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梁漱溟思想研究
  • 柴文華
  • 3372字
  • 2021-01-06 20:50:51

第五節 總評

從以上的敘述和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不同的研究階段

60余年來的梁漱溟及其思想研究經過了幾個不同的研究階段:一是批判階段,指20世紀50年代對梁漱溟及其思想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聲討。但由于該階段的批判中包含學術研究的成分,可以看作梁漱溟及其思想研究的鋪墊時期。二是起步階段,指20世紀80年代,以美國學者艾愷的《梁漱溟傳》(中譯本)、汪東林的《梁漱溟問答錄》《梁漱溟與毛澤東》和戴晴的《梁漱溟 王實味 儲安平》等為代表。三是繁榮階段,指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版了大量有關梁漱溟及其思想的著作,涌現出汪東林、鄭大華、馬勇等多產專家,還有專題研究方面的郭齊勇、景海峰等出版的有理論深度的學術著作。這種研究態勢與中國社會各個時代的背景有深刻的聯系,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思想比較活躍,立足新的視域,對梁漱溟及其思想進行了客觀性的學術研究及實事求是的價值評判。

2.傳記類豐富

在所有梁漱溟及其思想的著作中,傳記類的無疑數量最為龐大。有通傳、代傳、憶傳等,涵蓋了梁漱溟自己的回答錄、梁漱溟家人的回憶、親朋好友的記述、權威人士的評論、學界專家的敘述。通過這些傳記類著作,我們可以了解梁漱溟從哪里來,經歷了什么。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人們可以心平氣和、實事求是地談論發生在梁漱溟生活歷程中的特殊事件,從而恢復梁漱溟的歷史原貌,讓人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具體的梁漱溟。當然,在所有這些傳記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梁漱溟的所思所想,展示了梁漱溟思想的主要內容。

3.思想專題類的研究多樣

專門以《梁漱溟思想研究》或《梁漱溟學術思想研究》命名的著作尚不多見,有上面提到的曹躍明和鄭大華的兩部論著,但對思想專題的研究卻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有哲學思想研究、政治思想研究、政治哲學研究、文化理論研究、教育思想研究、心理學思想研究、鄉村建設研究、東方學術思想研究等,不可謂不豐富。

4.需要進一步加強的地方

第一,思想綜合類的研究成果目前比較缺乏。第二,思想專題類的成果雖然多樣,但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尤其在深度上需要挖掘。第三,對梁漱溟及其思想的總體概括需要進一步提煉。根據梁漱溟自己的概括,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動圍繞著兩大問題,即人生問題和中國問題,但梁漱溟在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上有沒有一些總體特征呢?這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筆者把其概括為經權結合、道器結合、中西結合、知行結合等。第四,比較類的著作比較缺乏。比較有同類比較、異類比較等形式,但比較的內容卻十分豐富,目前所看到的是鄭大華的兩本比較類著作,一是將梁漱溟與現代新儒家的同類比較,二是將梁漱溟與胡適的異類比較,這是很好的開端,但這方面的比較遠遠不夠。如梁漱溟與熊十力、賀麟都偏于心學,他們的心學是完全一樣的嗎?其同中之異是什么?再往后推,牟宗三、唐君毅也偏于心學,梁漱溟心學與他們的心學又有哪些同中之異?還有,梁漱溟與“學衡派”的代表人物如梅光迪、吳宓等,都屬于文化保守主義陣營,他們之間又有哪些同異?在現代新儒家中,梁漱溟為什么沒有選擇程朱理學,而馮友蘭為什么選擇了程朱理學作為重鑄的對象?梁漱溟思想的淵源之一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學,那么,他吸收了柏格森的什么東西,改造了什么,超越了什么?梁漱溟的心學來源于陸王學和泰州學派,二者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關系?等等。

總之,60余年來的梁漱溟及其思想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也存在著一些進一步拓展的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會有更多有廣度、有深度的成果問世,共同推進梁漱溟及其思想的研究,從而推進人生問題、中國問題等方面的理論研究。


