。在現實意義上,本研究聚焦于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問題,宏觀上有助于塑造國家經濟發展新的比較優勢,培育高素質的新興產業工人隊伍;微觀上有助于實現新生代農民工的高質量就業,促進其城市融合。
本研究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調查數據,為本研究提供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宏觀總量和個別的結構性數據;二是原國家衛計委流動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為本研究進行人群對比、結構校驗及人力資本影響因素建模提供了微觀數據;三是本書課題組自行組織的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專項調查數據,在全國28個省(市)128個市(被訪者工作的城市)采集了925個新生代農民工樣本,為本研究相對全面地提練人力資本的四個維度提供了微觀數據支撐。本研究在運用文獻研究、結構性訪談及問卷調查等多種研究方法的基礎之上,綜合使用這三類數據來源進行研判,以期更為客觀、準確、系統地刻畫出我國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的真實狀況。
通過本書的研究,我們發現如下四點結論:
第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征。我國新生代農民工是一個這樣的群體:他們以初中學歷為主體,平均年齡為28歲左右,半數以上為未婚者,約三分之一的就業者集中在制造業行業之中,月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每月結余2000元左右,約七分之一的勞動者從未從事過農業生產,約三分之二的勞動者為獨生子女,職業期望高,融入城市愿望強烈。
第二,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的群體特征。(1)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催化劑功能明顯”。我國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雖仍以初中學歷為主體,但大專以上學歷者的占比不斷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具有顯著的催化與推動作用。學歷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其工作更為穩定,工作崗位更偏管理崗,收入也相對較高。(2)職業技能:“高培訓意愿”+“低持證率”。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意愿強烈,但持證率低,特別是學歷較高且持有職業技能證書的“高競爭力人才”的占比不超過總數的10%。高頻受訓者(接受過四次以上技能培訓者)的占比不超過總數的6%。不過,子女隨遷、正規就業、流出地家庭住房狀況好、企業明確的持證要求等因素顯著提高了新生代農民工參加培訓的可能性,而且新生代農民工看重技能培訓的中長期收益。(3)健康狀況:“參保改善”+“心理健康待關注”。近幾年新生代農民工“五險”參保率顯著提升,社會保障逐步加強。不過,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健康狀況依次遞減,生活滿意度不高,社會融合弱,而穩定的婚姻狀況、較小的生活壓力及穩定就業則是其三類健康提升的共同助推要素。(4)遷移流動:“高流動性”+“低度發展陷阱”。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相對較高,有些人群甚至跌入低度發展陷阱難以脫身。流動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渠道和信息的獲得主要依靠其自身的社會資本,而其他投資主體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依然有限。不過,新生代農民工流動過程中的職業訴求顯著提升,“求發展”和“謀體驗”的訴求特征已整體顯現。(5)制造業:“雙低特征顯著”+“轉型態度積極”。制造業中的新生代農民工“低技能”與“低學歷”現象高度重合,持有職業技能證書的比例僅占四分之一,低于新生代農民工總樣本的平均水平。不過,制造業中的新生代農民工愿意轉型從事緊缺型行業的比例較高,高于新生代農民工總樣本的平均水平,且留居大中城市的意愿更為強烈,這對于國家產業升級和城市化推進是一個利好消息。
第三,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投資面臨的問題與障礙。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投資存在三大問題,即潛力足但缺口大、意愿強但缺助力、形式多但缺匹配,而六大機制障礙束縛著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的提升,主要表現為:政府投資機制的“城市偏向”;社會保障機制的身份化、貨幣化和福利化(弱勢群體對政府的依賴增強,進一步弱勢化);市場機制的逆淘汰(投機取巧、急功近利、假冒偽劣風氣盛行);教育機制對底層人群向上流動的扶持作用有限(重視應試教育和精英教育);企業投入機制的投機性和應急性(企業投機性經營與核心人力資本的流失和短缺)及自我投資機制的“短視化”問題。
第四,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的提升路經。針對系統分析框架中的斷裂,依據不同行為主體的權責界定,本研究設計出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開發運行機制,并提出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開發需要樹立兩類“系統思維”,即亟須建立將教育、培訓、健康等多項人力資本內容一攬子考慮的系統思維;亟須建立“政府保障、企業參與、社會協同、家庭支持、個人有為”多元開發的系統思維,政府、企業、社會、家庭和個人應在其中分別發揮基礎性、決定性、行為引導性、支撐性以及主觀能動性的作用,避免過于強調政府責任。
本研究以課題組的形式共同協作完成,各篇章的作者如下:
前 言 執筆人:尹德挺
第一篇 第一章 執筆人:尹德挺、高亞惠
第二章 執筆人:尹德挺、高亞惠、張登國
第二篇 第三章 執筆人:尹德挺、孫萍、張精橋、石萬里、袁尚、張鋒、程雨
第四章 執筆人:尹德挺、高亞惠、孫萍
第三篇 第五章 執筆人:尹德挺、高亞惠、孫萍
第六章 執筆人:尹德挺、高亞惠、孫萍
第四篇 第七章 執筆人:周鵬
第八章 執筆人:史毅
第九章 執筆人:孫萍、尹德挺
第十章 執筆人:周鵬
第五篇 第十一章 執筆人:尹德挺、高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