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與社會
- 樓勁主編
- 3516字
- 2021-01-06 19:15:43
一 孫吳將軍的等級
《續漢書·百官志》對當時將軍制度的記載是: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后、左、右將軍。”
劉昭本注引蔡質《漢儀》曰:“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衛,四夷屯警。”把劉昭本注和所引《漢儀》結合起來看,漢代的將軍是分等次的,大將軍和驃騎將軍是一個等次,車騎將軍、衛將軍在兩處材料中的位置不同,或上屬驃騎,或下聯前后左右將軍。晉宋時期隨著將軍號的增多,其制度也規范起來,開始呈現體系化的特征,比如《晉書·職官志》:“大將軍,古官也……驃騎、車騎、衛將軍、伏波、撫軍、都護、鎮軍、中軍、四征、四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大將軍,左右光祿、光祿三大夫,開府者皆為位從公。”除了漢代的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以及前后左右將軍外,四征、四鎮也進入將軍體系。而反映其后不久制度的《宋書·百官志上》則按照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征、四鎮、中軍將軍、四安、四平、左右前后、征虜、建威排列,鷹揚、凌江等名號以下則被稱為雜號將軍(偏將軍、裨將軍亦歸屬于雜號將軍)。從《續漢書》到《宋書》,顯示了將軍制度在這一時間段逐漸繁復和規范的歷程。但是具體到三國時期,因為《三國志》分國記載的體裁限制,無表無志,我們無法看出這一時期將軍制度的體系。對此,清人洪飴孫作《三國職官表》,從正史中鉤稽出孫吳將軍制度的史料,并將其納入劉宋的品位制度中:除了大將軍和武衛將軍,從驃騎將軍以下至裨將軍,均分類歸入不同的品級當中。[4]
不過,孫吳政權在江東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其制度建設亦非從開始就整齊劃一,而是不斷完善,不能簡單認為劉宋制度就是孫吳制度的翻版。因此,我們重新檢索史料,從相關傳主將軍號遷轉的過程來排比出將軍制度的等次與層級。
孫吳的將軍號可以分成三個等次,一是作為起始級的偏將軍或裨將軍,二是四征、四平、四鎮、前后左右以及驃騎、衛將軍、大將軍這些常規的將軍號,三是介于二者之間的雜號將軍。大將軍以下等具有常規將軍號的將軍,等次較高,因為雜號將軍最后歸宿多遷轉至這類將軍。這類將軍中也分為不同的層級,大將軍是最高等次,《三國志》中記載有如下幾例:
陸遜:黃龍元年,拜上大將軍、右都護。是歲,權東巡建業,留太子、皇子及尚書九官。征遜輔太子,并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5]
諸葛恪:會遜卒,恪遷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久之,權不豫,而太子少,乃征恪以大將軍領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領少傅……(孫權死后)進封恪陽都侯,加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6]
孫:及峻死,為侍中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代知朝政……
遷大將軍,假節,封永寧侯。[7]
丁奉:(孫)休納其計,因會請。奉與張布目左右斬之。遷大將軍,加左右都護。[8]
朱然:太平二年,拜驃騎將軍……永安初,遷上大將軍、都護督,自巴丘上迄西陵。[9]
上述五個例子中,陸遜和諸葛恪是孫權時期所任,其目的都是以其輔佐太子,而且皆賦予掌荊州的事權,荊州和揚州一樣,是孫吳政權控制的核心地區,可見其位高而權重。孫則是先以“侍中武衛將軍”控制了朝政,然后晉身大將軍職,丁奉的大將軍號則是幫助孫休鏟除孫
后所得。這些都是孫權之后孫吳政權內政治斗爭加劇的表現,大將軍號與控制朝政密切相關。
驃騎將軍和衛將軍要高于其他將軍號:
步騭:黃武二年,遷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五年,假節,徙屯漚口。權稱尊號,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10]
(呂)據:太子即位,拜右將軍。魏出東興,據赴討有功。明年,孫峻殺諸葛恪,遷據為驃騎將軍,平西宮事。[11]
朱據:征據尚公主,拜左將軍,封云陽侯……赤烏九年,遷驃騎將軍。[12]
朱績:建興元年,遷鎮東將軍。二年春,恪向新城,要績并力,而留置半州,使融兼其任。冬,恪、融被害,績復還樂鄉,假節。太平二年,拜驃騎將軍。[13]
