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結構模型與評價標準
- 高宏鈺
- 3145字
- 2021-01-05 12:31:55
序言
時光荏苒,我與宏鈺的師生之緣,從2009年她跟隨我攻讀碩士算起,一晃已有十余年,一路見證了她人生中許多重要時刻,如今看到宏鈺的博士論文即將付梓,非常高興能與她一起分享這份喜悅,并共同回顧這項成果的來之不易。
宏鈺在攻讀博士期間經歷了很多磨難,經過了許多波折,這些我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能盡己所能更多地關心她、支持她。讓我感動的是宏鈺沒有被壓垮,她用堅強的個性克服重重壓力,仍然按時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相信是“風雨之后見彩虹”,宏鈺的博士論文送審后受到了專家很好的評價與反饋,并順利獲得了2017年度校級優秀博士論文的榮譽。博士畢業后,宏鈺去了首都師范大學工作,我們之間見面少了,但彼此之間的交流和關心從未間斷。2019年6月,我從辦公郵件中得到《關于做好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了解到資助項目中包含優秀博士論文出版資助這一類別,主要資助研究深入、創新程度較高、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優秀博士論文,突出對優秀青年學者的科研支持。想到宏鈺的論文符合這一要求,于是很快將郵件轉發給她,并推薦她申報這一項目。2019年10月,宏鈺把優博項目立項成功的消息告訴我,我們很高興,并就如何結合專家評審意見進一步完善論文進行了多次討論,以期更好地完成這一高水平的項目。現在的這本書就是這一項目的最終成果。
如果讓我評論這本書,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其重要價值:
首先是要肯定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在學前教育領域,觀察已然成為幼兒園教師研究、了解和評價幼兒的主要方式,成為幼兒園教師支持、回應與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依據,成為幼兒園教師基于“幼兒研究與支持”設計、實施與改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也是幼兒園教師貫徹落實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幼兒為本”核心理念的基本前提。本書對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結構模型與評價標準的研究,解決了學前教育領域如何正確認識、如何科學診斷以及如何有效培養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等重點和難點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發展以及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
其次是要肯定這本書的實踐價值。應該說,幼兒園教師易于從理念上確定“幼兒為本”的價值取向,但在實踐方面“眼中無幼兒”、過于關注自身“教”的完成而忽略幼兒“學”的過程這一現象普遍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書確立的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結構模型和評價標準,能夠幫助幼兒園教師明確觀察能力發展的理想目標,反思評價自身觀察能力的實際水平,確定自身觀察能力的發展方向并尋求專業支持提供了現實依據,同時也為幼兒園、教師教育機構、教師培訓部門設計實施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培訓課程方案,促進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的切實提升,持續評估與改進幼兒園教師培訓質量提供了操作化路徑。
最后應把握這本書的政策參考價值。在我國“切實辦好新時代學前教育,更好實現幼有所育”“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與規范發展”的背景下,加強幼兒園教師培訓、提升幼兒園教師隊伍質量是辦好學前教育的根本前提,2015年,教育部教師司發布《關于組織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標準研制工作的通知》,其中《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擬從幼兒園教師師德修養、幼兒研究與支持、幼兒保育與教育、幼兒園教師學習與發展四個維度建立完善標準體系,通過分別出臺四個維度的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以進一步規范和指導各地分類、分科、分層實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工作。我作為《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幼兒研究與支持)》研制課題組的主持人、負責人,在幾年的時間里帶領博士生和碩士生團隊,協同其他科研單位,基于幼兒園教師進行“幼兒研究與支持”的教育教學崗位任務及實踐需要開展研究,力求科學研制幼兒行為觀察、幼兒個體差異研究與支持、幼兒學習研究與支持、幼兒發展評價與激勵四項培訓內容目標主題,開發幼兒園教師“幼兒研究與支持”能力自我診斷量表,設計分層分類培訓課程,以提升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標準研制工作規程》第十六條的規定,幼兒園教師的“幼兒研究與支持”能力分為“幼兒行為觀察”“幼兒個體差異研究與支持”“幼兒學習研究與支持”“幼兒發展評價與激勵”四個領域,而宏鈺的博士論文正是圍繞“幼兒研究與支持”能力之首的“幼兒行為觀察”能力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的研究成果對于未來制定與出臺《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具有政策參考價值。
接下來,我想談一下這本書取得的三項創新成果。第一,本書明確了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的結構模型,為確定教師培訓目標提供了依據。該研究基于“觀察滲透理論”的視角,明確了幼兒園教師觀察由理論先行、由理論伴隨和由理論解釋的基本主張,按照“條件—目的—方法”的內在邏輯劃分了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的基本維度、核心能力項和具體指標,指明幼兒園教師 “應該達到什么水平”,即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能力的應然狀態,為確定有針對性的教師培訓目標提供了依據。第二,本書提出了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的評價標準,為科學診斷教師能力水平提供了依據。該研究基于“區分性評價”理論,對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的評價標準進行等級水平劃分,提供便于教師自我診斷的能力表現級差表,幫助幼兒園教師認清自己的“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能力“現在處于什么水平”,即“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能力的實然狀態。評價標準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評價教師現有水平和理想水平之間差距的尺度,等級劃分實際上體現了對不同水平教師的個體尊重,由于教師受教育程度、教育經驗、背景的不同,不適宜以單一的標準、以一把同樣的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師,而是通過等級劃分搭建教師觀察能力發展的階梯,引導教師的進階與發展,對不同的教師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為不同的教師提供不同的發展“支架”。第三,本書嘗試建立了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發展的理想模型,有利于改進和規范幼兒園教師培訓模式。當前,直接針對幼兒園教師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能力的培訓不多,現有的培訓存在著《教育部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所提出的培訓“針對性不強、內容泛化、方式單一、質量監控薄弱”等突出問題,本書提出的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發展模型符合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的基本精神,以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結構模型明確定位培訓目標、以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評價標準進行科學診斷,確定教師實際水平,從而設置針對性的教師培訓課程,確保以按需設計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切實提升培訓實效性。
當然,該書在取得一些有價值成果的同時,我認為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凝練后續研究方向,包括進一步研究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結構模型的情境性,進一步研究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診斷系統的隨行性,進一步操作化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培訓模型并驗證其有效性,這些研究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培訓和我國幼兒園教師培訓真正走向科學化與規范化的道路,希望宏鈺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夠在這些方面有新的突破。
另外,借此序言想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感想,這些年看著宏鈺的成長,我總記起碩士畢業時,她的父母專程從老家來到學校對我表達謝意,他們的樸實與善良,他們對女兒竭盡心力的培養,他們對我的信任與感恩,讓我對宏鈺的成長和發展總是負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在我心里,我和宏鈺間早已超越簡單的學術指導關系,這么多年來,我們共同經歷了許多快樂和艱難的時光,在時間的歷練中凝聚起來的情感共鳴、價值共識和責任共擔,讓我對她的未來充滿期待,期待宏鈺以這次高水平的國家優博論文出版項目作為學術長征路上的新起點,繼續砥礪前行,翻越更難的學術高峰;我對她的未來也充滿信心,相信她憑借扎實的學識和進取精神一定能超越當下,在學術跋涉的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最后,衷心祝賀宏鈺的博士論文出版。
是為序。
霍力巖
2020年5月于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