[1]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123、133頁。

[2]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95頁。

[3]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4頁。

[4]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114—115頁。

[5]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145—146頁。

[6]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5—6頁。

[7]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12頁。

[8]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49頁。

[9]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6頁。

[10]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14頁。

[11]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53頁。

[12]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63頁。

[13]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63頁。

[14]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108—109頁。

[15]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124—125頁。

[16]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20—28頁。

[17] 李達:《梁漱溟政治思想批判》,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頁。

[18] 艾思奇:《批判梁漱溟的哲學思想》,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頁。

[19] [美]艾愷:《最后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王宗昱、冀建中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文版序”第2頁。

[20] [美]艾愷:《最后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王宗昱、冀建中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文版序”第4頁。

[21] [美]艾愷:《梁漱溟傳》,鄭大華等譯,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2版,“譯序”第2頁。

[22] [美]艾愷:《梁漱溟傳》,鄭大華等譯,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2版,“譯序”第2—4頁。

[23] 汪東林:《梁漱溟問答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頁。

[24] 陸明偉:《大儒梁漱溟》,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序”第3—11頁。

[25] 陸明偉:《大儒梁漱溟》,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讀后感”第13頁。

[26] 鄭大華:《梁漱溟傳》,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2—533頁。

[27] 馬勇:《中國圣雄梁漱溟》,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題記”第5頁。

[28] 梁衛星:《改造中國的實踐——梁漱溟傳》,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頁。

[29] 梁衛星:《改造中國的實踐——梁漱溟傳》,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64頁。

[30] 汪東林:《梁漱溟與毛澤東》,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6頁。

[31] 梁培寬、梁培恕:《父親梁漱溟》,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

[32] 梁培寬、梁培恕:《父親梁漱溟》,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

[33] 梁培寬、梁培恕:《父親梁漱溟》,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頁。

[34] 汪東林:《梁漱溟問答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頁。

[35] 梁培寬、梁培恕:《父親梁漱溟》,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82頁。

[36] 曹躍明:《梁漱溟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369頁。

[37] 曹躍明:《梁漱溟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2頁。

[38] 鄭大華:《梁漱溟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頁。

[39] 鄭大華:《梁漱溟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頁。

[40] 鄭大華:《梁漱溟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頁。

[41] 鄭小枚:《梁漱溟:哲學與自定義》,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60頁。

[42] 鄭小枚:《梁漱溟:哲學與自定義》,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02—103頁。

[43] 鄭小枚:《梁漱溟:哲學與自定義》,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10頁。

[44] 鄭小枚:《梁漱溟:哲學與自定義》,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12頁。

[45]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見《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5頁。

[46] 張岱年:《喜讀〈梁漱溟哲學思想〉》,見郭齊勇、龔建平《梁漱溟哲學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代序”。

[47] 張岱年:《喜讀〈梁漱溟哲學思想〉》,見郭齊勇、龔建平《梁漱溟哲學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代序”。

[48] 張城:《社會與國家——梁漱溟的政治哲學》,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頁。

[49] 張城:《社會與國家——梁漱溟的政治哲學》,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代序”第4頁。

[50] 馬勇:《梁漱溟文化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頁。

[51] 馬勇:《梁漱溟文化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序”第4頁。

[52] 鄭大華:《梁漱溟與現代新儒學》,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頁。

[53] 鄭大華:《梁漱溟與胡適——文化保守主義與西化思潮的比較》,中華書局1994年版,“龔書鐸序”第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中市| 盈江县| 晋江市| 方正县| 达日县| 开封县| 江油市| 宁武县| 兰坪| 嘉荫县| 凤阳县| 祁东县| 安义县| 崇信县| 江华| 布尔津县| 绥滨县| 诸城市| 中超| 普兰店市| 六安市| 进贤县| 宁化县| 塔河县| 香河县| 巧家县| 遵义市| 玛曲县| 民丰县| 合作市| 许昌市| 普洱| 获嘉县| 赫章县| 朝阳市| 南部县| 梅河口市| 商洛市| 将乐县| 莱州市|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