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與社會
- 樓勁主編
- 2244字
- 2021-01-06 19:15:40
一 遼陽回廊式石板墓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響
對東北地區漢末魏晉墓葬的分期有多種意見[1],每一種意見都涉及移民問題,但都沒有著重對移民與東北地區墓葬文化之間的關系加以討論。我們認為,東漢末年的移民對東北地區墓葬文化面貌的影響最大,具體而集中地表現在相當于公孫氏割據時期的遼陽地區墓葬中,以下試述之。
東北地區漢末墓葬的發掘數量并不少,但正式公布者不多,尤其是長期作為東北地區中心所在的遼陽地區墓葬資料幾乎不成系列,西漢與東漢早期的材料格外缺少。由于在朝鮮半島北部的漢原樂浪郡地區,在今遼南的大連地區,在今京津冀北部地區發現的漢墓數量不少,由早到晚也都遵循了由豎穴木槨墓演化為磚室墓的規律,我們認為處于這些區域包圍之中的遼陽地區也當如此。
遼陽地區木槨墓、磚墓、石板墓均有。石板墓是富于當地特色的墓葬,在漢末魏晉時期蔚然流行,但石板墓出現的確切時間,替代木槨墓和磚墓成為遼陽地區主要墓葬類型的大致時間也不清楚[2],在這里只能采納我們認為比較合理的意見。遼陽地區石板墓出現的時間,我們選擇馮永謙的意見,他引遼陽唐戶屯M62為例,認為其年代在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3]。帶壁畫的石板墓的出現時間我們選擇劉未的意見,他在與其他類型墓葬進行對比后認為,帶壁畫的石板墓出現時間當為東漢中期,墓例為遼陽玉皇廟1號墓[4]。在年代上介于玉皇廟1號墓和漢末魏晉流行的回廊式石板墓之間,有遼陽舊城東門里墓[5]。玉皇廟1號墓到遼陽舊城東門里墓之間的發展是順理成章的。但由遼陽舊城東門里墓發展到回廊式石板墓卻并非自然而然,突變之一表現在墓室布局方面。玉皇廟1號墓和遼陽舊城東門里墓都在墓葬的一端,即墓主頭部的位置有一個長方形的所謂“明器臺”[6]。但在回廊式石板墓中,在墓主的腳端開辟出一個廊式空間,在這個廊式空間的左右還增加耳室,這樣,就事實上在墓主腳端營建出一個前室,這里轉而成為墓葬的一個重心。墓門仍然在墓主腳端方向,但之前的墓門只是納尸的入口,現在就相當于宅第之門了。明器臺依然存在,但作用在降低,性質變得模糊,且在漢末晚期變得少見起來。因此,我們認為,遼陽地區石板墓的這種布局上的變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不是石板墓形制自然演化的結果。我們也不宜遵循通常的演化模式,而應該采用突變思維來理解遼陽地區的這類墓葬。
回廊式墓葬在漢代具有獨特的意義,是黃腸題湊墓的標志性特征之一,遼陽以外地區黃腸題湊墓主人幾乎都是諸侯王一級的貴族[7]。遼陽地區作為漢遼東郡治所在,不可能不知道這種墓葬形制的等級含義。因此,對它在遼陽地區的出現適宜從政治角度加以認知。如所周知,公孫氏從公元189年至238年割據遼東近半個世紀,開創割據局面的公孫度正是一個企圖稱孤稱王之人。他對自己的親信說,“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8],成為曹操所言“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9]的絕好注腳。公孫度稱引《讖書》中的“孫登當為天子”,將“孫”解釋為“公孫”,將“登”解釋為“升濟”之“升”,而“升濟”正是公孫度的字[10]。他的手下不乏阿諛之輩,此輩在襄平城內立上一塊三足的大石,說是象征著“三公為輔”的祥瑞,而大石所出的遼東,則為天將降大命于公孫氏的疆土。經過一番折騰之后,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繼而又自稱承制,郊祭天地,籍田治兵,完全是一副受命于天的模樣。具有強烈禮制和等級意義的回廊墓的出現與公孫度稱帝稱王活動遙相呼應。
在墓葬前部增加左右耳室,并在耳室中分別繪上墓主宴居圖、庖廚圖以及車馬出行圖,也表明回廊式墓葬出現的時代和原因都與公孫度割據脫不了干系。回廊墓本無耳室之設,之所以非要加上耳室,就需要考慮耳室的性質或功能,耳室中的繪畫題材則是理解耳室性質或功能的最佳材料。在右耳室中通常為墓主宴居圖,這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論衡·諱篇》載:“夫西方,長老之地,尊者之位也。尊長在西,卑幼在東。”河北安平逯家莊東漢壁畫墓[11]可以說是對《論衡》所論的直接說明。這座墓葬為前后四進的大型多室墓,其中第二進右側室(該墓東向,右側室相當于南向墓的西南隅)的南壁繪有墓主端坐帷帳像,帳側、后面列侍從,側壁有謁見的屬吏。安平壁畫墓后室頂部有“惟熹平五年(176)”題記。遼陽漢末魏晉墓的壁畫題材布局與安平壁畫墓極其相似,當由河北地區傳播而來。根據對河北地區東漢墓葬的分析,與安平東漢壁畫墓類似的墓葬的年代都應為東漢晚期。因此,遼陽帶耳室的回廊墓的年代只能在安平壁畫墓之類墓葬之后。河北以外的河南洛陽、陜北靖邊等地也發現墓主畫像,但都不是在耳室中繪制墓主宴居圖。河北與遼東毗鄰,文獻記載漢末流入遼東的人士河北居多。因此,當是這些因素共同發生作用,導致了帶耳室墓葬的出現。
對以上分析略加總結如下:帶耳室的回廊式墓是多種文化因素的混合體,其基本形制來源于木槨墓,增加的回廊源于僭越諸侯王黃腸題湊墓形制,耳室則是墓葬在東漢晚期盡可能模仿現實房屋的產物。這類多種因素摻雜在一起的墓葬只能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短時間內興起。
公元313年,高句麗攻占遼河以東地區,魏晉政權在遼東的主要政治力量逃亡到遼西地區,之后又臣屬于前燕。前燕與高句麗對峙時期,見諸《資治通鑒》等文獻記載的慕容皝時期前燕司馬冬壽逃亡到原樂浪地區。遼陽式的石板墓由此被帶到了這兩個地區。
遼東地區帶耳室、繪畫像的回廊式墓葬不僅在形制上來源于河北、山東為主的中原地區,進入遼東地區的移民也主要來自上述地區。這種類型墓葬在遼西和朝鮮半島地區的興起則與遼東衰落后遼東人士向這兩個地區流動有關,這種在東北地區內部的人口移動可以看作漢末中原移民的延伸。