上述幾條材料中,步騭、呂據、朱據均在左、右將軍基礎上“遷驃騎將軍”,朱績則可以看出驃騎將軍是在鎮東將軍之上。衛將軍同樣也在左將軍之上,《三國志·吳書·士燮傳》:“權加(士)燮為左將軍……燮又誘導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遙東附。權益嘉之,遷衛將軍,封龍編侯。”自漢代以來的將軍體系中,通常前后左右并稱,則前后將軍也當是低于驃騎將軍的層級。在前后左右將軍之下有四平將軍:
呂范:后遷平南將軍……權破羽還,都武昌,拜范建威將軍,封宛陵侯,領丹楊太守,治建業,督扶州以下至海……遷前將軍,假節,改封南昌侯。[14]
潘璋:劉備出夷陵,璋與陸遜并力拒之。璋部下斬備護軍馮習等,所殺傷甚眾。拜平北將軍、襄陽太守……權稱尊號,拜右將軍。[15]
呂范和潘璋在拜前將軍和右將軍之前都有平南將軍號的經歷,并且將軍號的這種轉換也稱為“遷”,說明四平將軍位次其后。但《呂范傳》在兩者中間還有建威將軍,目前僅此一見,或為特例,而且此時背景是孫權“都武昌”,讓其“領丹楊太守,治建業督扶州以下至海”,地位和陸遜、諸葛恪以大將軍屯駐武昌相仿佛。
四鎮將軍則低于驃騎將軍而高于四征和四安將軍:如朱績,“建興元年,遷鎮東將軍……太平二年,拜驃騎將軍”。[16]是為鎮東將軍在驃騎之下。又陸凱,“孫休即位,拜征北將軍,假節領豫州牧。孫晧立,遷鎮西大將軍,都督巴丘,領荊州牧,進封嘉興侯”[17];呂岱,“遷安南將軍,假節,封都鄉侯……岱既定交州,復進討九真,斬獲以萬數。又遣從事南宣國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諸王,各遣使奉貢。權嘉其功,進拜鎮南將軍”。[18]這是四鎮在四征和四安之上的明證。另外在四鎮之上尚有“鎮軍將軍”,如“(孫)壹從鎮南遷鎮軍,假節督夏口”。[19]但鎮軍將軍和前后左右將軍或驃騎將軍的等次關系尚不清楚。車騎將軍也要高于四征將軍:“(朱然)拜征北將軍,封永安侯……黃龍元年,拜車騎將軍、右護軍,領兗州牧。”[20]不過,考慮到漢晉制度,車騎將軍或許也高于四鎮將軍。
孫吳時期史籍所載的雜號將軍有十余種,并且當時文獻中也直接有“雜號將軍”的稱謂,《三國志·吳書·孫傳》:“(孫)干雜號將軍、亭侯。”不過,種類眾多的雜號將軍中,其中似乎也有等次高下之分,如《三國志·吳書·丁奉傳》:“孫亮即位,為冠軍將軍,封都亭侯……奉縱兵斫之,大破敵前屯。會據等至,魏軍遂潰。遷滅寇將軍,進封都鄉侯。魏將文欽來降,以奉為虎威將軍。”從這個履歷看,丁奉在雜號將軍階段,經歷了冠軍將軍、滅寇將軍、虎威將軍,并且是“遷”至滅寇將軍,所以可以認為是依次升晉的過程。也就是說,雜號將軍中暗含著一定的排序。雜號將軍內部等次高下的例子還有:平虜將軍和綏遠將軍升至奮威將軍;[21]撫越將軍升至威北將軍;[22]威烈將軍升至昭武將軍。[23]不過,這幾條零散的材料并不足以梳理出所有雜號將軍之間的相互關系。但從后文所言其與封爵、其他職官的聯系,則這樣的等次高下還是有實際意義的。
在孫吳將軍中,還有數量很大的偏將軍和裨將軍。《宋書·百官志上》將其歸類于雜號將軍。不過,我們通過排比孫吳將軍號的序列看,無一例外,偏將軍和裨將軍都是排在雜號將軍之后,并且是作為多數將領的起始將軍號。這也就意味著他們還不能和雜號將軍畫等號,當是雜號將軍的下一個序列。另外,孫吳將領在取得將軍號前,多有擔任武職的經歷,在我們檢索到的59例將軍中,只有7例無此經歷,并且還包括孫、孫壹這樣出身宗室之人。在所任武職中,似乎還要經歷從校尉到中郎將這樣標準的經歷,如凌統,“權以統為承烈都尉,與周瑜等拒破曹公于烏林,遂攻曹仁,遷為校尉……又從破皖,拜蕩寇中郎將,領沛相”。[24]這些武職和他們領兵有一定關系,如陸抗,“拜建武校尉,領遜眾五千人……赤烏九年,遷立節中郎將”。[25]這說明孫吳的將軍同漢代很多的內朝將軍比較起來,他們實際統兵,負有軍事責任,這同三國時期征伐的形勢有關。
另有輔國將軍,如陸遜“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加拜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即改封江陵侯”。[26]他由鎮西將軍遷任輔國將軍,說明其高于四鎮。尚有輔吳將軍,張昭“權既稱尊號,昭以老病,上還官位及所統領。更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27]從地位“班亞三司”看,其地位不低,不過,他們只出現一次,皆是褒獎其特殊功勛,因此這是否為常制難以判斷。
以上雖然能隱約看出孫吳將軍號存在不同的序列和等次,但似乎還未形成完整的定制,一是四征、四鎮、四平等將軍號和曹魏以及晉宋相比,除四鎮外,其余尚未完全設置,只有安東、安南、平北、平南、征南、征北、征西等;二是不同的將軍職之間雖然高下有別,但是在升遷的過程中,不需要依次遷轉,這和孫吳尚未建立起曹魏那樣對應的官品有關。這種情況說明,將軍號雖然增多,但還未完成整齊劃一的體系化,體現出過渡時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